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法眼識動物”微信平臺在江蘇蘇州誕生,該平臺將打擊和保護野生動物雙效合一,運用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公平公開、鏈上存證”的特點,為解決辦理野生動物案件線索零星、取證難、存在滯后性等難點提供了方案。
據介紹,平臺由蘇州市姑蘇區人民檢察院發起,將市場監督管理局、司法局、餐飲協會等主管部門和社會組織多方整合,實現線索共享。當群眾在發現買賣、食用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后,可以采用“不見面”方式,拍照上傳證據,一鍵提交舉報線索,避免了因不了解、怕麻煩造成的線索流失。
社會公眾通過“法眼識動物”上傳舉報線索后,數據會自動通過服務器上傳至線索共享平臺并進行存證處理,接入端口的單位均可收到線索提醒。當相關單位對線索進行查證處理后,也要通過此平臺回復,反饋給舉報人并生成存證編號。
為確保線索移送完整無缺,姑蘇區檢察院還會每周對后臺進行“大掃除”,對收集到的所有線索進行統計制作“線索移送函”,做到線索移交準確無誤“零死角”。
“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公開透明等特點,將這樣的技術及時應用到野生動物案件辦理中,既發動了群眾又節省了時間。”蘇州市姑蘇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徐翔介紹表示。
據介紹,線索移送后,相關行政執法機關及時將線索查證處理等情況在平臺上反饋,據此形成的存證編碼,會同時抄送檢察院。如果長時間沒有處理,檢察機關會履行公益訴訟職能,向主管單位送去檢察提示函。
“這就像是一張溫馨提示卡,檢察提示函是進行線索移交后的第一輪反饋。”徐翔說,在檢察提示函發出后,如果主管單位還沒有作出回應,將依法履行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向主管單位發出檢察建議書,在必要時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此外,還加大了公益訴訟線索自行篩查力度,如果發現任何個人和單位有破壞野生動物保護、損害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為,檢察機關還將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疫情當前,野生動物保護成為焦點。2月28日,姑蘇區人民檢察院聯合區司法局等職能部門發起了《拒絕買賣、食用野生動物,合力維護生物安全》的倡議,同步在社區、餐飲場所等張貼保護野生動物的公益普法海報。
全國政協委員、蘇州科技大學城市發展智庫副院長宋青表示,“法眼識動物”能有效激發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情,是對完善公眾參與渠道的探索和創新,也為執法司法提供了創新平臺。
-
服務器
+關注
關注
13文章
9759瀏覽量
87652 -
區塊鏈技術
+關注
關注
5文章
675瀏覽量
145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一款光伏電站智能建設管控平臺
EMS3.0碳-能耦合視角下的江蘇微電網數字孿生系統構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