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東千萬噸級露天煤礦遇上啟源芯動力聯合生態伙伴伯鐳科技尖端智造的雙無人技術,在國家“雙碳”戰略與西部大開發雙重加持下,攜手新疆駿瑞眾研聯合運營準東40臺搭載啟源芯動力CTB800電池的無人剛性新能源電動礦卡,通過“自動駕駛+無人換電”系統實現連續3個月零故障運營,再創年減碳16萬噸、運輸成本下降35%的行業奇跡。
在國家“雙碳”戰略與西部大開發的雙重推動下,啟源芯動力攜手伯鐳科技,將尖端的雙無人技術引入準東千萬噸級露天煤礦。這項技術由啟源芯動力與伯鐳科技聯合打造,旨在提升礦山運營的效率與安全性。
啟源攜手新疆駿瑞眾研聯合運營40臺搭載啟源芯動力CTB800電池的無人剛性新能源電動礦卡,通過“自動駕駛+無人換電”系統的高效運行,不僅成功實現了連續3個月的零故障運營,更為環保事業做出了顯著貢獻。據估算,其年減碳量可達16萬噸,同時運輸成本降低了35%,在行業內樹立了新的標桿。
一、頂級客戶的純電選擇
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國家級重點項目,該露天礦對運輸設備的要求近乎苛刻:“絕對安全”“極寒-40℃正常作業”“百噸載重連續爬坡”“超低碳排放”“換電效率追平加油”……
傳統作業模式下,新能源礦卡駕駛位視覺盲區大、柴油成本吞噬大量利潤、極寒天氣設備還容易趴窩。
面對這些難題,準東這家頂級客戶率先破局,選擇與啟源芯動力合作,打造一流全電動化礦區。
產品硬實力是客戶安心選擇的理由,啟源芯動力用一組數據征服客戶:
為新能源電動礦卡量身定做的CTB800電池硬核參數:
?1000A 超大額定放電電流,峰值功率1400A,動力強勁,重載也能輕松爬坡;
?4槍800A極速充電,支持啟源換電,節省無人礦卡運營的每一分鐘;
?集成式熱管理系統,零下40℃也能生龍活虎,即便冬季工況也具備超強經濟性。

礦卡充換電站的極限戰力:
?雙機器人協同作業,僅需5分鐘就能完成換電,比加油更快;
?抗14級颶風、8級地震,在沙塵暴中穩如泰山,戈壁極寒環境連續運行3個月零故障;
?單站可服務40臺礦卡高負荷運營,配套充電樁支持車輛閑時充電,靈活降本。
二、雙無人技術改寫礦上法則
雙無人科技直擊行業痛點,啟源芯動力新能源電動礦卡充換電站內置AI調度系統,可精準預測新能源電動礦卡換電需求,在RFID和激光定位技術的配合下換電過程行云流水,無需人工干預。
生態伙伴——伯鐳科技無人礦卡搭載厘米級定位系統,云端構建實時更新的3D礦山地圖,在智能調度平臺中,每臺設備都能夠實時共享作業數據,系統自動優化運輸路線,實現車鏟精準協同。
在近期的一次運輸作業中,平臺提前 2 小時預測到運輸瓶頸,自動調整礦卡的作業順序,單日運力實現再提升。

三、30%降本的科技密碼

“過去油車每天燒油就像燒錢,現在換成電的成本直接砍掉 1/3!” 項目負責人算了三筆賬:
?能耗賬:當地每升柴油7.95元,礦卡百公里油耗324升,每輛車日均行駛140公里,一年油費就要近130萬,換成電車后每輛車每年可省出55萬能耗費用,即使在冬季極寒環境下也有近30%經濟性;
?效率賬:無人駕駛 7×24 小時無休,設備就像永不停歇的鋼鐵駝隊,三班倒變全天候。依托啟源自研數字化系統,基于22億公里云端數據和百萬公里實況數據訓練出的 “AI 老司機”,讓每度電都物盡其用,駕駛策略優化后能耗再降 15%;
?安全賬:雙無人技術實現幾乎 “零盲區作業”,翻車、碰撞風險歸零,幾乎杜絕人員安全事故,自投運以來,設備故障率大幅下降,帶動客戶追加 60 臺車輛訂單,二期新能源電動礦卡充換電站蓄勢待發。

四、從燒油到綠電的降維打擊
礦區目前投用的40臺無人駕駛換電礦卡,每年可節省柴油約5200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萬噸、再造3100畝森林。
同時啟源芯動力充換電站頂部預留光伏接口,后期可結合礦區風光資源,通過車儲共用電池系統、分布式能源智慧管控系統將波動性綠電轉化為穩定動力源,為礦區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西北的風總是很粗獷,無盡的戈壁里也會飄灑綠意
從準東的超大型煤海到蒙古國銅礦,從黑龍江石墨礦到印度尼西亞鎳礦,啟源芯動力低碳無人綠色礦山方案已經服務全球20+頂級礦企。
當露天煤礦遇上雙無人技術,礦山開始“綠色呼吸”,傳統能源基地正蛻變為新質生產力的試驗場,啟源芯動力用“雙無人”技術推動了礦山生存法則的變革,從人工冒險進化到AI護航,在這場關乎國家能源安全與生態未來的戰役中,中國科技企業正以硬核實力與堅定決心正面,零碳綠色礦山已經成熟到來,啟源芯動力將持續護航礦山低碳發展,讓每塊“黑金”都閃耀綠色光芒!
-
能源
+關注
關注
3文章
2020瀏覽量
44620 -
充換電站
+關注
關注
0文章
63瀏覽量
459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快速建設,先進芯片和算法提升充換電效率
啟源芯動力打造晉冀綠色動脈:650公里長黃干線賦能新能源電動重卡的清潔運力

古瑞瓦特攜手山西高速,打造100MW光伏電站,年減碳92萬噸顯成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