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Morrow宣布的規劃年產能為32GWh,總投資約4.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7億元)。
外媒報道稱,挪威初創電池公司Morrow計劃在挪威南部阿格德爾地區阿倫達爾的Eyde能源公園建設一座動力電池工廠,預計于2023年動工。
據悉,Morrow宣布的規劃年產能為32GWh,總投資約4.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7億元),該項目的部分資金來自歐盟地平線2020研究計劃。項目分四期進行建設,每期8GWh,第一階段將于2024年建成。
Morrow主要由挪威能源集團Agder Energi和挪威企業家Bj?rn Rune Gjelstens 共同出資組建。該項目合作伙伴還包括:環保組織Bellona,SINTEF研究院以及一些歐洲的電池行業原材料供應商。
Morrow表示,其初期電芯技術將沿用目前的主流技術路線,市場定位在電動汽車和電動船舶等領域。但后期將采用“下一代電池技術”,即新型鋰硫電池。
值得注意的是,Morrow并不是挪威本土成立的第一家大型動力電池公司。在此之前,挪威已經誕生了另一家大型電池企業Freyr。
挪威電池公司FREYR自從2018年底以來一直在計劃建立至少由10家電池工廠組成的“北歐電池帶”,該計劃得到了挪威創新署提供的資金支持,并已經簽署了在當地采購可再生能源、原材料、設備、技術和施工以及實現自動化過程中提供項目管理支持的協議。
FREYR計劃投資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5億元)在挪威建設一座年產32GWh的鋰電池工廠,生產的鋰電池將應用在固定儲能行業、電動汽車以及船舶等領域。
目前,FREYR已經和24M公司、嘉能可、全球勘探和采礦公司MRC、挪威硅產品提供商Elkem、全球物流巨頭馬士基和西門子能源公司等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為FREYR超級電池工廠落地提供保障。
挪威Morrow和FREYR兩家初創電池企業規劃建設大型電芯項目,反映出歐洲正急于擺脫對亞洲電池制造商的進口依賴,打響保障本土電芯供應的“保衛戰”,甚至想實現對外出口參與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競爭。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斯?塞夫科維奇在“歐洲電池會議”上表示:到 2025 年,歐盟將能夠生產足夠的電池來滿足歐洲汽車工業的需求,甚至可以建立我們的出口能力,而不需要再依賴進口電池。
近年來,歐洲先后成立了包括瑞典電池公司Northvolt、法國電池公司Verkor、英國電池公司Britishvolt、挪威電池公司Freyr、斯洛伐克電池公司InoBat Auto等多家本土電池企業。預計后期還將有更多歐洲本土電池企業誕生。
當前,上述電池企業都已經啟動了動力電池建設計劃,預計將在2023-2025年投產,這意味著歐洲本土電池企業將在未來3-5年內,與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三星SDI、LG化學、SKI等中日韓電池企業在歐洲展開直接競爭。
屆時,歐洲動力電池市場將匯聚全球最頂尖的動力電池競爭力量,歐洲電芯市場競爭一觸即發。
責任編輯:lq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420瀏覽量
234572 -
鋰電池
+關注
關注
260文章
8412瀏覽量
176144 -
電池技術
+關注
關注
12文章
929瀏覽量
50101
原文標題:【梅特勒-托利多?全球風向】年產32GWh 歐洲動力電池產業再添新兵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歐盟批準9.2億支持德國建設英飛凌芯片工廠
總投資約26.5億元,昭明半導體年產1億顆光子集成芯片項目封頂
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集團合資建廠,總投資41億歐元
總投資330億元,北京將建12寸晶圓廠
西門子2024財年收入759億歐元同比增長3%,凈收入90億歐元創歷史新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