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AR技術已經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了,比如借助它我們可以在工作中觀察發動機內部的機械結構、在犯罪現場收集證據、在手術臺上觀察組織器官情況——但真正困擾我的是,僅僅一個小小的電燈開關壞了,我卻不知道該如何修復它。
不過,如果有人能夠在其他地方遠程給我講解我需要做的步驟和事情,那個人不僅可以跟我說話、聽到我在說什么,而且還能通過我所佩戴的HoloLens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繪制箭頭或指示下一個要使用的工具......
不得不說,這樣的暢想能夠將混合現實技術的潛力發揮到最大。目前許多公司正在著手開發那些復雜工程的解決方案,而這些極具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早已超出了視頻電話的局限性。
其中在這一領域最成功的便是Scope AR。他們的技術將AR與實時視頻、音頻、3D動畫、屏幕共享、電子白板和鎖定注釋等技術結合起來,并支持在任何iOS、Android或Windows設備進行工作,為人們提供遠程指示或幫助,并將數字內容疊加到用戶指向的真實世界視圖中。目前包括波音、豐田和通用電氣等公司都已成為他們的客戶了。
遠不止此,最近他們宣布已經將這些技術與HoloLens整合到一起了,這將增加更多有創意的可能性。不僅是因為它可以利用HoloLens的復雜位置追蹤能力,還可以利用該領域專家的遠程協助為用戶提供工程指示,這意味著員工在執行復雜工作的時候,不用再一直盯著手上的移動設備了。
Scott Montgomerie,Scope AR聯合創始人兼CEO 在此前外媒的采訪中例舉了很多范例,并表示采用這種技術可以帶來立竿見影的回報:例如在汽車工廠中,大量的機械和汽車設備只需要少數員工維護即可。
“遇到復雜的設備問題時,剛入行的新手員工可以將問題直接遠程展示給技術和經驗更豐富的的老手,而那些老手就好像站在位于現場的新手員工身旁,并進行詳細的指導和解決一樣,而不再需要更多額外的時間或路程。”Montgomerie說。
而有關制藥產業的環境安全限制的問題也同樣可以得到解決,通過這些技術企業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進入受控區域的員工數量。
“遠程訪問這些受控區域可以讓員工更有效地保持生產力,而不是被動地讓他們完成工作。”Montgomerie說,“AR技術可以幫助企業更好的部署員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從概念化的驗證試驗慢慢變成更大的實例部署,AR技術在各個企業的業務部門中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那些希望保持競爭力和提高效率的企業正在圍繞著這些新興技術制定策略,而僅僅一年前情況還并非如此。”
隨著蘋果、微軟和谷歌等公司在AR領域都投下重資,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項技術的進步,這讓企業也更容易采用這類解決方案。
Montgomerie表示:“我們目前在設備維修和維護、遠程協助、員工培訓方面所看到的解決方案只是冰山一角,一旦AR成為主流,它還有更多事情可以做。”
此外他還補充道,隨著AR、AI和物聯網變得更加一體化,這可以彌補技術技能的差距。因為人們可以用更少的培訓來更有效地執行工作。例如,工作人員可以在工作現場接受關于系統的物聯數據,比如發動機溫度、壓力或維修歷史等。而這些數據可以可視化的直觀顯示出來,就像技術人員在現實世界觀察它們那樣,然后再輸入到AI系統中。同時,在每項工作完成后將數字流程和指令疊加在真實世界中,從而向其他工作人員提供持續、精確和直觀的指導。
“更清晰、更直觀的指示意味著更少的錯誤,從而提高了效率。” Montgomerie說,“借助AR技術,員工專業技能的保留率以及他們完成復雜工作時的準確性和效率都明顯提高了。在某些情況下,與使用傳統紙質指令完成相同程序工作的員工相比,前者節省了多達25%的時間。”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27文章
45826瀏覽量
387407 -
AR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252瀏覽量
17851
原文標題:小到家電大到汽車飛機 看看AR是如何幫你進行遠程維修的|0glass低調分享
文章出處:【微信號:KingseeAR,微信公眾號:AR工業應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今日看點丨傳英特爾考慮出售其網絡與邊緣計算業務部門;小米首批采用下一代驍龍 8 旗艦處理器
今日看點丨華為首款鴻蒙電腦正式亮相;蘋果正在開發專用芯片 用于智能眼鏡設備和人工智能服務器
SK海力士已完成收購英特爾NAND業務部門的第二(最終)階段交易

芯科科技無線模塊業務營收突破10億美元
英飛凌成立新業務部門,強化傳感器與射頻產品組合
HTC將XR部門業務部分出售予谷歌
英飛凌宣布合并傳感器和射頻業務

半導體復蘇!三星發放巨額獎金
海爾集團擬收購汽車之家二手車業務并計劃裁員
高通或收購英特爾部分設計業務,拓展產品線戰略浮現
微軟對其部分業務部門進行重組
西部數據計劃剝離NAND與SSD業務,估值或達數百億美元
SAP Business ByDesign:云端ERP解決方案,提升企業競爭力與服務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