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0年,地球人口增長將近50億。2018年世界人口總數為76億,約等于100年前的4倍。至今,人類依然無法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生活,物理空間日益局促。于是,我們有了飛機、高架橋、地鐵,將空間利用從二維升級為三維,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物理空間?我們試圖提出“新時空”的概念——我們將物理空間置于一個三維坐標內,為其中每一個人和物打上含有精確時間和空間信息的數字坐標,人和物可以擦肩而過但是相安無事。我們試圖用這個視角重新審視這個物理世界,于是,我們將這些新產品命名為“新物種”。9個案例,向您展示我們的思考。
“新時空新物種”系列第四篇,講述“無人機電力巡檢解決方案”在電力行業中的應用。它是如何賦能無人機,減輕50萬電力巡檢工人的工作負擔并提升巡檢效率的?
痛點:成本高昂與安全隱患并存
遍布中國城鄉的電網是保障電力傳輸的基礎設施。目前,我國電網建設規模已躍居世界首位,輸電線路總長度即將超過159萬千米,相當于繞地球40圈。在中國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多變的氣候下,如何保障這個超大規模網絡7*24小時正常運行,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目前,電網巡檢的主要模式仍然是人工巡檢,該模式人力成本高,對巡檢工人來說,危險系數也較高。目前,國家電網共有超過100萬員工,一半以上是巡檢人員。他們每天攜帶專業設備深入高山峽谷,甚至深山老林,爬上幾十米高的鐵塔,開展電網巡檢工作,碰上惡劣天氣,依然要堅持在巡檢一線,檢修過程中,一旦發生高空墜落或觸電等意外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新疆伊犁的巡檢工人在寒冬爬上鐵塔,檢修電網。(圖片源自網絡)
近幾年,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應用及推廣,無人機巡檢成為電力行業在巡檢業務上的智能化演進方向之一,主要包括手動操控無人機巡檢和RTK無人機自主飛行巡檢,傳統人工一天最多完成10基左右的桿塔巡檢,而無人機20分鐘就能完成1基的桿塔巡檢,效率是人工的6-10倍,但是,二者均面臨以下應用瓶頸。
▲手動操控無人機巡檢電網
首先是成本高昂。如果采用手動操控無人機巡檢,飛手需要進行3~12個月的培訓才能上崗,學習成本高;而使用RTK無人機巡檢,其前提是在作業之前每隔2 ~ 3公里架設1座臨時基站,且由于無法保證每次架設的位置完全一致,導致基于臨時基站獲得的數據無法復用,每次巡檢之前都需重新建站,使用成本高。
其次是存在信息安全隱患。例如,在基于臨時基站采集電網三維地理信息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離線數據,在傳輸、解算環節,容易造成數據丟失。
那么,如何克服當前電網巡檢模式中的種種難點,尤其是傳統無人機巡檢面臨的高成本和高風險等問題呢?來看一下千尋位置的“無人機電力巡檢解決方案”。
千尋位置的“無人機電力巡檢解決方案”是專為電力行業客戶提供的動態厘米級定位解決方案,賦予無人機精準飛行能力,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無人機電力巡檢標準化自主作業,大幅提升巡檢效率。
該方案的核心技術原理在于以下兩點:首先,基于在全國自建的2200多個地基增強站網(下文簡稱“全國一張網”),千尋位置提供FindCM厘米級定位服務,只需在巡檢無人機內集成該服務,就能保證無人機在全國大部分區域實現厘米級定位,并按照設定好的航線完成自主飛行巡檢作業。換言之,巡檢人員只需設定航線即可,既不用經歷漫長的無人機操控培訓,也不用自建基站,學習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大大降低。
此外,千尋位置提供的千尋云跡FindTrace高精度(GNSS+INS)后處理服務,可用于采集電網三維地理信息。該服務同樣基于“全國一張網”,具備統一的參考基準,采集電網信息時,無人機只需航拍一次,獲取的數據經專線傳輸至云端由FindTrace進行自動解算即可生成高精度電網數據,為規劃航線提供依據。不僅數據安全有保證,而且,下次巡檢時還可重復使用,無需重復采集。
千尋位置相關負責人強調:“千尋的解決方案,讓無人機巡檢電網這項看似復雜的工作,變得更簡單了,相當于為無人機開啟了‘自動駕駛’模式,相比于傳統RTK無人機巡檢,更加智能化,也更容易上手,并且數據安全無泄露風險。”
采用“無人機電力巡檢解決方案”,可極大提高電網管理效率,并保障全社會的用電安全。
案例:落地南方電網,巡檢更智能、更安全
目前,“無人機電力巡檢解決方案”已在南方電網成功落地應用。基于該方案,千尋位置為南方電網提供了北斗高精度實時定位及后處理解算專有服務系統,包含高精度地理信息數據采集、無人機全自主巡線、三維路徑導航規劃等業務的基礎服務,提高了南方電網電力巡檢的智能化水平,也保障了整個電網系統的安全性。
-
無人機
+關注
關注
231文章
10874瀏覽量
18730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無人機自動巡檢系統技術革新與應用前景
無人機光伏巡檢系統的巡檢作用
光伏電站無人機巡檢系統的具體應用與優勢
無人機巡檢技術的背景及多重優勢
無人機電力巡檢系統的功能淺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