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建筑用電安全痛點:火災風險觸目驚心
1.先天脆弱性
易燃結構:木構建筑占比高(如故宮、應縣木塔),一旦起火極易快速蔓延。
線路老化:多數古建電路系統建于上世紀,絕緣層破損、負荷過載問題普遍。
隱蔽工程難改造:明敷線纜破壞風貌,暗線檢修困難,易成隱患盲區。
2.人為管理困境
巡查盲區:傳統人工巡檢難以覆蓋24小時、全區域監測(如夜間、屋頂夾層)。
響應滯后:從發現隱患到處置往往超過“黃金救援時間”(如雷擊、短路引發火災僅需數分鐘)。
權責不清:寺廟、故居等開放場館用電主體復雜(僧侶、游客、商戶),責任追溯難。
3.數據警示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近十年全國文物建筑火災中,34%由電氣故障引發(如2022年福建萬安橋火災);
二、安科瑞智慧安全用電如何破解難題?
安科瑞AISD系列智能安全配電裝置主要針對低壓配電系統由于線路老化、絕緣損壞而引起的漏電、觸電和電氣火災等常見電氣安全故障而設計。
產品通過隔離技術,將市電轉化為安全電,并通過安全電給用電設備供電。使供電系統具有火線接地不起火,不漏電,單相接地故障不斷電,以及人體誤觸火線不傷人等功能。能從根本上解決觸電傷人,接地打火的電氣安全問題。
產品符合DB43/T 2064-2021 《安全用電智能裝置通用技術要求》。
1. 實時監測:讓隱患“看得見”
實時采集電流、溫度、漏電數據。
2. 主動防御:從“人防”到“技防”
毫秒級斷電:檢測到短路或過載時,0.1秒內自動切斷電路,比保險絲快50倍。
分級告警:通過APP、短信、聲光報警多級推送,確保管理員、消防部門同步響應。
3. 數字化管理:賦能長效保護
電子檔案:建立用電數據云端檔案,追蹤設備老化趨勢,制定預防性維護計劃。
能耗優化:分析照明、空調等設備用電規律,降低能耗20%-30%,減少線路負荷。
遠程管控:寺廟法會、展覽等特殊時段,遠程調節電路負荷,避免瞬時過載。
三、傳統消防改造與智慧用電對比
四、AISD的功能
文物建筑的永恒價值與其物理脆弱性之間的矛盾,注定需要更智慧的解決方案。智慧安全用電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對文化遺產的敬畏與責任——用科技之力,讓千年文明在安全中永續傳承。
審核編輯 黃宇
-
安全用電
+關注
關注
0文章
235瀏覽量
1142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20 人喪生!養老院火災頻發,安科瑞成電氣安全 “救星”

文物建筑智慧安全用電如何實時監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