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大打貿易戰,全球市場屏息關注,外資圈有匯豐證券今(15)日首度發布報告表示,若日本限制半導體原料出口,可能導致三星 7納米訂單被迫轉給臺積電 ,并提出最壞情境假設:三星明年7納米訂單若全數轉走,臺積電獲利看增7%。
匯豐情境假設,三星無法接手7納米訂單,而且全數轉給臺積電,將帶動臺積電今、明、后年的營收看增0.3%、3.6%、6.5%,獲利看增0.6%、6.9% 、12.8%,每股純益(EPS)潛在增福則為0.5%、6.8%及12.6%。其中,明年獲利影響特別被提前于報告首頁做說明。
據媒體之前報道稱,三星獲得了高通計劃將在明年發布的驍龍865芯片、英偉達的GPU和IBM的Power處理器等先進工藝的訂單。另外還有一些先進工藝的礦機芯片訂單。如果日本這個禁運事情沒解決,這恐怕會讓三星這么些年在先進工藝的努力都付諸流水。
匯豐駐韓國半導體及OLED產業分析師Ricky Seo表示,各界對日韓雙方可能如何發展,都還沒有定論,但他認為應慎防日本限制出口,演變為貿易禁令,對于韓國半導體和全球科技業的沖擊進一步擴大。
Ricky Seo指出,假設禁令成真,三星有七到九成的半導體原料倚賴日本進口,7納米訂單可能被迫轉給臺積電。因此匯豐團隊率先提出假設,最差情況是三星全面掉單,則與臺積電的獲利將有此消彼長的變化。
Ricky Seo認為,現在最好的策略是優先買進臺積電,臺積電中長期表現會優于三星;目前匯豐同步給兩家公司「買進」評等,臺積電的目標價為271元。
另外在記憶體和化工材料廠方面,匯豐建議持續買進韓國海力士,及有望受惠轉單的韓國半導體化工材料制造廠Soulbrain。
Ricky Seo表示,日韓貿易戰對記憶體產業的影響是好是壞,取決于僵局的延續時間,若止于短期,記憶體廠在4到6月內耗完庫存,缺貨可能導致價格急漲,就有利廠商,但若演變為延長賽,記憶體廠可能轉向承受損失,因為終端需求無法承受高漲的價格,將反向走弱。
此外,他也說,日本在限制三大半導體原料進口后,可能進一步限制鋰電池材料進口,若成真亦不利韓國半導體。
日本對韓出口管制將傷及自身?
圍繞日本加強對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已開始有觀點擔憂這將導致國際供應鏈的混亂。如果韓國企業的半導體生產出現問題,將對使用半導體的日美等的家電產品企業構成影響。日本企業在半導體材料領域掌握較高份額,但如果韓國企業分散采購的趨勢擴大,從中長期來看,有可能導致「去日本化」。
「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有可能啟動半導體的小幅減產」,韓國野村證券的專務鄭昌元7月12日在首爾對媒體這樣表示。自日本于4日加強用于半導體等制造的3類產品的出口管制以來,已過去1周多時間。三星等向中國大陸和***派出負責采購的高管,積極確保原材料。
在3類產品中,被認為管制強化的影響突出的是用于半導體清洗等的氟化氫。以屬于大型企業之一的森田化學工業(大阪市)為例,4日以后未獲得出口許可,對韓國供給已經停止。該公司公關負責人表示「并未考慮海外生產等舉措」。
三星等韓國企業在用于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等廣泛產品的半導體記憶體市場掌握5~7成全球份額。如果供給減少,智能手機等的生產有可能發生混亂。
另外,日本的半導體材料廠商也將面臨客戶企業遠離的風險。實際上,中國企業正在迅速擴大氟化氫的投資。野村證券的調查分析師岡崎茂樹指出,將于2020~2021年完工的設備的產能僅中國就匹敵截至2018年底的世界供給能力的90%。韓國企業從日本以外采購將變得容易。
不僅是中國。12日的韓國報紙《韓民族日報》(The Hankyoreh)報導稱,俄羅斯政府已提出向韓國供應高純度的氟化氫。
此前,中國加強稀土的出口管制之際,日本企業曾采取加強在第三國開發,或研究節約稀土的生產方法等方式。
在化學行業成為話題的是1993年住友化學旗下的愛媛工廠(愛媛縣新居浜市)發生的爆炸事故。那是用于半導體生產的樹脂的工廠,該公司掌握全球6成份額,但事故帶來供給不安。日立化成、中國大陸和***的競爭公司擴大生產,迅速奪走了市占率。住友化學之后未能東山再起,結果出售了該業務。
日本總研的高級主任研究員向山英彥認為「由于影響過于巨大,日韓最終應該做出妥協」。日韓此前即使面臨外交關系惡化,但也一直在經濟方面維持良好關系。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88瀏覽量
182342 -
臺積電
+關注
關注
44文章
5752瀏覽量
169740
原文標題:熱點 | 分析師:三星7nm客戶恐被迫轉單臺積電
文章出處:【微信號:wc_ysj,微信公眾號:旺材芯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臺積電拒絕為三星代工Exynos芯片
英偉達、高通或轉單三星2納米工藝
高通明年驍龍8 Elite 2芯片全數交由臺積電代工
下一代FOPLP基板,三星續用塑料,臺積青睞玻璃
三星與臺積電在FOPLP材料上產生分歧
半導體三巨頭格局生變:英特爾與三星面臨挑戰,臺積電獨領風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