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影片中,《新神榜:楊戩》無疑是極受矚目的一個。在我看來,《楊戩》的成功并非偶然,甚至也不是個例,而是掌握了動畫電影的“成功密碼”——渲染。
渲染是CG成像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影視動漫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那些酷炫炸裂的視覺大片中,虛擬的角色、道具、場景、特效等要符合3D場景、達到逼真效果,都離不開這道工序。簡單來說,渲染做得好就是“神鏡頭”,做不好就是“五毛特效”。聚集了頂尖影視后期工作室的倫敦蘇豪區,就被認為是電影產業的圣殿,好萊塢也要禮讓三分。
縱觀近年來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作品,比如《流浪地球》《刺殺小說家》《白蛇2》《獨行月球》等,畫面風格或許各有不同,但特效細節都十分精致,才能讓畫面中蘊含的情緒表達直抵人心,被《流浪地球》的末日場景所震撼,感慨《刺殺小說家》里赤發鬼的40萬根毛發,驚艷于《楊戩》元神現身的超燃瞬間。匠心打造的作品,自然也會收獲來自觀眾的肯定。
目前內娛最大的矛盾,可能就是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與數字化落后的影視制作之間的矛盾。被敷衍粗糙“五毛特效”投喂的網友們,直呼“內娛藥丸”。而爆款口碑劇集證明,觀眾和市場始終在那里,優質作品潛力無窮。
為什么不是所有影視作品都能保持渲染的高水平,爆款劇集都用了哪些工具成功超車?我們從《楊戩》的成功說起。
當“楊戩”握住三叉戟
神話里,楊戩有一把武器叫三尖兩刃刀,內容制作上,《楊戩》也擁有一把新技術的三叉戟,將三項關鍵能力融合在一起,才能鑄成觀眾滿意的畫面品質:
1.高質畫面。特效鏡頭越復雜,渲染難度越大,對算力和存儲性能的要求也越高。傳統模式中影視制作公司一般自建機群,升級換代較慢,導致復雜場景的渲染速度偏低,容易拖慢影片整體制作效率。阿里云提供了單實例規格高達52核192GB內存的高性能云服務器,快速交付了海量算力。《楊戩》在阿里云上的渲染時長達1.58億核小時,約占總時長的44%。
2.縮短周期。通常一部電影制作周期越長,項目的回報周期和風險系數也隨之增長,在激烈的影視行業競爭中容易處于被動。《楊戩》特效渲染量巨大,高達3.6億核小時,平均單幀渲染時長達17小時。龐大的渲染量對算力和存儲的性能需求均遠超預期,此時上云則成為《楊戩》渲染提效的有力手段。
項目集中渲染階段,如果存儲性能不足,CPU算力將很難得到充分發揮。因此,除了通過彈性高性能計算E-HPC來提供海量計算資源之外,阿里云還提供了新的CPFS加緩存協議服務的存儲性能優化方案,單文件系統最高提供 100GB/s 的吞吐和260萬 IOPS,高峰期支撐了約 2000臺云渲染節點高效運行,有力地保障了《楊戩》渲染任務的按時完成。
3.降低成本。實際渲染生產中,項目不同階段的場景復雜度往往不同,導致渲染任務量存在頻繁波動。而影視公司本地集群規模相對固定,難以有效應對高頻變化的資源需求,易出現高峰期本地資源不足,低谷期本地資源大量閑置的問題。阿里云發揮計算/存儲資源的性能優勢和彈性優勢,充分匹配《楊戩》不同渲染階段的資源需求模型,為追光降低渲染成本。借助E-HPC產品能力,《楊戩》能夠分鐘級實現千臺節點規模的快速擴縮容。
如今,影視佳作對影視公司業績的助力十分顯著,云上渲染的三叉戟,助力《楊戩》刺穿影視作品回報率的迷霧,迎來口碑與業績的天光大亮。
渲染上云,偶然選擇還是不謀而合?
或許你會問,《楊戩》《流浪地球》《白蛇2:青蛇劫起》這類動畫、科幻題材本身就有大量虛擬元素,云上渲染很正常,但其他諸如劇情片、綜藝等內容,還有必要上云嗎?我們的答案是,上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影視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內容角度,行業正在經歷由資本主導型的攝制向技術和內容主導型攝制的轉型期,近年來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虛擬現實的融合是內容創作的大勢所趨,要構建出前所未見的古風奇景等多重體驗,都需要后期渲染,上云成為必然云端。去年《白蛇2》上映時,追光動畫就表示,他們的影片在渲染方面的資產量每一部都在增加,而且對渲染節點的內存、運算速度也都有更高的要求。
從產業鏈角度,云廠商很早已經參與到影視全產業鏈環節當中,極大地提高產業工作效率,在云上用數賦智更具優勢。2009年《阿凡達》的制作中,好萊塢就開始在云端進行全球化的數據傳輸和渲染了。
而相比好萊塢,國內只有少數團隊具有視覺軟件與模型的自研能力,一些中國文化特色的素材建模都需要從頭開發,背后涉及大量的技術創新和開發工作,而阿里云這樣的平臺就為大量中小型影視后期企業提供了發展機會,阿里云渲染解決方案已在國內多家頭部視覺特效公司及大型渲染農場落地。
從政策角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裸眼3D等高新技術是影視工業最具代表性的前沿方向,也是該領域的技術制高點,中國需要積極搶占。比如《文化和旅游部“一帶一路”文化和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就提出,要線下、云上并舉探索云端交流新模式,拓寬國際合作渠道。宏觀政策層面的文化戰略部署,成為行業數字化升級的有力背書,云計算與內容產業的融合已成必然。
不難預想到,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通過上云渲染,更低成本地獲得更好的特效渲染效果,滿足觀眾日趨升級的視覺需求,推動影視娛樂行業走向技術和內容主導的良性發展模式。
當影視邂逅技術,阿里云的云上鵲橋
上云是必然,但上云能否成功卻涉及大量的環節和不確定性。阿里云早在2011年就切入渲染行業,是國內第一家為動畫提供渲染支持的云計算服務商。
耕耘至今,阿里云修建了一座云上的鵲橋——阿里云云渲染平臺,加速影視行業與數字化技術與彼此的邂逅,從中可以看到,做好渲染領域的云服務究竟有多難?大致來說,云上渲染容易碰到三個瓶頸:
1.存算基座。前面提過,纖毫畢現的特效需要大量圖形處理的暴力計算。而計算工作在交付給后期工作室或渲染農場時,首先要能存起來,傳統方式是放到一箱箱移動硬盤里進行“物理傳輸”,完成之后再把硬盤拖回來。期間如果出現了新的修改需求,又要產生大量重復的數據傳輸工作。渲染搬到云上之后,不僅要求算得快,還要求存得住、傳得快。正如在《楊戩》項目里所展現的,阿里云彈性高性能計算(E-HPC)和并行文件存儲(CPFS)為渲染提供了堅實的存算底座。
2.智能履帶。對于內容制作方來說,云計算、云儲存只是云服務的開始,內容質感的提升還與云端AI技術有著直接關聯。許多好萊塢動畫大片都會利用深度學習模型來學習場景光線走向,從而減少光線不自然形成的噪點,讓畫面更具真實性和還原感。而對于中國影視行業來說,AI算法模型的開發應用還是相對新興和陌生的,這時候阿里云這樣的服務方就能夠起到很好的橋接作用,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公共云 HPC/AI 平臺服務和工具。
3.運維工具。路面交通少不了紅綠燈、地面標識等維護出行秩序的必要工具。云上渲染同樣涉及大量運維管理工作,比如數據搬遷、數據訪問、任務報表、計費等等。如果全靠人工手動來完全,任務量大不說,制作公司和后期工作室也往往很難招到留住專業的運維人員。這個問題,阿里云通過大量工具和產品來解決,降低上云門檻和綜合運維成本。比如,自助式云架構管理產品云速搭(CADT),提供豐富的預制應用架構模板,顯著降低應用云上管理的難度和時間成本;E-HPC提供的混合云文件緩存機制,讓云上渲染任務所需的目標數據在首次從機房拉取后可以自動緩存到云存儲上,其他渲染任務后續讀取該數據時可以直接從緩存拉取,降低專線和機房存儲壓力。
上述能力綜合起來,構成了阿里云云渲染平臺的鵲橋,幫助影視企業在市場中走得更遠。
正如阿里云智能影視行業解決方案架構師鄭雯所說,“內容為王,受眾為本,日益精進的技術和制作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內容和觀眾。”影視行業最終要回歸本質,傳統特效手段已經無法滿足觀眾日益提升的審美要求,《楊戩》等成功案例證明,技術迭代才是內娛生生不息的藥方。
阿里云的整體影視動漫行業解決方案也不會止步。鄭雯表示,未來,阿里云將積極探索影視行業和云在更多場景的進一步緊密結合,推動渲染任務斷點續算、容器化、實時渲染等方面的技術演進。
對于中國影視行業來說,大眾“內娛藥丸”的吐槽既是困局,也代表著變革和洗牌。一方面,優質內容的供需矛盾,意味著新的競爭業態已經出現,堅持內容主導、用心創作精品、對自身進行技術改造的制作方,更容易收獲較大的關注和口碑,從而贏得市場青睞;同時,中國在云計算、AI等技術能力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借助阿里云這樣的平臺快速升級,意味著更多中小企業和工作室有望在影視特效這一賽道上彎道超車。從這個角度看,云計算和影視作品,看起來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但二者的相遇就如同金風玉露一相逢,勝卻人間無數。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978瀏覽量
140360 -
渲染
+關注
關注
0文章
76瀏覽量
1118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云臺電機驅動引領云臺技術領域創新熱潮
客戶案例 | Splashtop x 華納兄弟:以遠程連接驅動數字內容創作變革

守極致之心 堅信念之本,神眸助力教育公益:神眸創始人楊作興為母校遂寧中學設立專項獎助學金

Splashtop 助力追光動畫遠程制作后期,護航國漫高效發展

爆款應用背后的商湯大裝置
?神眸AI智能AOR云臺攝像機斬獲2025 AI Partner創新大獎:以極致低功耗硬核技術重新定義AI智能攝像機新高度

英特爾揭秘影視制作軟件的法術秘籍
機器人行業中的EtherCAT產品

當神話遇見科技:哪吒2票房奇跡背后的中國制造力量
助推數字化影視進程:影視從業者的得力助手
簡述大前端技術棧的渲染原理
光學透過率測量儀的技術原理和應用場景
科技之眼:云臺攝像機機芯在無人機領域的應用與前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