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通知,開展“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驗收工作。截至目前,能夠如期完成的項目大部分已通過驗收或即將驗收,通過驗收的項目各具特色。
項目名稱
基于電力大數據的能源公共服務建設與應用工程
項目背景
國家能源局公布的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55個示范項目之一,是示范項目中“能源大數據與第三方服務示范項目”8個之一。
啟動時間
2017年9月驗收時間 2019年5月10日
達成目標
目標是“建設大數據平臺,研發三類數據產品(面向社會的大數據服務、面向用戶的大數據服務、電力知識服務),面向社會用戶提供示范服務”。
專家評價
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周飛:“該項目與大多數 ‘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的性質不太一樣,不涉及光伏發電站等物理設施建設。作為‘能源大數據與第三方服務示范項目’一類,項目的核心是建設電力大數據平臺,向社會提供電力大數據的公共服務。”
約1400臺服務器,27個省的大數據平臺,以千萬億字節計的存儲容量,“基于電力大數據的能源公共服務建設與應用工程”是說起來簡單,實則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
作為國家能源局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55個示范項目的“能源大數據與第三方服務示范項目”分類,記者通過調查采訪發現,項目的核心就其實是建設電力大數據平臺,向社會提供電力大數據的公共服務。目前這個工程逐步從平臺復制、數據分析等方面已初步獲得了商業化的應用。
三大平臺織就能源互聯大網
“基于電力大數據的能源公共服務建設與應用工程”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建設中,工程被實體化地分解為三個平臺:國網大數據平臺、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西咸大數據交易平臺。國網大數據平臺設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各級數據中心是生產平臺,它承載的是生產數據和生產業務應用;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設在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聯研院”),是科研探索平臺;西咸大數據交易平臺是面向社會服務的對接平臺。
經過三期建設,國網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存儲容量已達21.8PB(拍字節)。而目前實際已存儲數據約5.07拍字節,記錄數據約2261億條。
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部署于北京、南京兩地。在位于聯研院的北京基地,記者看到了別無二致的機房;在一臺電腦上,科研人員向記者展示了平臺的三大服務:一是大數據業務應用開放,平臺提供自助式的大數據業務應用組件或工具的接入和發布服務,已完成了19個對外服務應用組件和工具的接入發布。二是大數據平臺服務,平臺提供了大數據常用的組件服務,并面向用戶提供分布式存儲資源和計算資源。三是數據共享服務,已發布的數據包括用電信息采集數據、PMS2.0數據、營銷數據、運檢數據以及外部人口、產業數據等。
“平臺以開放共享為特征,通過主機、鏡像、云存儲、容器、網絡、安全、多租戶等模塊的相互協作和構建,可以提供大數據開發試驗、大數據應用開放以及海量數據共享等公共服務。”聯研院計算所副總工程師鄭曉崑告訴記者。
與聯研院不同,設立在陜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的西咸大數據交易平臺則是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面向社會服務的對接平臺。平臺通過政府、企業和用戶的社會化數據與電力數據進行整合、加工與利用,提供涵蓋政策、經濟、人口、地理、氣象、能源和環境等外部數據。截至目前,共計獲取外部數據200GB(千兆字節),涉及支撐各種應用所需的經濟社會數據,維度可以細分到月,區域可以細分到縣。
開放服務模式融合前沿技術
“我們構建了電力大數據開放服務體系,探索了電力數據對外服務的新模式,提供面向政府、企業、用戶的大數據服務,支撐政府決策、上下游企業降本提效,完成能源大數據社會化服務示范應用和智慧用能的能源互聯網示范。”“基于電力大數據的能源公共服務建設與應用工程項目組”在總結自己的創新性時這樣寫道。
“開放服務體系就是把電力數據跟社會數據融合起來,共同分析。在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的網站上,用戶可以申請這些應用,比如申請一個違約用電的應用,在申請通過后就使用里面的脫敏數據。我們的創新性在于首次把電力數據分析作為一種服務形態向社會開放,這是機制模式的創新。”鄭曉崑表示。
“用電數據涉及到很多用戶的隱私,電話、地址、身份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因此要數據開放共享,脫敏是必須的。”鄭曉崑告訴記者,所謂數據脫敏就是把原始數據變成另一套數據,新數據看不到原始數據中的敏感信息。從絕對值上每個數據跟原來的都不一樣,但數據自身的特征還在,因此支持做分析預測。
該項目設計研發了大數據動態脫敏系統和靜態脫敏系統,實現了敏感數字段自動發現,動、靜態數據脫敏以及敏感數據訪問控制和審計等功能,可自動識別超過30種敏感數據類型,內置包括遮蔽、替換、可逆映射等60多種脫敏算法,并支持用戶自定義脫敏算法。目前,工具已實現對北京、上海、安徽、重慶等單位的全業務統一數據中心的數據進行脫敏,累計脫敏數據已超過1.2億條。
由西安交通大學牽頭的團隊對業務模型的基礎算法也進行了大膽創新。在異構數據融合、大數據統計建模方法、大數據核心算法庫等各方面形成了可持續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使模型預測的精準性得到較大提升。例如RNN算法中,音符回升狀態網絡,采用“儲備池”思想,對電量預測中極大地提高了準確率,是能源行業中的頂尖水平。
已在互聯網上上線的“中國電力百科網”是一個類似百度的搜索網站,是該項目的電力知識系統,采用了知識圖譜、語義分析、數據挖掘、深度檢索、網絡爬蟲等熱門和前沿技術。“以前的搜索技術是關鍵字的搜索,搜索張三就出張三,現在知識圖譜技術可以實現搜索張三,同時把張三相關的人都搜索出來。可快速解決電網設備眾多,關系復雜情況下的故障查找等問題。”鄭曉崑介紹道。
應用場景廣闊產業化“小試牛刀”
“電力數據很多,價值性也很高,社會需求也很大。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做出一些服務社會公眾的應用,盤活電力數據,甚至把電力數據以恰當的方式提供給社會。”周飛表示。
“基于電力大數據的能源公共服務建設與應用工程”的應用建設分為面向政府、面向企業、面向用戶三個方面。面向政府方面,設計研發了“用電塊數據”的開發與運營、用電市場辨識及發展趨勢研判、行業復工率分析、社會保障和民生服務等12個大數據應用。
如針對2017年12月~2018年1月陜西省、2018年5~6月浙江省和2017年1月北京市的用電數據,運用統計推斷、相關性分析等方法構建了各地區的住房空置率模型,從省住房空置率、是住房空置率和區住房空置率3個維度反映不同地區的住房供求狀況以及地域協同發展情況,為政府實行樓市宏觀調控政策、保證民生提供了決策支撐。
面向企業方面,設計研發了基于用電數據的征信參考服務分析、電力客戶價值劃分分析、設備運行狀態與運行環境關聯分析、用戶用電細分分析、輸電線路智能識別等5類大數據應用,幫助企業節能、增效、創收、助力企業快速發展。
“我們針對2016年1月~2017年12月江蘇省和浙江省、2017年3月~12月陜西省的用電和繳費數據以及行業外部信息,利用統計、聚類等方法構建了基于用電數據的征信評價模型,將企業信用分為極好、較好、一般三類。目前已實現了對3個省份、38個不同行業共計52萬多名用戶的信用分析與發布。”鄭曉崑說。
面向用戶方面,設計研發了工業用戶用能監測與分析、工業用戶細分及特征分析、居民用戶用能習慣預測分析等6類面向企業的大數據應用,促進用能和分布式氫能能源利用,降低污染減排。
西咸新區大數據交易所現已面向政府、省公司提供了相關分析所需的經濟、政策、能源等外部數據。2017年,向河北經研院提供了能源、天氣數據,支撐河北公司做出了煤改電政策執行情況分析,提出了堅持“煤改電”的低碳環保戰略,整村推進蓄熱式電暖氣的策略等建議,推動了河北省電力公司煤改電政策的執行。2018年,向陜西經研院提供人均支配收入,消費內容、恩格爾系數等數據,為陜西省電力結構升級和供給側效果研究提供了數據層面的支撐。
據介紹,國網大數據平臺已推廣到撫州市政府、北京公交集團等電力行業外的多個單位,全社會用電量總體分析預測等部分大數據已在網省公司部署應用。未來,公共服務平臺系統可廣泛面對互聯網提供運營服務;大數據交易平臺覆蓋了政府、醫療、金融、企業、電商、交通、社會等30多個領域,未來將形成大數據產業數據資產集散中心;大數據安全脫敏工具可以向石油、核電、煤炭等其他能源企業的大數據平臺進行推廣。
-
電力
+關注
關注
7文章
2244瀏覽量
51250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60瀏覽量
140155
原文標題: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案例|基于電力大數據的能源公共服務建設與應用工程建設情況
文章出處:【微信號:bjx-zndw,微信公眾號: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ArkUI-X應用工程結構說明
中軟國際助力電力配網數智化轉型
會展中心電力智慧系統方案:打造安全高效的能源中樞

新能源引領新型電力系統變革,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運行攻略來了
PoE交換機如何助力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安科瑞如何打造基于“APP電表”的能源數據服務平臺

工程大數據平臺

曠視中標北京市大數據中心感知管理服務平臺二期建設項目
智慧城市與大數據的關系
淺談電力監控系統在廠房電力工程中的設計與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