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數據可視化的一線重度參與者,本著技術為本,持續的奔波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2020年,國家發改委多次點名‘數字孿生’技術,重磅發布《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數字孿生”技術在《方案》中被提及多次,和云計算、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前沿技術一樣,受關注程度上升到國家高度。
可曾驚異于《星球大戰》中的星際航行,可否被《流浪地球》中,人類推動著地球離開太陽系的壯舉所震撼。這所有不可思議的遐想,多少來自于這張照片。
這是由旅行者一號拍攝下來的,它雖看起來模糊不清,布滿噪點,但這是地球的一張自拍。黃色光線中間隱約可見的小點,就是人類共同的家園。
197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中華大地上的人們重回對知識和科學的渴望與學習。大洋彼岸,天文浪潮依舊拍打著人類科研的基石。在美國弗羅里達州,NASA用騰空而起的火箭,向世界宣布了:我們要發射一枚飛行器,不去月球、也不去火星,而是要飛到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甚至要沖出太陽系。
然而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八大行星中最遠的海王星,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是約45億公里,相當于地月距離的10000倍多。以及飛出太陽系所需的速度至少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16.7㎞/s)這些是人類科技無法實現的。
天無絕人之路,那一年的人類湊足了天時地利人和。行星排列成一條弧線,利用引力彈弓效應,即掠過行星的時候借助其本身引力進行加速,把飛行器甩出太陽系。抓住絕無僅有的機會于1977年8月和9月,旅行者2號與1號相繼發射,開啟了人類最遠的征途。
旅行者一號已經在太空飛行了43年之久了,每隔數月還在向地球轉遞信息。突破日光層,接近太陽風的邊緣。在經歷多次太陽日冕物質拋射形成的激波為科研提供大量數據之后,旅行者一號離開太陽系。作為孤獨的旅者承載著人類的憧憬飛向別的恒星。
現在我們無法再等待176年相遇一次的“行星順風車”。但我們依舊可以將整個太陽系擺在眼前。借用輕量可視方案和數字孿生技術,利用已有的數據信息,在虛擬空間中映射出太陽系得整體規模,形成一個智能星系展現每個星球的生命全周期。
在智慧星球模式下進行動態交互,可以對每個星球的位置、質量、資源含量、大氣結構等數據進行監控,解決“不確定”環境中的問題,與機器進行深度學習,構建出一個不斷進化的系統。改變固有的宇宙與地球的信息聯系,突破時空格局,做到實時操控并做到有預見性的航天規劃。
數字孿生星球運用領域
1. 3D 太空數據可視化,可用于科普太陽系的構成、各行星組織結構等知識,亦可置于博物館大屏、學校等作為科普。輕量的可視化,可以將整個星系收入移動端中方便跨平臺展示。
2. 在 3D 可視化中對行星位置、狀態、氣象、地形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在目前各國太空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以及5G等技術成熟使得數據傳輸技術得到速度和質量上的突破,甚至可以通過該系統對行星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對宇航員的作業點、作業情況做在線監控。
投資未來
2020年,人類即將迎來數年一遇的火星探測窗口期,各國對太空領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未來國家競爭的主戰場勢必會在太空進行,民眾科普、航天科技創新變的至關重要,而將技術應用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的則是可視化解決方案,未來還有許多仍需我們去探索。
fqj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31文章
46243瀏覽量
392448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6文章
49014瀏覽量
2494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解析智慧校園三維可視化數字孿生管理系統


泉州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可視化技術,賦能新型工業化智能制造工廠
數字孿生三維可視化場景如何搭建?
多場景帶您進入CET數字孿生可視化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