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30 日訊,據外媒報道,特斯拉在國內的首座 V3 超級充電樁在上海金橋超級充電站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這意味著 V3 超級充電樁正式與中國消費者見面。相比于 V2 充電樁,V3 充電樁充電速度更快,液冷充電線質量更輕,同時在進行多車充電時不發生分流情況,這也意味著中國市場加入了一員大將。
更快的充電速度
V3 超級充電樁峰值充電功率最高可達到 250kW,現在常見充電樁的充電功率普遍為 120kW,與此前 V2 超級充電樁性能相比更是提升一倍多。V3 充電樁基于全新架構打造,并使用了電力電子元器件,保證其在確認安全的前提下能以最大速度進行充電。在國內的充電狀態下,V3 超級充電樁在充電速度方面無疑是占優勢的。例如 Model 3 長續航版使用 V3 超級樁充電時,在峰值功率狀態下進行充電,5 分鐘可充到行駛約 120 公里的電量,縮短了 50%平均充電時間,無疑在出行方面給用戶帶來了便捷。
多車充電不分流
目前絕大多數充電樁都是兩個或者三個共享一個整流柜,這意味著如果同一個整流柜的充電樁同時使用,會發生功率分流情況,降低充電速度。而特斯拉全新的 V3 充電樁則不會發生充電分流情況,最大化提升充電效率。
使用體驗更佳
在充電過程中總有人反應充電槍太沉,無法順利進行插拔,而 V3 超級充電樁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它采用全新的液冷電線,在輕便度和靈活度方面都比傳統充電樁更好。
此外,特斯拉還推出了在途電池預熱功能。電池其中一個特性是性能、充電速度都會受到外界溫度影響。新功能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將平均充電時間縮短了 25%:當用戶使用車載導航前往超級充電站的同時,車輛會將電池溫度升溫到最適合充電的溫度范圍以保證充電速率。
充電五分鐘即可達到增加續航 120km 的效果,這對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而在技術層面上也是一個很大的突破。無論是特斯拉 Model 3 的國產還是 V3 超級充電樁的引入,對國內車企來說這也是督促他們繼續創新發展的動力。在這種良性競爭中更能推動充電樁速率提升、電池容量提升等現狀。
截至目前,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已覆蓋中國 140+座城市,共 2200+個超級充電樁,2100+個目的地充電樁。這些充電樁遍布各城市核心商圈、景區、公路主干道、特色自駕線路等區域。未來,特斯拉還將持續擴大在中國的充電網絡,提高中國充電樁安裝密度,為車主提供方便、快捷的充電體驗,以實際行動與中國用戶一起迎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最近,中資銀行向特斯拉提供了 100 億元(14 億美元)的五年期貸款。由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國家中資銀行向特斯拉提供的貸款,利率為一年期基準率的 90%,即 3.915%。這樣的利率水平,相當于國企水平。這 100 億元用以支持特斯拉上海工廠和特斯拉中國業務的運營,其中 35 億元將用于歸還即將到期的 35 億元借款。
這已經是今年特斯拉的第三次貸款。年初上海工廠動工,特斯拉獲得 35 億元貸款;9 月份獲得 50 億元貸款。
與此同時,特斯拉也創造了新的中國速度。
2019 年 1 月 7 日,特斯拉上海工廠破土動工。
10 月 17 日,特斯拉上海工廠通電。同日,工信部第 325 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第一家就是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
10 月 25 日,特斯拉宣布國產版 Model3 開放預定,首輛國產整車完成試生產總裝落地。
11 月 7 日,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一座超級工廠,用時 10 個月建成,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12 月 6 日,工信部 2019 年第 11 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出現了特斯拉的身影。這意味著進入目錄的 2 款車型將獲得國家補貼。
2020 年 1 月 25 日之前,國產特斯拉 Model 3 將開始交付。
特斯拉上海工廠,作為特斯拉目前唯一的超級工廠,目前也逐漸增加產能,以應對日益臨近的交付。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停車場已經停滿了新車。
2020 年初,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量將達到 1.2 萬輛 / 月,最終實現 50 萬輛 / 年的產能。
對于特斯拉來說,上海工廠具有重要的意義。特斯拉在歐洲籌建的超級工廠,規劃產能為 15 萬輛 / 年,遠遠不如上海工廠。而特斯拉近年來發布了多款車型,如電動卡車、電動皮卡等,都受限于產能不足無法大規模量產。一旦上海工廠步入正軌,則其它工廠的產能可以節約出來生產其它車型,實現規模效益。
有技術,有品牌,又不缺錢,特斯拉中國前景一路看好。比較國內自主品牌的造車之路,2019 年 1-11 月,133 個汽車項目,總共獲得了 811.72 億元的投資。而特斯拉今年來已獲 185 億元貸款,而且利率都為基準利率的 90%。這還不算審批、土地、建廠等方面的綠色通道。
不過國內的造車新勢力也不必羨慕特斯拉的國企待遇。資本只會錦上添花,從不雪中送炭。特斯拉在國內獲得如此青睞,歸根結底是因為自身強大的實力。
2008 年,特斯拉第一款電動車 Roadster 發布,2012 年,第一款量產車型 Model S 發布。
流暢的外觀、充滿科技感的配置,自動駕駛功能,強悍的 BMS 系統,讓大家仿佛在一夜之間發現,原來電動車應該是這樣的。國內的各家造車新勢力,在推出自己的主打產品時,總是拿特斯拉來做對比。時至今日,無論是自動駕駛,OTA 還是 BMS 系統,依然是行業的標桿。
汽車行業,資本和技術總是向頭部企業聚集。特斯拉解決了產能問題,實現大規模量產,必將對國內造車新勢力形成嚴重的擠壓。
國產 Model3 還未交付,目前已經有了降價的傳言;據說將使用 100kWh 的電池,如果這樣的話,續航里程輕松超過 600km。如果這二者皆為真,那么,國產特斯拉 Model3 以 20-30 萬元區間的價格,600km 的續航,強大的品牌力,強悍的自動駕駛功能,毫無疑問將對國產純電動車形成全面的優勢。更何況特斯拉不僅僅是 Model 3 一款車型。
由此來看,面對能夠帶來就業、稅收,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特斯拉,給予國企待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