液態金屬(如galinstan)因高導電性、可拉伸性及生物相容性,在柔性電子領域備受關注。然而,其與金屬電極間的接觸電阻(Rc)測量存在挑戰:傳統傳輸線法(TLM)假設電極薄層電阻(Rshe)可忽略,但液態金屬的Rshe與銅電極(10?3?Ω/□)相近,導致電流分布不均,測量誤差顯著。本文提出一種改進TLM方法,通過獨立電流施加與FEM模擬交聯,使用TLM接觸電阻測試儀實現Rc的高精度測量。
1
傳統TLM的局限性
flexfilm
傳統的傳輸線法(TLM)測量方法在測量半導體和導電糊等材料時較為有效,但在測量液態金屬時,由于其與金屬電極的方塊電阻接近,傳統方法的假設不再適用,導致測量結果不準確。

(a) 傳統TLM測量;(b-i) 液態金屬的傳統TLM測量;(b-ii) 改進TLM測量
傳統TLM在外電極施加電流,假設Rshe?Rsho(被測對象薄層電阻),電流完全通過界面(Ii=I)。然而,液態金屬的Rsho與銅電極相當(10?2~100?Ω/□),導致大部分電流繞行電極,僅部分電流通過界面(Ii/I<10?1),測得的RcTotal僅含少量Rc成分。
2
改進方法的設計與模擬驗證
flexfilm

(a) 外電極電流施加模型;(b) 各電極電流施加模型
為了克服傳統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種向每個測量電極施加電流的 TLM 測量新方法。通過有限元方法(FEM)模擬,分析了不同電流施加方式下,電流密度分布以及通過界面的電流比例(Ii/I)的變化情況。

外電極電流施加下的FEM模擬結果
- 外電極電流:當向外電極施加電流時,對于液態金屬,Ii/I 的值遠小于 1,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電流通過界面,大部分電流繞過了接觸電阻區域,導致測量結果嚴重偏離真實的接觸電阻值。

各電極電流施加下的FEM模擬結果
- 各電極電流:當向每個電極施加電流時,無論方塊電阻比(Rsho/Rshe)和接觸電阻率比(ρc/Rshe)如何變化,所施加的電流都能完全通過電極與測量對象的界面,即 Ii等于 I。
模擬結果清楚地揭示了傳統方法在液態金屬測量中的缺陷,同時也驗證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3
對比兩種電流施加方式
flexfilm

Galinstan液態金屬與銅電極接觸 TLM測量裝置示意圖
采用Galinstan作為液態金屬材料,電鍍Cu作為電極(表面粗糙度Ra<1μm)。通過PET基底通道填充Galinstan,控制其截面形狀。測量設備配置:電極間距L0=7.5~17.5 mm,施加脈沖電流(1.5A,200ms)以避免焦耳熱和合金化影響。
- 對比兩種電流施加方式:
外電極電流施加下(a) 對象長度(Lo)與電阻(R)關系;(b) ρc與RcTotal關系
外電極電流施加下電流密度與Ii/I模擬
- 傳統方法:測得RcTotal=0.125±0.056?mΩ,模擬曲線無交點,無法計算ρc。

各電極電流施加下(a) 對象長度(Lo)與電阻(R)關系;(b) ρc與RcTotal關系

各電極電流施加下電流密度與Ii/I模擬
- 改進方法:測得RcTotal=0.120±0.043?mΩ,與模擬曲線交聯得(誤差0.085 mΩ·mm2),精度優于傳統焊料。
本文通過調控電流施加方式,解決了液態金屬接觸電阻測量中因Rshe不可忽略導致的誤差問題。改進后的TLM方法將ρc測量精度提升至與焊料相當,為柔性電子器件的材料選擇與設計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未來可進一步探索界面氧化層與真實接觸面積的影響,以優化測量模型。
TLM接觸電阻測試儀
flexfilm
TLM接觸電阻測試儀用于測量材料表面接觸電阻或電阻率的專用設備,廣泛應用于電子元器件、導電材料、半導體、金屬鍍層、光伏電池等領域。
- 靜態測試重復性≤1%,動態測試重復性≤3%
- 線電阻測量精度可達5%或0.1Ω/cm
- 接觸電阻率測試與線電阻測試隨意切換
- 定制多種探測頭進行測量和分析
本研究通過理論與實驗結合借助TLM接觸電阻測試儀,為液態金屬接觸電阻的高精度測量提供了新思路,推動了可拉伸電子器件的實用化進程。
原文出處:《High-Accuracy Contact Resistance Measurement Method for Liquid Metal by Considering Current-Density Distribution in Transfer Length Method Measurement》
*特別聲明:本公眾號所發布的原創及轉載文章,僅用于學術分享和傳遞行業相關信息。未經授權,不得抄襲、篡改、引用、轉載等侵犯本公眾號相關權益的行為。內容僅供參考,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核實并處理。
-
測量
+關注
關注
10文章
5275瀏覽量
113616 -
接觸電阻
+關注
關注
1文章
117瀏覽量
12347 -
TLM
+關注
關注
1文章
35瀏覽量
249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什么是接觸電阻?
絕緣電阻、直流電阻、接地電阻和接觸電阻有什么區別?
接觸電阻是什么,接觸電阻過大的原因是什么
用微安電流的接觸電阻測量
摻雜分布對太陽能電池薄膜方阻和接觸電阻的影響
傳輸線法(TLM)優化接觸電阻:實現薄膜晶體管電氣性能優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