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是***在1984年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英特爾或許不會在1985年就“匆匆”進入中國。
畢竟,作為一家1968年才成立的新公司,英特爾的國際化經驗比起那些“百年老店”要遜色不少。但面對中國市場的巨大誘惑,英特爾還是義無反顧地來到了中國。
同許多跨國公司一樣,英特爾在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也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尷尬。自1985年之后的近十年時間里,由于并不十分了解中國的市場環境和用戶需求,也不太清楚該如何確立長期的中國戰略,英特爾在中國的發展一直都處于探路摸索階段。
隨著中國入世步伐的逐步加快,英特爾逐漸找到了它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從1995年開始,英特爾在中國進入了起跑階段,這期間最主要的成績是和眾多合作伙伴一起,緊緊抓住了中國市場電腦普及的機會,直至將中國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PC市場。
真正促使英特爾決心植根并融入中國的,是入世以來中國的巨大變化。
“入世以來的十年,英特爾在中國加速發展,利用WTO提供的機制和條件,完成了在中國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整體布局。如今,英特爾在中國總投資已達47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消費市場,是英特爾除美國以外資源投入最大、機構設置最全、擁有全產業鏈布局,并獨立向總部直接匯報的區域市場。這是26年前英特爾在中國設立一個小小辦事處時,想象不到的?!?/p>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英特爾中國執行董事戈峻談到,正是英特爾堅定地與中國產業完全徹底地合作,相依相伴、共同成長,才有了今天的雙贏局面。
“這已不是英特爾的一種美好的期待,而是一段日月可鑒的歷史。”他說,“我相信中國將會從全球的生產中心走向創新中心。這種發展趨勢之下,中國成為集制造、創新、消費為一體的全球重要市場指日可待?!?/p>
緊隨國家發展戰略
2010年10月底,英特爾在亞洲的首個晶圓制造廠——中國大連芯片廠正式投產。該芯片廠是英特爾于1992年在愛爾蘭建立F10晶圓廠后,18年以來新建的第一座晶圓廠,是英特爾在全球第八家300毫米晶圓廠,也是英特爾在亞洲的第一個晶圓制造工廠。
這家總投資高達25億美元的工廠,是英特爾實現其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然而,在工廠于2007年下半年破土動工之后不久,不期而遇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按照傳統的觀點,危機中企業一定要以“現金為王”——將現金緊緊抓在手中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于是,外界出現了英特爾會否延緩甚至是減少在大連投資工廠的擔憂。
在這種情況下,英特爾以實際行動回擊了所有的懷疑:不僅沒有削減在大連的投資,而且還決定加大對成都工廠的投資,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也繼續增加。
“因為我們的投資都跟中國的發展戰略緊密相連,所以我們相信這樣的投資一定會取得成功?!碑敱究浾邌柤坝⑻貭枮楹螘绱恕疤亓ⅹ毿小睍r,戈峻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與許多外企的同行不同,在英特爾中國公司高管們的日程表上,經常會有一項特別的安排——開會研究中國的重大方針政策。
去年國家“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后,英特爾中國指導委員會進行了數次深度探討,其中一次是邀請一些對“十二五”有專門研究的國際咨詢顧問為指委會全面介紹、解讀“十二五”規劃。
或許外界不解,為何一家跨國公司的內部會如此重視中國的政策變化。
“因為這不僅關系到中國宏觀經濟的走向、社會的走向,也左右著英特爾在中國的發展?!备昃虮究浾哒劦剑母镩_放之后,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市場環境的日益完善給眾多跨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于是,如何將這些機遇轉化為實際的業績就成為每一家跨國公司必須回答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正在意識到,要在中國取得成功,就一定要了解國家政策的發展方向,要把企業的發展戰略和中國的國家戰略匹配起來,那才意味著找到了雙贏的要點?!彼麖娬{,進入中國26年來,英特爾許多重大的戰略決策無不緊隨著中國政府的重大國家戰略決策。
對于英特爾在中國入世后的三次重大戰略布局——上海亞太區研發中心、成都芯片封裝測試、大連晶圓工廠,戈峻給出的注解分別就是上海產業升級、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三大區域發展戰略。
或許正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在仔細分析國家的“十二五”規劃之后,戈峻感到非常興奮。
“因為至少三分之一重點方向跟我們想做的完全一致,像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和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等具體部署對英特爾來說都是巨大的機遇。”他向本刊記者談到,比如利用IT技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以及產業升級,英特爾作為全球最先進的制造業企業,非常有經驗;再比如國家培育戰略型新興產業,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組織各方力量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等等,很多內容與英特爾近期發展戰略的重點,如教育創新、公益創新、環境創新和中小企業創新等不謀而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