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高新區迎來了營銷科技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東信營銷科技集團在此地隆重舉辦了營賽洞見大模型發布會。會上,東信集團董事長劉楊親自展示了這款創新產品的強大功能,標志著全國首個專注于營銷垂直領域的大模型及解決方案正式問世。
東信營賽洞見大模型,作為行業內的先行者,不僅成功覆蓋了創意營銷內容生成、AI智能營銷咨詢、營銷方案智能生成等三大核心場景,還深入拓展了多個子任務領域,展現了其全面而深入的應用能力。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該模型已率先獲得中央網信辦的備案批文,并成為中國信通院認證的首個AIGC營銷大模型,在多模態內容生產技術上達到了業界領先水平。
此次發布,不僅彰顯了東信集團在營銷科技領域的深厚底蘊與創新能力,更為珠海高新區乃至全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AI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5117瀏覽量
279666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3139瀏覽量
40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全球首個胃癌影像篩查AI模型發布
浙江省腫瘤醫院聯合阿里巴巴達摩院,發布了全球首個胃癌影像篩查AI模型DAMO GRAPE,首次利用平掃CT影像識別早期胃癌病灶,并聯合全國20家醫院,在近10萬人的大規模臨床研究中大幅
WPP Media發布業內首個「大營銷模型」Open Intelligence
——全新一代數據解決方案,亦是業內首個大營銷模型(Large Marketing Model,LMM),助力品牌在 AI 人工智能時代實現更高效、更智能的營銷表現,切實驅動業務增長。 ? Open

德賽西威與面壁智能發布端側大模型語音交互方案
日前,全球領先的移動出行科技公司德賽西威與端側大模型技術領軍企業面壁智能共同發布業界首個基于高通座艙平臺(SA8255P,簡稱8255)的端側大模型語音交互方案,這是雙方自2024年1
福州城鄉建總與深開鴻共建全國首個開源鴻蒙智慧樓宇樣板點正式發布
今日,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期間,福州城投集團所屬市城鄉建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鄉建總”)與深圳開鴻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開鴻”)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個基于開源鴻蒙的智

聯想集團攜手合作伙伴發布國內首個文旅行業智能體
近日,聯想集團與新華聯文旅、寒舍文旅集團在北京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發布國內首個文旅行業智能體。此次合作不僅是繼武夷山、宜昌聯想城市超級智能體成功發
華為攜手合作伙伴推出水泥建材行業首個大模型
由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海螺集團、華為聯合舉辦的水泥建材人工智能大模型成果發布會在安徽蕪湖成功舉辦,這是水泥建材行業首個大模型,在行業數字化轉
更高效更安全的商務會議:英特爾聯合海信推出會議領域新型垂域模型方案
2025年4月16日,北京 ——在今日召開的專業視聽行業的年度盛會InfoComm China 2025上,英特爾攜手海信聯合發布海信自研端側會議領域垂域模型解決方案,助力商務會議更加

垂域大模型時代 專業數據鑄就行業智能底座
憑借專業、優質、安全的訓練數據服務,數據堂已助力全球百余大模型開發項目突破數據瓶頸。數據堂愿與各行業企業攜手共進,助力企業快速搭建垂域大模型,釋放AI在各行業的巨大潛能。
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升級發布會回顧
發布首個基于全國產算力平臺訓練的具備深度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大模型——訊飛星火深度推理模型X1,聯合華為首次攻克國產算力訓練深度推理
【「大模型啟示錄」閱讀體驗】營銷領域大模型的應用
今天跟隨「大模型啟示錄」這本書,學習在營銷領域應用大模型。
大模型通過分析大量的消費者數據,包括購買歷史、瀏覽記錄、社交媒體互動等,能夠識別消費者的偏好和行為模式。這種分析能力有助于企
發表于 12-24 12:48
智子云聯合發布“智小虎”數字營銷策略大模型1.0
近日,于北京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數字營銷峰會 & 第十六屆虎嘯獎啟動儀式上,由智子云、南京大學、虎嘯獎三家聯合打造的“智小虎”數字營銷策略大模型 1.0 重磅發布。
弘信電子集團力爭成為AI驅動的科技大廠
在AI浪潮撲面而來的火熱時代,弘信電子集團全面擁抱AI,邁步急進AI超級賽道。日前,在上海虹橋阿里中心,弘信電子集團上海總部暨AI事業部全國營銷總部正式入駐啟用,集團在AI產業
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完成首個全國產化萬卡萬參大模型訓練
近日,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宣布了一項重大技術突破:成功完成國內首個基于全國產化萬卡集群訓練的萬億參數大模型。
全球首個月球專業大模型發布
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征途中,中國科研力量再次邁出堅實步伐。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攜手阿里云,共同推出了全球首個“月球科學多模態專業大模型”,這一創新成果標志著月球科學研究邁入智能化新紀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