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乎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茖W有效預防和應對地質災害,成為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任務。為持續推進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研發與前沿技術試用示范,某地質環境監測院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野外試用工作。
項目背景
本項目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屬于連云山脈與幕阜山脈交匯區域,山高坡陡,千米以上山峰密集,地質條件較為復雜。該項目涉及的三處滑坡隱患點均處于變質巖剝蝕構造丘陵地貌,遇到強降雨時易沿巖土界面滑動,嚴重威脅坡下學校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客戶單位委托,中海達提供地災安全監測預警解決方案,通過應用新型地災監測預警設備,筑牢防災減災安全防線。
痛點分析
運輸難,高空作業風險大:試點區域大多位于偏遠山區,道路狹窄、坡陡彎急,設備運輸尤為困難。同時,角反射器等關鍵監測部件需要安裝在滑坡體的高處和危險位置,施工人員不僅要克服高空作業風險,還要在不穩定的山體表面進行危險作業,容易誘發滑坡次生災害風險。
設備供電保障存挑戰:項目所在地區多雨且試點區地勢復雜,連續陰雨天氣成為供電保障的一大難題。傳統太陽能供電系統在長期陰天環境下頻繁“告警”,電池續航不足、供電中斷導致作業風險大,這對設備連續運行能力提出巨大挑戰。
實施方案
結合某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供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資料,依據“危險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則,科學規劃監測范圍,精準匹配預警需求,中海達提供了專業的地災安全監測預警解決方案,在三處隱患點布設多點形變監測儀開展面狀實時監測,同時建設北斗表面位移監測站(GNSS)實現點狀高精度監測。普適型監測設備把采集到的監測信息通過4G網絡傳輸到監測云平臺,經平臺自動分析、綜合研判,發布預警信息,實現對隱患點的24小時全天候動態監測和險情預警預報。
設備調試
檢查數據采集、傳輸通信情況,對設備進行測試和調整,以確保其正常運行且達到預期性能,并將監測數據接入監測云平臺邊坡雷達子系統。
成果展示
項目以“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示范點建設”為目標,圍繞實時掌握災害體變形動態、科學分析滑坡體穩定性、及時開展災害預警預測等核心需求展開實施。通過應用多點形變監測儀、北斗表面位移監測站(GNSS)及聲光報警器等點面融合的監測設備,實現了對隱患點全天候、連續性監測,為政府部門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及應急預案啟動提供科學、精準的決策支持,有效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項目總結
作為國內首批新型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試點項目,業界首次將多點形變監測儀與北斗獨立定位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應用,為山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隱患的監測提供了低成本、高適應性的精準監測解決方案,對地災監測技術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24小時動態感知與預警響應:通過構建“點面結合、立體覆蓋”的智能監測體系,實現了對隱患點的24小時全天候實時動態感知與預警信息快速響應,顯著提升地災風險感知、趨勢研判與應急處置效率。
監測數據穩定可靠:系統采用低功耗、長續航架構,配套高效太陽能供電組件,在連續陰雨、弱光等極端氣候條件下依然保障穩定運行,大幅降低運維頻次。所配套的監測終端與傳感器設備均通過多輪嚴苛環境適應性驗證,具備卓越的防護能力與抗干擾性能,確保在高溫、高濕、強風雨等復雜環境中仍能高精度采集、穩定傳輸關鍵形變監測數據。
中海達充分發揮技術引領的優勢以及結合豐富的項目實施經驗,圓滿完成了湖南省岳陽市某地災監測預警設備試用示范任務。項目成果不僅為當地政府地災風險防控與應急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也為全國范圍內普適型、低成本、高效能地災監測體系建設樹立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
-
監測預警
+關注
關注
0文章
35瀏覽量
6908 -
中海達
+關注
關注
0文章
73瀏覽量
552
原文標題:案例丨24h動態監測!湖南新型地災試點實現低成本高精度預警
文章出處:【微信號:中海達,微信公眾號:中海達】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