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成為世界5G強國,作為科技老牌強國的美國,5G速度甚至慢于WiFi,看著我國5G飛速發展,只能和國內一眾科技企業干著急。而5G網絡是第一次面向產業的信息端基礎設施升級,我國有著巨大的先發優勢。
5G到底有多重要?市場研究機構普遍預測,到2035年,5G將有潛力在廣泛的全球行業創造12.3萬億美元的銷售活動,將支持全球價值鏈生態系統創造3.5萬億美元的產出和2200萬個工作崗位,并將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產生長期和可持續的影響。這意味著,可能會大大緩解未來就業問題。
物聯網作為新時代發展核心,在5G之下,必將會刺激經濟發展,帶動產業升級。在車聯網、自動駕駛、工業控制等領域產生大量的機會,每一個細分領域都足以產生多個獨角獸企業。
那么,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面前,那些領域將會收獲巨大的利益?是傳統的互聯網強者BATJ,還是轉型的傳統企業,又或是新興企業呢?
物聯網,實現人類與物理系統的互聯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及物聯網概念,只是當時受限于無線網絡、硬件及傳感設備的發展,并沒有引起世人關注。三年后的1998年,麻省理工學院正式提出了當時被稱作EPC系統的“物聯網”的構想。次年,這一構想被美國Auto-ID基于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實現,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物聯網也開始飛速發展。
“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物品之間,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把網絡技術運用于萬物,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物聯網的發展離不開幾種關鍵技術手段的貢獻,而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才能夠走進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終端是物聯網的最終載體,也是實現物聯網概念的核心,經過了20年的發展,物聯網的發展已經覆蓋至車聯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工業、智能穿戴、新零售等眾多B端和C端領域。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孕育,物聯網產業鏈逐步成熟。從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應用層并做作用于用戶。感知層像人的體感神經一樣,負責獲取大量數據信息,在經過網絡層傳輸以后,經過高性能的云計算對其進行處理,與應用層產生交互,從而實現數據的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從電腦到手機都已經離不開物聯網了。
從生活到商業,物聯網在全行業應用遍地開花
早期,物聯網的應用還停留在電子標簽層面,Apple Watch、Google Glasses兩個智能穿戴產品的出現,開啟了物聯網劃時代的變化。loT在智能穿戴市場有了爆發式的發展,眼鏡、手表、手環、頭箍、T恤等新的終端形態遍地開花,品牌種類日漸豐富。
伴隨時間的發展,物聯網的應用場景日漸豐富。車聯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工業、智能穿戴、新零售等物聯網產業開始蓬勃發展。
車聯網是目前物聯網領域規模較大的細分領域,車聯網包含的內容很多,目前可以看到的即將規模落地的主要有三個方向:汽車的聯網、 C-V2X(車路協同系統)、充電樁/站。Tesla引領了電動車的風潮,也帶動了汽車智能化、聯網化率的提升。目前,電動汽車基本都配備了可以接入運營商網絡,車主可以在中控屏上實時導航、看視頻、瀏覽網頁等。
目前,各地都在積極試點C-V2X系統,來提升安全駕駛等級。通過部署在路邊的RSU與車內的OBU設備進行點對點通信,來提供車輛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圖等服務,從而配合實現輔助駕駛功能。2016-2020年V2X技術從標準確定走向小規模試用,預計2022年之后規模推廣。按照單個RSU設備當前價值量達到2萬元以上計算,該市場空間巨大。
智慧城市的布局范圍逐漸擴大,物聯網功不可沒。物聯網應用在從簡單的監控向高級的遠程控制升級。當前遠程控制類物聯網應用解決方案越來越多,核心是聯網設備+智能控制器+電機,例如園區、家居遠程控制等。
京東城市已經為雄安、天津、南京、福州、宿遷等近30座城市提供技術服務。借助京東集團的龐大數據基礎,聚合電商、物流、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既為城市提供點線面結合的智能城市頂層設計,也為城市環境、交通、規劃、能耗、商業、安全、醫療、信用和電子政務等領域定制智能解決方案,推動城市從規劃、到運維、到預測的可持續發展。
智能家居應用類型較為豐富,將通過WIFI等方式聯網。曾經的“萬箱大戰”,一度讓智能音箱走進千家萬戶。隨之,以亞馬遜Echo為代表的智能音箱、小米按鍵為代表的智能按鈕、和樂視電視為代表的智能電視等成為市場新增量。
智能工業對物聯網的應用需求更加迫切。在一個工廠里,從單個機器到生產線、車間再到整個工廠,通過聯網實現生產數據實時交互、智能決策、提出優化建議,進而助企業提升全流程的生產效率、降本增效。
智能穿戴市場目前已經逐步成熟,終端聯網方式包括WIFI、藍牙、移動網絡等形式,終端形式以手表、手環、耳機等為主。未來該領域與健康的緊密結合,將會帶來新的橫向行業與縱向技術的機會。未來,隨著5G時代的到來,物聯網的應用將會更加普遍。甚至會出現無線VR、AR頭盔、眼鏡等新型終端。
新零售領域中“非接觸零售”在疫情期間深受喜愛,以自動販賣機和無人超市的形式全面推廣,這背后離不開物聯網技術的支持。目前典型的自動販賣機均配備控制屏以支持交互和支付,并接入無線網絡完成遠程管理。京東鉬媒則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IoT和區塊鏈等數字科技能力,幫助廣告主精準匹配用戶、指導數據化投放、優選場景化資源、制定價格策略、評估投放效果,從而助力實現快速觸達目標人群、優化投放成效、營銷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為加速物聯網業務創新,百度、阿里巴巴、京東、AWS、華為、微軟、新華三、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通過物聯網平臺提升海量物聯網終端的管理效率。
未來的物聯網不僅僅是NB-IoT應用的窄帶物聯網,物聯網將是一個全球性的、多樣性的新網絡,是現有互聯網的延伸。終端形式將會更加多樣,eSIM(嵌入式SIM卡)將會出現在更多終端中,物聯網還將更進一步通過遠程控制全面取代人工作業。
100倍速毫秒級響應,5G促進50億終端質變
物聯網作為5G應用的核心賽道,有望在5G/IDC的基礎設施之上,開啟新篇章。基礎設施的建設給物聯網應用的孵化提供了土壤,物聯網的推進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升級。
5G將會給物聯網產業帶來滾雪球效應,物聯網時代是數以百億計的“機器人”之間的網絡。在知乎上,一位網友寫道:物聯網對于人工智能好比人的神經系統對于大腦,沒有神經系統做支撐,大腦便無法感知萬物,而人工智能也將持續以“人工智障”的形式發展下去。
所以,諸如自動駕駛、云計算、工業4.0和智慧城市等場景的搭建,都無法離開物聯網的布局而單獨存在。而對于5G物聯網的布局而言,這也意味著將不只是芯片上的競爭,而是一場關乎云計算、人工智能和5G網路建設的生態戰。甚至,在許多技術從業者看來:“5G網絡專為物聯網而生”。
5G對于物聯網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比4G時代快到100倍的高網速;二是和4G網絡相比,低到毫秒級的響應速度。
因為只有5G下的了高網速和低反應速度,人工智能助手的服務才可以通過感知萬物的“物聯網”神經,實現人工智能“靈魂”上的升級。
盡管物聯網應用早已出現,但很多物聯網應用是給予藍牙、WiFi、Zigbee 等連接方式的,當前運營商發展的物聯網也基本上都是窄帶物聯網,現有的 2G、3G、4G 網絡并非為物聯網而設計,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的差異化增值服務優勢并不明顯,導致物聯網業務在主流運營商總收入中平均也只占有 1%左右的份額。
所以整體物聯網的規模在之前難以有質的變化,更多是以一個個小的局域網形式的物聯網存在。而 5G 網絡規模建設之后,其高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等特點將與物聯網完美契合,將開啟物聯網規模化應用的窗口。
3G、4G成就了移動互聯網,而5G的三大特性直指物聯網,低延時和廣連接有利于海量機器的互聯,萬物互聯將在5G時代成為現實。物聯網是5G時代發展最迅速、市場空間足夠大且最為重要的方向之一。
2014-2015年,物聯網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期,國內互聯網公司和智能設備廠商,憑借其云平臺優勢、產品創新及銷售模式創新等優勢,率先進入物聯網領域,傳統家電廠商等也順應行業發展趨勢,進行智能化升級。
隨著我國5G建設全面提速,5G R16標準的凍結以及NB-Iot技術被納入5G范圍,整個5G行業應用正式進入加速落地期,物聯網迎來加速發展期。從需求端來看,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能家居等場景需求已經出現,部分場景已初步完成市場教育階段,將迎來大規模的擴張期。
全球物聯網連接數目前正處于復合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據 ABI Research 公司的數據, 2019年全球物聯網終端連接數量達到49.16億,物聯網連接價值達到179.56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物聯網終端連接數量將達到237.2億,物聯網連接價值將達到523.4億美元。而從蜂窩通信模組的出貨量看,近兩年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
2019年我國三大運營商物聯網連接數超過12.3億,同比增長62%,其中中國移動連接數達到8.84億。距離10億僅一步之遙。2019年中國移動物聯網業務實現88.45億營收,同比增長17.5%,中國聯通物聯網業務實現30.4億元營收,同比增長45.7%。
工信部明確新增物聯網設備不再使用2G/3G網絡,產業升級大趨勢明顯,5G行業應用正式進入加速落地期。根據中商產業研究的數據,2020年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有望超過2.2萬億元,同比增長25%,整個物聯網行業景氣度高,2020年物聯網產業將進入加速發展期。
物聯網上下游的機會在哪里?芯片、傳感器可做投資標的
物聯網連接數至少是千億級別,是超越手機空間的更廣闊的市場。物聯網產業鏈上游主要是芯片、傳感器等,下游為各個行業相關的物聯網終端。
國內互聯網公司和設備廠商在近年加速布局物聯網產業,產業發展迅速。物聯網行業目前仍屬于新興行業,2014-2015年間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期,國內互聯網公司和智能設備廠商,憑借其云平臺優勢、產品創新及銷售模式創新等優勢,率先進入物聯網領域,傳統家電廠商等也順應行業發展趨勢,進行智能化升級。
隨著設備入網增多,物聯網市場規模擴大,處于上游核心地位的半導體市場規模也會增長數十倍。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的調查報告表明,物聯網芯片市場將從2015年的45.8億美元成長至2022年時達到107.8億美元。
對應于細分應用前景,隨著個人智能設備日益普及,可穿戴設備應用預計將占據最大的市場,并刺激連接芯片與微控制器(MCU)市場。在物聯網、智能駕駛的拉動下,32 位MCU市場需求強勁。
物聯網連接數在快速增長,產業規模迅速擴張,應用全面普及,是可以看長期增長的投資賽道。當前時點,A股可配置的物聯網環節主要集中在物聯網模塊、智能控制器和下游應用終端領域。
其中,物聯網模塊類的公司,基于高速成長性,估值較高,但成長空間和想象空間較大,因此可作為基礎配置性投資標的;智能控制器和表計類企業,估值普遍較低,但也全面受益物聯網產業趨勢,加速增長趨勢明顯,性價比較高,可作為選配投資標的。
橫跨10年15個政策,誰會成為萬億物聯網的贏家?
隨著行業標準完善、技術不斷進步、國家政策扶持下,物聯網作為通信行業新興應用,在萬物互聯的大趨勢下,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2017 年 1 月,工信部發布《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物聯網分冊(2016-2020 年)》,預計到2020年物聯網總體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人民幣。根據中國通信院數據,截止2018年中期,我國物聯網產業總體規模已達1.2萬億,完成了工信部2016年提出的十三五物聯網產業規模1.5萬億的80%。
我國物聯網當前發展態勢活躍,已成聚集發展格局。步入“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物聯網“跨界融合、集成創新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隨著各領域重大機遇顯現,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
自2010年10月到2019年6月,國務院、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眾多機構累計發布了15個國家層面的物聯網政策,物聯網技術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適應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初步形成。此外,各個省份也基本上發布了各自的物聯網政策,以促進地區物聯網的發展。在眾多政策下,物聯網正在逐步融入各個產業,促進產業升級。
未來,產業物聯網將成為新時代物聯網發展核心。我們將會看到物聯網應用于更豐富的應用場景中,并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在5G普及之后,物聯網將成為新的經濟引擎,帶動更多產業的飛速發展。
對于這場橫跨不下十年的5G物聯網行動,我們可以確信:勝利者會分段產生。前期以芯片和模組生產的公司為主,中期則以電信運營商為主,待到收尾時,大概誰能掌控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話語權,誰便是這場革命的真正贏家。
責任編輯:lq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30文章
46219瀏覽量
392196 -
車聯網
+關注
關注
76文章
2656瀏覽量
92708 -
5G
+關注
關注
1360文章
48809瀏覽量
57358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網絡化物理系統(CPS)中網絡分段的 5 個步驟

工業互聯網與工業物聯網有什么區別
一文讀懂物聯網和互聯網的區別 工業深度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