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后,馬克·雷波特將會視頻出席中國的一場科技創新會議,并發表演講。一直以來,AI在商業化道路上總是步履蹣跚,AI機器人更是如此。
多數人了解波士頓動力公司,是通過其火遍全球的機器人視頻。這家公司先是在實驗室里做了太多顛覆想象的事情,創立28年后才推出了首款商用機器人,試圖離地面更近一些。
波士頓動力創始人馬克·雷伯特表示,他們正在嘗試一個新的方向:做一些無聊的事情。可能這些無聊的事只能得到無聊的結果,但只要是人們所需的,就值得嘗試。
這一新方向,與國內知名AI企業云從科技所一直提倡的“人機協同”理念似乎不謀而合。云從科技的創始人周曦曾提出,如果AI永遠只在學術里,就幫助不了人,做不了什么事。周曦也將會出現在幾天后論壇上。
今年1月,馬克·雷伯特宣布辭去CEO職務,僅任董事長一職。如今71歲的他,漸漸褪去了“極客光環”,更愿意去談論一些看似“無聊”的話題,比如AI機器人對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對人類各個方面的幫助和保障。
繼任者同樣是波士頓動力的老將,1994年即已加入公司的羅伯特·普雷特。顯然,新任大股東軟銀希望能有所改變,在商業化道路上做些探索。波士頓動力已經開始售賣自己的機器人硬件和服務,在中國的一個電商網站上,一只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狗,標價960000萬人民幣。
接受美國網站VentureBeast采訪時,普雷特承認,這些嘗試非常艱難。
MIT教授的創業路
從麻省理工博士畢業后,馬克·雷伯特先是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期間成立了Leg Lab,研究機器人控制和機器視覺技術,1986年,他帶著Leg Lab回到麻省理工后,又過了數年,才萌生出創業的想法。
波士頓動力創立不久,馬克·雷伯特與團隊就開發出全球第一個能自我平衡的跳躍機器人,一舉吸引了全球機器人愛好者關注的目光。
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資助下,波士頓動力開發了大量軍用黑科技。DARPA甚至曾要求波士頓動力開發一種“能夠載物400磅,行駛32公里,連續工作24小時,承受輕型武器的攻擊,足夠安靜,以滿足特種作戰需求的機器人”,用于軍事領域。
2005年,波士頓動力以四足哺乳類動物的的軀體結構作為參考,開發出了讓世人驚艷的四足機器人“Big Dog”。該機器人不僅能在45公斤負重下適應多種復雜路況,即使在外力干擾下,也能自主快速調整四肢,完成復雜的既定任務。
現在,spot已經開始在國內出售
到了2012年,同樣以動物運動原理為開發基礎,波士頓動力機器人“獵豹”以每小時29公里的成績,打破了有腿機器人的陸地奔跑速度紀錄。
2013年,身高一米八的擬人化機器人“Atlas”問世。Atlas可以單腿保持平衡,通過立體視覺和距離傳感器避開路徑上的障礙物,并在受到撞擊后保持機體穩定。
此后,波士頓動力不斷對Atlas進行升級迭代,更繼續開發出了Wildcat、Spot等一系列仿生AI機器人,不斷在網絡上引起狂熱者們尖叫。這一過程中,波士頓動力也逐漸成為AI機器人創新圣地的代名詞。
告別實驗室,殘酷的商用道路
正式成立波士頓動力時,馬克·雷伯特已經43歲。由于長期沉浸在象牙塔溫和的研究氛圍中,他很少會考慮,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打通了學術作品與市場產品之間的那層隔膜。
深研AI機器人這類創新技術,動輒就得消耗一筆不小的經費。此前以軍用為研發目的,根本不需要考慮產品的商用與盈利空間,但必須承認,那樣的理想狀態難以長期存在。
因此,2013年被谷歌收購后,波士頓動力終究還是感受到了來自商業變現的壓力。
谷歌希望能夠開發一種易于使用且價格合理的商用機器人,波士頓動力還停留在實驗室的偉大幻想,二者理念無法調和,最終在2017年分道揚鑣。
離開谷歌后,波士頓動力轉入了日本軟銀集團名下。即使是波士頓動力的狂熱推崇者也明白,這家足以號稱世界第一的機器人公司已經在實驗室技術演進中停留太久,必須回到現實,進入略顯枯燥的商業化階段了。
有了谷歌的商業化需求作鋪墊,波士頓動力很快與軟銀達成了共識:軟銀認為Spot Mini擁有更光明的商業前景,出資3700萬美元支持其商業化發展,波士頓動力也愿意對Spot Mini進行商業化改造,很快將生產工作提上了日程。
正如馬克·雷波特所說:“隨著我們的研發,機器人變得越來越有用,這讓我們認識到,機器人是可以被使用和商業化的。”就在今年6月,商用機器人Spot正式發售。
如今,在京東上搜索“波士頓動力”,可以看到售價為96萬人民幣的Spot四足機器人,長期處于有貨的狀態。
回顧那段長達25年“潛心研究”卻從未盈利的時光,很明顯能看出,馬克·雷伯特的學院派風格深深影響了早期的波士頓動力。同樣的,隨著馬克·雷伯特終于開始直面商用化問題,波士頓動力也終于與實驗室幻想告別。
“無聊”的事,如何變成市場需要
“曾經的波士頓動力總想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但這一次,我們要嘗試一個新的方向。可能這些無聊的事只能得到無聊的結果,但只要是人們所需的,就值得嘗試。”
馬克·雷伯特所用的“無聊”一詞不算夸張。拋開了炫技式的產品理念后,AI技術在應用初期,的確還不能挑起大眾的神經。
就像周曦曾指出,人工智能的主要挑戰之一源于其商業化的長鏈條特點。
礙于技術商業化的復雜性,AI達成的實際應用還未能深入到大眾消費者的生活場景中,但已經潛入某些工作場景,比如云從科技應用在機場智慧通關、海關流程監管等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又如今年2月,Spot“入職”石油公司AkerBP,成為該公司首個擁有員工編號的機器人。
談及未來的商用規劃,波士頓動力表示,除了會在娛樂、緊急救援和安防三大應用領域繼續探索外,中期的規劃覆蓋了倉儲物流和包裹遞送兩大場景。
波士頓動力強調,與當前類似于“托盤”的機器人不同,他們將在2022年正式推出的物流機器人更像一個“生命”,也更加強調人機協同。
此外,施工和護理兩個方向雖然被納入了長期的商用規劃中,但今年疫情的爆發,已經讓Spot機器人在醫療領域上崗。
據介紹,攜帶iPad和雙向收音機的Spot會為疑似患者測體溫、實時傳輸醫生的信息,從而減少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
“我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創造和改進具有先進機動性、靈活性和智能的機器人,因為我們相信敏捷的機器人可以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很多問題。”馬克·雷伯特說。
責任編輯:xj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3文章
29735瀏覽量
212850 -
波士頓
+關注
關注
1文章
61瀏覽量
1650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比亞迪與香港科技大學成立具身智能實驗室
大象機器人推出移動復合機器人myAGV Pro

大象機器人攜手地瓜機器人打造全國產輕量級教育協作機械臂新標桿

實驗室安全管理成焦點,漢威科技賦能實驗室安全升級

做ros0小車仿真實驗室stp 文件免費獲取方法
DEKRA德凱助力澳汀商用清潔機器人通過韓國KC認證
蘇州地鐵與科沃斯成立AI清潔機器人聯合實驗室
機器人驅動部件如何選型?一文看懂!(電機、減速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