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為深入領會******關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和取得的成績,助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由《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編輯部、北京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聯合主辦的“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高端學術論壇”在成都舉行。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申小蓉、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兼院長鄧純東教授等出席開幕式。大會開幕式由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吳滿意教授主持。
申小蓉代表電子科技大學致開幕詞。她表示,電子科技大學始終堅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深入,領導全校師生同思想、共認識;始終堅持高水平創新,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鄧純東教授講到,這次會議為應對大數據時代挑戰出謀劃策,對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美好的未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胡元梓主編認為,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機遇,它所提供的豐富數據和信息為我們從歷史角度和社會角度分析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鄭端副主編認為,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與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鄧純東教授以“大數據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主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到一個點就是要充分看到、正確應對互聯網條件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構圖,思政課教師上課要適應互聯網的新形勢,要注重把握互聯網信息對學生的深入影響;要關注國際國內時政要聞的重大問題,對中國的時政大事隨時回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闡釋;要對國家發展重大歷史問題進行甄別,對社會熱點問題要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不斷提出問題與看法,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駱郁廷教授以“網絡空間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及其引導”為題,提出網絡空間大學生思想活動表現著不同于現實場域的表征,凸顯為思想熱點的流變性、思想節奏的快捷性、網絡情緒的波動性和思想觀念的易變性,主要源自于海量信息干擾了其思維判斷、碎片信息導致其認知膚淺、開放環境帶來的價值沖擊以及學生網民思想定力的缺乏。對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碎片中學會整合,增強戰略定力;要在多樣中突出主導,增強思想引領;在多變中把握方向,堅定理想信念。
教育部長江學者、南京師范大學王永貴教授作了題為“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認同邏輯”的主題發言。他講到,意識形態在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的表述方式不同,要把握這一問題的理論邏輯在于厘清網絡意識形態與現實意識形態在主體、內容、對象等方面的邊界。網絡融合發展的態勢符合國家發展方向,要增強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問題,需要通過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增強思想理論的供給力、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治理能力以及踐行力,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蘭州大學思想政治研究院院長王學儉以“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幾個問題”為題,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思想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在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對接中,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面臨著六個視閾點轉化:一是大數據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場域轉換;二是大數據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域轉換;三是大數據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域轉換;四是大數據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域轉化;五是大數據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六是大數據時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并對其進行了系統闡釋。
浙江師范大學李建華教授作了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師生倫理關系”的主題發言。他講到,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師生倫理關系造成了一定的挑戰:原來在知識權威下形成的師道尊嚴秩序趨向瓦解,倫理場域由“二維”轉向“三維”,教師在倫理實踐中的行動依據由人工智能技術所做出的結論代替自身的“明智”。師生倫理關系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經過“我—它”的權威服從和“我—你”的契約平等發展為“他—我”雙向共生。構建“他—我”雙向共生的新型師生倫理關系的核心要素是師生彼此之間的責任、關懷和人格感召,而深化這種倫理關系的主要路徑是回到教學的教育性價值,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進行教育性對話。
教育部思政司原司長、北京師范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長馮剛教授表示,要推進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發展,就要深入把握數據的生成規律,對有用的信息進行篩選,增強對虛假數據的辨別。同時,要樹立正確的大數據觀和數據意識,提高對數據的處理水平,掌握數據的運作邏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之間的聯系,不斷推進大數據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鏈條式融合。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大平教授以“大數據與思政熱問題的冷思考”為題,表達了大數據對思政教育的挑戰和重大意義。他認為,應當用辯證法看待真知與熟知之間的關系、時尚與真理之間的關系,也要用辯證法來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通過對“大數據”的概念剖析,引出對大數據及其技術運用的三種偏差,旨在化解人們對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價值治療”、娛樂的“心靈雞湯”等問題的反思,以探究科學的教育思維和方式,精準對接個體的思想狀況。
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伯海教授以“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轉換”為題,通過對范式的含義回顧,即哲學范式、社會學范式、構建范式和理解范式的解讀,衍生出對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思考,提出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什么?轉換的性質是什么?該如何轉換等現實問題,提供了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改良與拓展的新思路。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吳滿意教授以“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的核心話題”為主題,表示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理論創新的核心議題是,思想政治教育變與不變的問題,其內容指向凸顯為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關系問題、動力機制問題、場域差異問題以及結構化問題。面對這些問題,需要增強對以技術反噬為代表的各種“反噬”問題,如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問題、融合問題以及整合問題等進行審視和反思。
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小飛教授以“大數據應用中的道德風險”為題,通過馬克斯·韋伯關于世界的“祛魅”問題分析,認為馬克思韋伯講的技術“祛魅”問題,消除了宗教和人的神秘性,展現了人類的價值和真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是進步。世界的“祛魅”問題也就是技術“復魅”問題,會導致大數據異化,“祛魅”問題也帶來了問題,如人變成了技術化的工具。他認為道德的“復魅”問題(技術“復魅”問題)主要體現為:隱私權的保護問題、教育對象被數字化問題、教育者的數字化問題等。需要通過對技術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意義理解、制度解構、道德約束、文化建構等四個方面規避大數據運用中的道德風險問題。
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沈震以“高校思政課智慧課堂互動教學大數據研究”為題,闡述了智慧課堂的含義,認為“智慧課堂”源自“智慧教育”的理念,其核心在于“轉識為智”,使教育從主要側重知識傳授轉向智慧的開發。他分析了“大數據”的概念及思政課教學大數據的含義,認為思政課教學大數據是指與思政課教學相關的、經過數據庫技術結構化的數據。厘析了思政課智慧互動教學大數據的含義,通過對國內各大高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數據抓取和案例分析,提出了開展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邏輯思路。
此外,來自燕山大學、貴州師范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全國各地方院校的青年學者就“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的動力機制”、“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增長極”、“大數據時代思政課教師發展的四重著力點”等主題進行了發言和交流。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守仁作會議總結。這次學術研討會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3.18講話精神,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大背景下召開的,會議開得很及時也很有意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隨著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第四次技術革命的到來,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影響人類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與會專家從不同視域、不同維度研究和探討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意義、內容、過程和路徑,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信息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630瀏覽量
30414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60瀏覽量
14019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多媒體展廳建設方案

CES Asia 2025 低空經濟專館:思想碰撞,引領低空經濟規則升級
2025 CGMA"AI引領創新 數據賦能未來"論壇在滬成功舉行

第十五屆松山湖中國IC創新高峰論壇圓滿落幕
極海半導體亮相第十五屆松山湖中國IC創新高峰論壇
第十五屆松山湖中國IC創新高峰論壇 “具身智能”國產芯片集體亮相

BOE(京東方)f-OLED柔性顯示技術策源地論壇舉辦 攜手中關村論壇共筑科技創新高地
弘信電子亮相2024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壇
第一屆礦山先進通信技術學術論壇圓滿舉行
奕斯偉計算亮相RDI生態成都創新論壇
蔣學剛主任受邀出席RDI生態·成都創新論壇,并參加《基于RISC-V指令集架構的數字基礎設施通用要求》標準編

芯啟源受邀出席2024成都RDI生態創新論壇
中科創達亮相上汽集團新賽道技術創新高峰論壇
共探數字文保 思看科技出席空間信息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學術論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