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圍繞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密集發聲。按照發改委的定義,“新基建”將成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助推劑,也將加速數字經濟的發展。
10月13日,以“共創、共享、共贏,新基建推動信息通信產業數字化”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信息通信行業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亨通技術研究院院長魏忠誠博士應邀出席,并作題為《擁抱工業互聯網,激發企業新動能》的主題報告。
魏忠誠指出,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亨通產業發展與新基建七大領域建設息息相關、高度匹配。同時,亨通將積極擁抱工業互聯網,持續激發制造業升級轉型發展新動能。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和核心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融合起來。同時能夠幫助制造業拉長產業鏈,形成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效率,推動整個制造服務體系智能化。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最新預計顯示,2020年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總體規模約為3.1萬億元,發展迅猛??梢悦鞔_的是,工業互聯網正成為當前數字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產業數字化的推動力。
魏忠誠表示,亨通將始終堅持“一核、兩鏈、三支撐”,著力推動工業互聯網的創新與突破。
“一核”,即以“1+N”工業互聯網平臺這個核心,積極培育行業級、區域級平臺,繼續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應用能力。據介紹,亨通旗下五一互聯電商平臺,是基于線上交易、支付結算、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智能深加工服務的全產業鏈電商,并成功入選2018年中國產業互聯網百強企業、2019年中國十大有色金屬電商企業等榮譽。
“兩鏈”,即抓好“內鏈”和“外鏈”。在企業內部,打通實現人機物的閉環系統,構建工廠內部人與機器、機器與物料、機器與機器互聯的網絡結構。在企業外部,全線打通上下游供應鏈、銷售鏈,加快構建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慧化協作的上下游全產業鏈體系,最終實現行業的“互通互聯”。目前,亨通已與中國電信合作,建立遠程可視化智能工廠,通過MES、SRM、SAP、CRM、OA 、PLC等管理控制平臺,實現管理信息系統與現場設備的無縫對接,極大方便海內外客戶可視化遠程監造,特別在疫情期間贏得客戶的信任與好評。
“三支撐”,亨通與中國聯通合作,正在打造面向15個場景的亨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實現工業大數據的有效流通和應用,提升工業互聯網協同制造能力。與中國移動合作,建設基于5G+工業互聯網的智慧園區,建立以5G及太赫茲通信傳輸為基礎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打造互聯網+園區服務、互聯網+協同制造、5G+智能制造等3個新模式,實現園區設備全覆蓋采集、物流智能調度、能源智能管理、安全態勢感知。同時,加強工控安全技術研發,結合量子保密通信、區塊鏈技術,做好底層和云端的多維加固,為工業互聯網筑起“安全之墻”。
實際上,亨通早在2017年就開始投身工業互聯網建設,依托自身在信息通信領域的積累,為自身工廠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到幾乎所有的產品線。今年,亨通的工業互聯網應用成果入圍多個評選:入選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工業互聯網平臺及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名單、入圍2019年江蘇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企業名單、入選“工業互聯網看蘇州”十大最佳實踐名單;與中國移動聯合打造的亨通光電5G+智慧工業園區方案,獲得工信部第三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總決賽三等獎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論壇期間公示了信息通信行業支撐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典型案例和解決方案,江蘇亨通太赫茲技術有限公司的AI人臉測溫考勤系統、太赫茲人體安檢測溫一體化系統成功入圍,并獲得“ICT創新應用貢獻獎”。
工業互聯網,已經連續三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在“新基建”的助推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將步入“深水區”,亨通也將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依托自身的軟硬件開發能力及生產制造經驗,實現生產制造的“鳳凰涅槃”,積蓄下一個十年企業未來的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pj
-
AI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5134瀏覽量
279694 -
5G
+關注
關注
1360文章
48813瀏覽量
573724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62瀏覽量
950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施耐德電氣助力工業園區綠色轉型
工業園區高壓開關柜局放在線監測-工業園區正常運轉的基石

中國移動攜手華為打造全國首個5G新通話交互式客服
工業園區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案例之某制肉第一工業園區

零碳工業園區實現微電網能源管理綜合化解決方案
工業園區能耗監測數據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工業園區光伏儲能智能監控管理系統方案
智慧消防監管平臺:工業園區安全的新守護者
工業園區污水監測信息化管理系統方案
工業園區智慧照明物聯網解決方案

智慧工業園區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智慧工業園區建設的關鍵技術
智慧工業園區解決方案的核心要素與應用價值
工業園區部署人員定位系統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