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于計算機來說可不算是件好事,想要理解人類語言的真正含義,不僅需要理解其字面意思,還要能夠結合上下文。
上個世紀美國著名電影演員格勞喬·馬克斯講過一個著名的冷笑話:一天早上,我槍擊了一頭大象,穿著我的睡衣,我不知道它是怎么穿上我的睡衣的。
這句話中充滿了不同于正常邏輯的內涵,和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巧妙關聯。對于電腦來說,理解這樣的人類語言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
截圖來自紀錄片《THIS IS AI》
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和人類實現真正交流的機器正成為現實。它能比你還更能理解你想說的是什么。
遠超人類的成長速度
人工智能的本領還遠不止于此。它可以通過悅耳的女聲和人類的專業辯手進行旁征博引,你來我往的辯論。
有了和人類直接交流的能力之后,它憑借高速的搜索、再檢索能力和學習能力,通過對語義的理解、分析、判斷,為眾多可選用的論據進行評判打分,進而選出最能支持論點、更有說服力的論據。
這不僅讓它在一個電視問答節目中擊敗了兩位人類的冠軍選手,贏得豐厚的獎金,更能使它在現實中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
在 2018 年舊金山辯論賽上,IBM 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 Project Debater 成功在“是否應該增加使用遠程醫療”辯論中戰勝了人類辯手。
要知道與它對決的對手,是曾在 2016 年獲得以色列國家辯論冠軍的大四女生 Noa Ovadia 和以色列國家辯論協會主席 Dan Zafrir。
2018 年舊金山辯論賽現場,中間是人工智能辯手 Debater
截圖來自視頻:《IBM robot Project Debater can argue with humans》
無論是人類辯手還是 Debater,都是現場拿到辯題并臨時準備?,F場觀眾的評價是:整體來看,人類辯手表達更好,但 AI 辯手傳遞信息量的豐富度則更優于人類。
IBM Project Debater 歷時逾 6 年研發,但它并不是第一個在與人類對決中大放異彩的 IBM 人工智能。
此前的 1997 年,“Deep Blue”(深藍)打敗了人類國際象棋大師,而 2011 年在益智游戲節目《危險邊緣》中,“Watson”(沃森)同樣戰勝過人類冠軍。
“Watson”(沃森)擊敗兩名全球頂尖選手,獲得冠軍
除了這種專業型的智能之外,屬于你自己的人工智能還可能成為最了解你的朋友,通過你對不同問題的回答來分析你的學習曲線,為你量身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學習計劃。
人工智能不僅會在身邊陪伴著你,它甚至可能成為你的一部分。你現在如果出門忘記帶手機,是不是就像沒穿衣服一樣,感覺少了點什么,渾身都不自在?
智能手機幫助人與全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這還只是開頭而已。能夠穿戴在身上的人工智能設備,可以在各方面增強人的感官,成為人身體的延伸。
《THIS IS AI》紀錄片里就展示了一款能夠讓盲人“看到”周圍環境,幫助盲人完成一場城市馬拉松競賽的可穿戴人工智能設備。
名為“引路帶”的可穿戴人工智能設備,它的原理是營造一條虛擬走廊,通過觸感反饋確保使用者始終在虛擬走廊中跑步
和人類共同進步
利用先進的技術和互聯網,與人的感官,甚至是神經系統進行聯通,讓人工智能成為人身體的一部分,這種在《鋼鐵俠》電影里出現的場景正在變成現實。
AI 完全不同于人們以前所熟悉的“機器”,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沖擊似乎是全方位的。
它不知疲憊,不犯錯誤,不會抱怨,在各個領域都看上去馬上就會超過人類——正是因為過于強大,人工智能的興起在人類社會中引發的不只是激動和喜悅,還有疑惑和擔心。
索耶可以根據演示進行學習
可以模仿類似人類敏捷動作的迷你機器人
可以跑酷的阿特拉斯機器人
擁有近似人類外觀的機器人
我們沒法精確的定義人工智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的了解我們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人的范疇在哪里?人工智能的進化其實可以讓人類更加了解人的本質。
生物的進化速度要以百萬年的時間來計算,而人工智能卻在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進化,不斷給人類社會帶來沖擊。
這讓一些人瑟瑟發抖,生怕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人工智能的奴隸。其實,自從工具產生的那一天起,人類社會的形態就隨著工具的進化不斷改變。無論人工智能多么強大,它都只是幫助人類生活的一種工具而已。
就像是各種機械一樣,人工智能會替代人類做一些繁重的工作,繁瑣的計算,卻沒法代替人類生活。不過 AI 與其他工具不同,它將更深入的改變人類進化的進程。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不會造成人類社會的大面積失業,工作全都被比你聰明,還比你勤奮的機器搶去做了?
別高興或悲傷的太早,這樣的事目前看來還不大可能。實際上,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工作方式確實在不斷的改變。
在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可能會變成操縱和訓練人工智能進行工作,不用自己事必躬親。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一些傳統觀念也會隨之轉變。比如關于“個人數據”的概念就正在發生著變化。
隨著網絡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無論是一個人在網絡上的足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的足跡可能都不再有秘密可言。
一個人的外貌,在網絡上瀏覽和生活中活動的足跡,甚至包括他的消費記錄,這些信息屬于誰?能否被人工智能用來儲存和分析?
現代人感到生活越來越便利,實際上正是因為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看不見的人工智能網絡,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各種算法為人提供各種便利條件,這一切都離不開人們將個人數據作為學習資料分享給人工智能。
在未來,人類可能會更愿意交出自己的一部分個人數據以換取生活的便利。
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將是什么景象?有人預測,到了 21 世紀中期,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到達一個“奇點”(Singularity)。
在現在看來只能夠做某一項特定工作的人工智能將會發展成為和人腦一樣,在各個領域都表現出高超的智能,達到所謂的“通用型人工智能”。
也就是說,到那時人工智能會具有和人類同樣的思維能力,而在學習能力,檢索能力等方面又會遠超人類。
很多人因此擔心,那時人工智能自然會全方位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
但是更多的人則不同意這種觀點。說到底,人工智能是人類的產品,它的能力是由人類所限定的,它能夠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益處或是危害,都是由人類所決定的。
而現在人類對于自身智慧的本質,包括直覺,創造力等能力尚且沒有完全理解,所謂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類毫無可能。
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大衛·多伊奇教授就曾經評論到,要區分開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指的是人工智能像人一樣解決問題,并且像人一樣擁有創造力。至今都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可能出現通用人工智能。
讓機器做大部分的體力工作,讓人類來做創造性的工作,這是人類社會以指數形式進步的原因。
每一點的進步,都會再創造出新的進步方式,但是不會比這更快了。所謂會出現一個技術大爆炸的“奇點時代”,這個說法是基于一個錯誤理念,就是通用人工智能會自動實現和提升它自己,而這并不會發生。
說到底,人工智能正在塑造著人類的未來,也在塑造著未來的人類。人工智能不遙遠,也不可怕,它改變著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為我們帶來便利,它也會和人類共同進步。
它是人類的孩子,也是人類的朋友,或許還會成為未來人類的一部分,讓人類變得更強大。
-
計算機
+關注
關注
19文章
7632瀏覽量
90226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4文章
48737瀏覽量
246671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進行時:人類的未來與未來的人類
文章出處:【微信號:jingzhenglizixun,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博覽】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DeepSeek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啟示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關系?
九四智能榮耀躋身智推力2024 年度廣東人工智能風云榜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6章人AI與能源科學讀后感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4章-AI與生命科學讀后感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創新學習心得
risc-v在人工智能圖像處理應用前景分析
人工智能ai4s試讀申請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
報名開啟!深圳(國際)通用人工智能大會將啟幕,國內外大咖齊聚話AI
利用人工智能改變 PCB 設計

FPGA在人工智能中的應用有哪些?
千方科技成功入選“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伙伴計劃”

大模型應用之路:從提示詞到通用人工智能(AGI)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