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醫療、無人超市、工業應用、服務、家居等,人工智能早已從幾年前的前沿學術,演變成了如今相對產業化的高科技領域,成為未來智能社會的基礎支撐。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巨頭人工智能投資已達300億美元,行業專家預測,2017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可達240億元規模。這其中最大的趨勢是,與消費升級緊密結合的服務機器人,將逐漸演變成為人格化智能自主平臺。
面對無處不在的消費升級與新技術驅動,資本方如何考慮?他們如何看待消費升級背后人群的變化?如何去偽存真的挑中真正有需求的人工智能項目?專注于新媒體、新技術應用及創新商業模式早期投資的干明天使基金管理合伙人徐穎給出了她的答案。
2014年,有過20多年全球500強消費品牌工作經歷的徐穎進入創投圈,關注消費升級與新科技帶來的創新機遇。如今,她已經在這一領域投出了30多個項目。
面對小學生教育市場的納米盒、由兩位美食專家在廣州打造的鹵水研究所、主打情感機器人的英國公司Emotech,都是徐穎近年投出的明星項目。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行業,在徐穎看來卻有著深層次的共性,“他們把握了消費升級與新科技的大勢,無一例外的切中了某個細分市場,他們有清晰的人群畫像,可以提供比消費者想象中體驗還好的產品,他們體現就是當下消費升級中創業者的匠心。”
人群的五大變化驅動消費升級
成為投資人之前,徐穎有超過20年的外企管理和市場營銷經驗。
1995年她加入寶潔公司市場部,開始外企市場行銷生涯。通過不斷拓展,1999年徐穎全面負責寶潔具有10億營收規模的品牌運作。除了在寶潔公司的經歷,徐穎還擔任過歷任耐克中國區品牌總監、帝亞吉歐(擁有百利、尊尼獲加等世界第一洋酒集團)亞太區品牌總監,以及肯德基、必勝客母公司百勝集團中國事業部總監。20多年從事消費行業的經驗,讓徐穎深刻感受到消費升級帶來的諸多變化。
第一個變化既是消費者人群。80、90、00后新生代的崛起,帶來了巨大的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由此在眾多細分領域衍生出新的消費升級機會。
其次,則是消費者心理。從“從眾心理”到“我是不一樣的”到“我就是我。”這種變化幾乎打破了巨無霸品牌一統天下的機會,讓細分市場再獲新生。
徐穎進一步解釋道,90年代大眾追求的東西大同小異。“大家的需求總結起來就是要有面子。所有的選擇都希望是有名的,大家都知道的高檔的。需求同質化也促成了很多巨無霸品牌的誕生,如快消領域出現了寶潔,洗發水領域出現了潘婷、飄柔、海飛絲,據悉,該三個品牌當時能占到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而消費者尤其是中產階級,希望突顯“我是不一樣的”的心理,也在物質越來越充足的過程中發生的。例如,星巴克的出現滿足人群需求的第一個表象就是,拿著它的白杯子代表屬于白領階層。
在行業研究中,徐穎還發現,90、00后新消費者在物質充裕的年代長大,他們的心理更加從容,“我就是我”,于是滿足不同群體細分市場需求的品牌就會大量出現。
第三點則是傳播方式的顛覆,導致消費者受影響的途徑徹底改變。“過去品牌打知名度只需要在電視臺密集投放廣告。如今的媒體爆炸時代也同時是媒體阻隔時代,你很難知道什么渠道能有效接觸消費者。如果能把握最有效觸點,都有可能出來很有影響力的品牌。”徐穎說。
其四,徐穎認為是,中國文化和自信心的回歸。90、00后出生成長在中國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不會像以前的消費者,對西方品牌有盲目崇拜。年輕消費者更注重個性化,“他們更看中‘我喜歡的,適合我的’,這種自信也帶來中國文化的回歸。不管是對消費品、IP、文化衍生品,把握好這點機會都很大。”這包括,快消品領域本草護膚品的逆襲,以及帶有中國文化標簽的游戲大火,徐穎表示,中醫、中國文化的回歸都只是開始。
第五點,帶有明確中國特色的消費者構建了巨大的市場。例如、空巢老人,60、70后,他們是非常有消費能力的一代人。徐穎認為,還值得關注的一個群體,就是“焦慮媽媽”。在中國,媽媽可能是最焦慮的群體,她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能孩子,什么都要學都要爭取最好的。這些特色人群也會帶來巨大的市場,等待富有正能量的品牌來開發。
基于上述對于行業和賽道的梳理把握,徐穎認為早期投資還是更看重團隊和創始人初心,“如果創始團隊很清楚自己做的事會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或滿足消費者某個特別大的潛在需求,同時團隊有能力讓初心落地。那我們就會認為是好項目。”
挖掘消費與新科技趨勢下的匠心
參照上述標準,徐穎從2014年創辦干明天使基金以來,也投資了不少項目。
2014年,面對小學生教育市場的納米盒獲得干明天使輪投資,該項目將傳統用磁帶才能跟讀的教材,實現簡單的手機操作,目前納米盒幾乎在沒有推廣的情況下,靠口碑傳播已積累了2000萬小學生注冊用戶。
在餐飲領域,徐穎還投資了一家有兩位美食專家在廣州打造的一家60平米的鹵水研究所,主打鹵水潮牌,創始人的為了保證口味,獲得投資后沒有快速擴張,目前該項目在廣州的兩家店的產品,每天平均需要排隊一小時才能買到。
在人工智能領域,作為天使投資人徐穎投資了一家主打情感機器人的英國公司Emotech,Emotech是一家技術驅動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其團隊更是由來自中外多國家的AI、心理學、神經學科、腦科學的科學家組成。2016年11月,在CES會展上,Emotech的智能情感機器人Olly獲得四項創新大獎,2016年8月,該項目完成總額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徐穎說,這三個在消費升級領域的代表案例,雖然看上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三個領域,但事實上,它們身上的共同點在于,都切中了一個細分市場,對消費人群有清晰的畫像,“充分了解消費者,并提供比他們想象中體驗還要好的產品,這三個案例體現正是消費升級中創業者的匠心。”
以Emotech為例,徐穎與該項目的結緣,就源自項目的兩位中國創始人。
時尚、獨特、新新人類,是2006年徐穎初次見到Emotech聯合創始人陳希時的印象。而后,徐穎與陳希在百利甜酒項目上初次合作,兩人通過對百利甜酒在中國的重新定位,讓該品牌兩年后的業績飛速成長,品牌知名度在目標人群中超90%。
讓徐穎印象深刻的是,陳希對于消費者洞察的敏感,“這種敏感也帶到了人和人的關系上。”據徐穎透露,Emotech團隊中最頂尖的科學家的初次接觸,都是陳希“啃下”的。
Emotech創始人莊宏斌曾是人人網元老級員工,他從最初人人網只有幾個人時就參與其中直到人人網上市,作為人人網產品負責人,莊宏斌經歷了人人網所有的產品的迭代。人人網上市后,莊宏斌選擇到UCL學習人機交互,并獲得了只有3%比例才能拿到的優秀畢業生。
2015年莊宏斌回國融資,有投資人建議他做社交項目,并稱靠其過往經歷,一份社交項目計劃書就給他幾千萬投資。但莊宏斌都婉拒,堅定要做人機交互。這份堅定在徐穎看來正是她期許的“夢之隊潛質,能抵御誘惑、扛住挫折”。因此,這也成為徐穎自掏腰包天使投資的一個項目。
如今,從天使輪一路走來,徐穎看到了莊宏斌從一個單純的產品經歷到AI公司創始人的蛻變,“新一代,我們可以實現科創中國。”這是莊宏斌打動徐穎的一句話,在徐穎看來,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除了夢想,一定要有的就是使命感,只有這兩者結合,才能讓創業者百折不撓。
Emotech的吸引力不僅實現了創始人的夢想落地,也同樣吸引了更多國際化多樣化的人才加入,據了解,團隊中已有十多個國家的世界級科學家加入,如谷歌DeepMind專家;英國包括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在內等多所頂級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的優秀博士生;倫敦大學計算機統計學和機器學習中心的總負責人歐洲最負盛名的計算機學教授John Shawe Taylor也受邀成為項目的顧問。
不僅如此,其自主研發的類腦系統還在圖靈測試中獲得優異成績,為了讓Olly有更“人性”化的用戶體驗,團隊還為其設計了專屬的心理學架構。同時伴隨Olly的迭代,Emotech還獲得了世界AI行業頂級論壇和媒體的認可。“這些好消息每次都讓人驚嘆,但我深信什么樣的種子開什么樣的花。”徐穎說。
什么樣的技術創新能拿到投資人的錢?
事實上,會選擇人工智能作為投資消費領域的切入口,是因為徐穎認為,并非人工智能產生了新消費,而是人工智能技術讓新消費的需求變成可能。“無論是無人駕駛,還是機器人代替流水線工人,這些需求本來就有,只是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種效率最高的可行方案。不過,徐穎強調,她并不看好為了讓人工智能的落地,人造一種情景和需求,“在場景需求都確定的情況下,比拼的就是團隊和技術了。”
伴隨人工智能的進一步演化,徐穎認為人工智能會帶來的沖擊,遠比想象中大,不愿意擁抱AI的領域可能會被洗牌。對徐穎來說,未來關于人工智能與消費升級結合的投資,她會非常看重應用場景“場景或滿足潛在的剛需,或是提高了效率。”
具體來說,第一,她會關注市場營銷、大數據相關的工具創新,例如人工智能引導廣告投放,以及人工智能對市場研究效率帶來極大提升的項目。此前,徐穎投資的數字新思,剛成立兩年就被全球廣告研究基金會評為了最佳創新企業。
第二,會選擇自己能看懂的,有明確商業落地場景的創新。徐穎舉例表示,其投資的倉儲機器人吉特機器人,已在中國市場巨大的電商倉庫中,有明確應用場景。
第三,則會選擇能極大提升效率,讓原來有限資源能最大公平化的創新。徐穎很看好人工智能在醫療和教育領域的應用,“名醫、名師在中國都是極其匱乏的”。能通過人工智能,無論是醫學影像識別應用,還是學生知識傳播應用,都會有很大市場。
第四,則是面向To C端能成為家庭智能入口的創新。徐穎說,Emotech就是最典型例子。不過她強調,這是最難的領域,因為對技術的挑戰極大。“Emotech其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項目中有太多天才加入,連UCL的人工智能之父都在項目中擔任重要顧問角色,這才讓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成為了可能。”
徐穎認為,其投資的Emotech項目的發展過程,其實體現的正是其對于消費趨勢的把握和分析,據了解,在公司的初創階段,Emotech團隊就在美英中三國,做了多達40場的85后中高收入者調研。
他們發現新的消費理念是具有全球共性的。“人們希望新科技讓生活更便捷,希望徹底解放雙手,輕松交互。”結合這樣的需求,Emotech起初考慮過通過手勢來做識別,但經過討論,很快轉變為通過語音才是真正解放雙手的趨勢。
徐穎說,讓Emotech最與眾不同的就是情感。團隊反復討論過機器和人的區別是什么,結論是“學習能力和情感”。于是Emotech最初建立的核心技術壁壘,正基于這兩點。
“人和人關鍵的交互是情感陪伴,這也是消費者對未來機器人助手的期許。”未來,什么是情感機器人會面臨的挑戰,徐穎說,“如何走在趨勢的前面,挖掘人們心中潛在的或許自己都沒有意識的需求,用新技術去實現滿足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