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業務場景
LTE作為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的領軍技術,具備更高的數據傳輸率、 更靈活的頻譜帶寬配置、更小的系統時延、 更低的運營成本、 更多樣化的業務、以及無縫移動性等特點。
在LTE階段,單基站/單載扇的峰值速率預計達到3G基站的10倍以上,而且峰值速率是均值速率的4-6倍。和比較3G相比,更容易發生擁塞,如果不部署QoS,信令、語音等高優先級業務得不到保證,造成業務中斷。
本文重點關注eNodeB和aGW之間移動承載網絡相關QoS技術應用。華為移動承載方案采用ATN系列設備和CX系列設備構建的無線接入網,具備優秀FMC承載能力和簡單靈活的組網形式。從CSG到RSG之間采用層次化的設計,適合規模較大的網絡承載。組網示意圖如下所示:
?
?
IP/MPLS QoS簡介
1、QoS模型
IP服務模型,是指一組端到端的QoS功能,通常QoS提供以下三種服務模型:
Integrated service(綜合服務模型,簡稱Intserv)
Differentiated service(區分服務模型,簡稱Diffserv)
DiffServ模型,可以滿足用戶不同的QoS需求。與Integrated Service不同,它不需要信令,即在一個業務發出報文前,不需要通知路由器。對Differentiated Service,網絡不需要為每個流維護軟狀態,它根據每個報文指定的QoS標記(著色結果),來提供特定的服務。當網絡出現擁塞時,根據不同的服務等級要求,有差別地進行流量控制和轉發來解決擁塞。采用相對優先權機制,有區別地控制不同信息流的分組聚類和轉發行為,從而在保證服務質量和解決擁塞之間取得一個良好的折衷。
2、HQoS
傳統的QoS采用一級調度,單個端口只能區分業務優先級,無法區分用戶。只要屬于同一優先級的流量,使用同一個端口隊列,不同用戶的流量彼此之間競爭同一個隊列資源,無法對端口上單個用戶的單個流量進行區分服務。
HQoS即層次化QoS(Hierarchical Quality of Service),是一種通過多級隊列調度機制,解決Diffserv模型下多用戶多業務帶寬保證的技術。
HQoS采用多級調度的方式,可以精細區分不同用戶和不同業務的流量,提供區分的帶寬管理。為了實現分層調度,HQoS采用樹狀結構的層次化調度模型,HQoS層次化調度中,可以只有一層中間節點,實現三層調度結構;也可以有多層中間節點,實現多層調度結構。
?
?
3、MPLS QoS
在MPLS網絡中,路由器不會檢查IP報文頭的內容,因此無法通過ToS或DSCP字段來進行流量分類。一般目前網絡上提供最多4種類型的服務,E-LSP就可以滿足了。
DiffServ體系結構允許DS域內的中間節點檢查并修改IP Preference、DSCP或Exp值,統稱COS(Class of Service)值,這會導致報文的COS值在IP網絡和MPLS網絡傳輸過程中都可能發生變化。
因此,在報文進入MPLS網絡或從MPLS網絡離開進入IP網絡時,運營商需要在MPLS邊緣路由器對COS(Class of Service)處理做出選擇:是否信任IP/MPLS報文已經攜帶的COS信息。RFC3270中定義了三種COS處理模式:Uniform、Pipe和Short Pipe。
LTE QoS應用
LTE無線層通過信令控制、資源預留等可端到端實現業務層QoS控制,但隨著承載網的IP化,網絡擁塞、丟包、抖動、延時等質量問題將影響到LTE業務層的QoS質量。無擁塞的IP承載網是不存在的,關鍵是發生擁塞之后,如何保障業務質量。
LTE基站承載QoS有兩個關鍵需求:一個是保障高等級的業務優先轉發,這是傳統Differ-Serv的概念,另一個是保障在發生擁塞時重要基站業務可用(如災難或者重大事件發生時,政府機關、醫院、學校等重要區域的基站)。這就要求承載網能夠支持分層QoS(H-QoS)處理能力,能針對不同基站和不同業務執行層次化的隊列調度能力,確保重要基站永不掉線。
eNodeB接口板傳輸的數據類型有以下四種:S1/X2接口業務(分為控制面和用戶面)、O&M業務、IP時鐘業務、共傳輸業務(即過路數據流)。
eNodeB分類業務的QoS需求:
用戶面業務:
實時業務:
QCI(QoS Class Identifier)類型為1~5的業務。實時業務要求嚴格保證帶寬,QCI類型為1~4的業務要求保證GBR(Guaranteed Bit Rate),QCI類型為5的業務要求保證min_GBR。實時業務不允許丟包,也不能大量緩存數據導致時延增加,否則會嚴重影響業務質量。
非實時業務:
QCI類型為6~9的業務。非實時業務沒有GBR要求,帶寬不足時可以降低業務的吞吐率、進行數據緩存,但是為了給非實時業務提供基本的業務質量保證,也會為非實時業務預留min_GBR。
控制面業務:
流量比較小,并且和各種網絡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指標關系密切。因此需要優先保證其傳輸,防止丟包。
OM業務:
OM MML(Man-Machine Language)業務為OM操作維護類業務,流量較小,要求優先發送;
OM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業務為OM上傳/下載業務,流量波動較大,要求優先級低于其他業務,但要保證最小帶寬。
IP時鐘業務:
包括控制報文和時鐘報文,流量較小,均要求優先發送、保證帶寬。
共傳輸場景下的過路數據流:
此業務eNodeB無需額外處理,與本基站其他數據的處理方式相同,即根據其攜帶的DSCP進行差分服務調度。
eNB 業務流優先級對照表:
?
?
如下圖所示,華為QoS解決方案可以在CSG/RSG節點,對于基站業務,基于IP DSCP進行標識,重置EXP值,IP QoS在基站到BSC/EPC之間的承載網絡實現透傳。
?
?
IP承載網能夠支持分層QoS(H-QoS)處理能力,能針對不同基站和不同業務執行層次化的隊列調度能力,確保重要基站永不掉線,在發生擁塞時,保證重要基站業務可用。
在數據流量占主導地位的LTE網絡中,基站的小區峰值吞吐量發生在閑時,即小區只有一個用戶的輕載情況下,可以達到150Mbps;而在忙時,更多用戶有流量需求時,小區的吞吐量顯著降低,在20MHz 2×2 LTE情況下,小區吞吐量大概在20Mbps左右。基站的小區峰值吞吐量是繁忙時間平均流量的4-6倍。下行流量和上行流量的比例一般是2:1,對于下行流量更容易發生擁塞。
峰值吞吐量更容易出現在承載網絡的“最后一公里”,核心網絡,由于匯聚了更多的基站,主要是平均吞吐量為主。
?
?
一般中、大規模的IP承載網,采用分層部署,分為接入層和和匯聚層,如下圖所示。華為QoS解決方案,在匯聚層網絡,在RSG設備上,主要通過帶寬規劃,預留一定的帶寬,擁塞時,可以通過端口調度,保證高優先級業務正常轉發,無丟包、低時延。在接入網絡,由于峰值吞吐量發生的可能性更大,建議在ASG設備的下行,部署基于TE/PW/L3VPN的HQoS調度,對于每個基站,配置CIR、PIR,CIR以內的流量,提供保證帶寬,即使發生擁塞,也可以保證每基站的保證帶寬,超出CIR但低于PIR的流量可在網絡擁塞時限制轉發。對于政府機關、災難現場、醫院等重要基站,可以增加對應TE/PW/L3VPN的CIR帶寬,提供差異化服務。
?
總結
成熟、實用、靈活、容易部署的華為QoS解決方案正是為了滿足運營商提高現網盈利能力,以及建設LTE IP承載網的需求而提出的。未來,華為的QoS解決方案將會服務于更多運營商,為用戶提供更加流暢和精細的QoS保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