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領導的研究小組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fā)出纖維電池織物示范應用,推進從實驗室走向實際生產的“最后一公里”。
這種新穎的纖維電池有望變革未來能源供應方式,為人們帶來靈活、可靠且高效的電力解決方案。
研究團隊創(chuàng)新性地設計了具有孔道結構的纖維電極,實現了電極與高分子凝膠電解質的完美融合,成功解決了界面穩(wěn)定性問題;此外,他們還研發(fā)出纖維電池的連續(xù)化制造技術,實現了高安全性、高儲能性能兼具的大規(guī)模纖維電池生產。更為關鍵的是,他們還開發(fā)出基于高分子凝膠電解質的纖維電池連續(xù)化制造技術,實現了纖維電池的大規(guī)模生產。
研究團隊展示了一款集成纖維鋰離子電池的可充電手提包,僅需半小時即可為內置手機充入約20%-30%的電量。他們還計劃進一步集成纖維太陽能電池,以實現衣物、包袋等日常用品的自然能源直接充電。
研究團隊的靈感來源于爬山虎——其能緊密而穩(wěn)定地附著在其他植物藤蔓上。通過觀察和研究,他們發(fā)現爬山虎會分泌出一種具有良好浸潤性的液體,滲透至接觸面的孔道結構中,引發(fā)液體中的單體聚合反應,從而將自身與被附著的植物藤蔓牢固連接。這一過程中,孔道結構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受到這一啟示,研究團隊設計了具有多層次網絡孔道和取向孔道的纖維電極,并配制單體溶液,使其滲入纖維電極的孔道結構中。單體聚合反應后,生成高分子凝膠電解質,與纖維電極形成緊密穩(wěn)定的界面。
-
電極
+關注
關注
5文章
843瀏覽量
27864 -
纖維
+關注
關注
1文章
41瀏覽量
14383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1076瀏覽量
134972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我國科學家制備出可控手性石墨烯卷
維智科技將參加復旦大學第四屆數字經濟生態(tài)論壇
復旦彭慧勝/高悅Nature新突破:外部補鋰技術革新電池性能破解缺鋰難題

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柔性電池技術
納芯微與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ICD實驗室合作研發(fā)新突破,多項成果亮相JSSC

電源技術對電子設備的影響
納芯微與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合作研發(fā)成果亮相JSSC

重大突破!優(yōu)刻得×腦虎科技腦機接口臨床試驗取得新進展

西湖大學:科學家+AI,科研新范式的樣本

天合光能與復旦大學共建先進光伏技術校企聯合實驗室

德力西電氣榮獲復旦大學雙碳目標與氣候變化貢獻獎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chuàng)新》第4章-AI與生命科學讀后感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chuàng)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創(chuàng)新學習心得
科學家開發(fā)出首臺可見光飛秒光纖激光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