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Qulacomm)第一個使用ArF技術的7nm代工案給臺積電,用于即將于2019年初上市的Snapdragon X24與 Snapdragon 855芯片。高通在2018年12月發表Snapdragon 855芯片,并號稱超越蘋果(Apple)A12與華為Kirin 980,為現時地表上最強芯片。
另一方面,三星也為高通代工的5G數據芯片啟用7nm的EUV工程,這個工藝將比10nm的面積小40%,性能提高10%,整體效能提高35%,但5G時代產業重新洗牌,高通零件獨走的時代可能告終,業界開始探討在LTE時代獨領風騷的高通,是否能在新世代繼續獨走,包括數據芯片等產品,預期將會是多元競爭的新時代。
據市調公司TSR調查,2019年全球5G的終端機將會有580萬臺的商機,2020年5G手機估計將有9,000萬支,2022年將會有3.8億支5G手機的商機。看好5G將引導主流,正積極掌握市場先機的國家包括美國、中國、韓國與日本。
美國將頻譜限制在28GHz與39GHz,在服務層面上可能會落后其他競爭國家。中國將從3.5GHz起步,逐步擴張到4.6GHz與26GHz,分析到2022時,起步最早的中國可能搶得全球60%以上的商機。
在5G專用的半導體芯片上,6GHz以下的頻譜競爭者眾,真正的市場競爭將來自26~100GHz的高階市場。但高周波的產品與技術,容易受到遠距傳輸與障礙物的限制,為了降低影響,如天線這類的零件質量便十分關鍵。
至于6GHz以下的頻譜,由于在LTE時代已經實驗過了,數據芯片由高通獨占的模式可能會受到挑戰。除了高通、英特爾(Intel)之外,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國內海思都在積極經營26~100GHz的高階市場,甚至6GHz以下的中低階市場,也有聯發科、展訊、中興通訊等企業虎視眈眈。5G數據芯片與RF天線之間的有效整合、小型化、低功耗等,對所有參與競爭的企業都是挑戰。
盡管高通挾LTE時代的競爭優勢,仍是5G時代被看好的大廠。三星的障礙在于結合RF射頻的芯片模塊,而TSR評估,海思可能比競爭者又落后了一年左右。
前線芯片大廠的競爭如火如荼,但最引人入勝的恐怕是產業Upside down的翻轉。供需兩端出現寡頭現象,中間的產銷流程也因為人工智能、云端服務等新型態的服務架構出現而有很大的變化。
以云端服務為拐點的產業變革
不僅各國自行投資的數據中心增加,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IBM這些網絡公司投資的數據中心更是雨后春筍般的出現,例如Google與甲骨文(Oracl在)首爾附近設立的數據中心即將啟用。
到10月底為止,韓國民間共有88個數據中心,政府有62個,合計150個,比2017年底增加了13個。如此一來,一旦大企業都轉往AWS、微軟Azure,那各國國內數據中心生存空間就會受到擠壓。
2017年全球云端服務市場市占
2016年全球排名第一的云端服務企業AWS進軍韓國,這是繼北京、新加坡、東京之后在亞洲的第四個數據中心。AWS在韓國設立的云端基地是個有復數基地的Legion Dater Centers,擁有龐大的運算能力。所掌握的顧客,從一開始的三星、樂金(LG)擴大到金融、服務業,而AWS韓國員工人數,也從三年前一開始的100人,增加到300人,估計2018年營收約在3億美元左右。
緊跟著AWS之后,微軟在2017年也設立Legion Date Center,并大量增加云端服務的合作伙伴來滿足市場需要,包括LG CNS、三星SDS等系統整合商,都成為協助韓國企業布局新事業的戰略伙伴。據悉,微軟光是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在韓國服務收入,一年之內就暴漲了3倍,平臺即服務(PaaS)與軟件即服務(SaaS)都各自成長了277%與40%
韓國顯然成為美系大廠布局重心,現在甲骨文、Google都確認韓國的數據中心將在2019年運轉,也招來了阿里巴巴對于韓國市場的興趣。阿里巴巴先以娛樂影音事業做為試金石,并與SKT的子公司C&C合作。無論是美、中企業,都認知誰能掌握上層的戰略高地,誰就可能在市場的競爭上取得領先地位。
對于外資云端服務公司前仆后繼的進軍韓國,一向不愿意屈居二線,也想爭奪世界霸權的韓國企業怎么看這個以數據中心為支點的產業變革呢?在應用端,韓國本土企業對于將計算機系統轉到云端的想法,開始有了更積極性的作為。
大韓航空(Korean Air)是第一個大規模轉移的企業,而更多金融業、服務業的業者,也已經布局,甚至中央政府道地方政府的各種應用方案,正在開始發生。這些現象將導致哪些生態上的變化,韓國政府又如何因應呢?
角逐數據中心商機
首先,IT專業人員的短缺與正確布局,將是中型國家最大的考驗。云端、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熱門領域的相關人才原本就有很大的不足,如今外資企業排山倒海而來,不僅大量吸納本土的IT人才,也會將人才從原本的應用機構,向云端服務公司集中。除非本土的大企業或新創企業能提供優秀人才的培訓、養成場域,否則恐怕難以挽回頹勢。
在韓國電信領軍下,NHN、Naver等新創網絡巨擘,都陸續推出不同服務機制的Iaas、Saas、Paas等服務,甚至為了對應微軟、AWS等美系云端服務公司的勢力,亞洲的中日韓新四國已經有了初步的合作協議。
據悉,中國數據中心協會(CDCC)已經與韓國(KDCC)、日本(JDCC)、新加坡(SDC)的數據中心協會達成連手發展數據中心產業的協議,2018年舉辦的亞太高峰會,2019年將在首爾舉辦,除了交換訊息之外,也將在技術與軟件研發上相互合作。
一般而言,超過5,000臺的服務器,土地面積超過1萬平米的才能稱為大型的數據中心。目前全球約有400個大型數據中心,兩年內將超過500座。美中的科技大腕,便是數據中心的主要投資者。
亞馬遜、微軟、Google、Facebook、IBM、甲骨文都在全球廣建數據中心,光是微軟,大大小小的數據中心總數便高達151個。而IBM早在10年前,便積極與中國各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以合資的方式在建立數據中心,而阿里巴巴也不甘寂寞,對于以「阿里云」為號召,建構自家的數據中心,有很高的企圖心。
2018年亞馬遜的營益率,竟然有大半的比例來自AWS的獲利。原因是其他的部門仍處于虧損狀態,也可見亞馬遜對于AWS的倚賴度高過于大家的認知。過去兩年亞馬遜的資本支出分別為63.2億美元與97.4億美元,較前一年分別成長55.6%、54.2%。
除了亞馬遜之外,Google與Facebook的情況也十分類似。為了掌握更多的大數據,Google現在擁有15座數據中心,擁有的服務器多達250萬臺,甚至宣稱最近三年針對數據中心管理與投資的費用多達330億美元。
Facebook對投資的成長率高亦于其他競爭對手。目前Facebook有11座數據中心,過去兩年的資本支出成長率分別為78%與55%,2018年的資本支出也超過2017年100%以上,在140億美元上下。
目前的數據中心投資,雖然主要來自美系企業,但未來大家看好中國BAT三雄將成為投資的主力。阿里巴巴的資本支出成長率,與2016、2017年相比,高達85%與130%。盡管所有的資本支出并非完全針對數據中心,但數據中心絕對是關鍵。
給我云服務,其余免談!
多年前來,人們談到微軟,總是以「Windows」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甚至說,一旦計算機用戶不再使用Windows軟件時,就是微軟關門的時候了!
但2018年第1季微軟所有部門的營收中,Windows軟件所占的比重剩下9%,甚至在第1季結束后,微軟宣布關閉Windows部門,Windows軟件的授權模式也有重大的改變。取而代之的是Office 365,以及更受矚目的Azure。現在的微軟,約有50%的營收來自Office 365與云端服務架構Azure的貢獻。
2014年微軟第三任總裁Satay上任時,微軟的股價26美元,但2018年中已經突破100美元,現在更以超過8,000億美元的市值,傲視全球,再度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由于Office 365與Azure這兩大部門的崛起,微軟出現了新的轉折,其中Azure的出現,更讓原本一枝獨秀的AWS服務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
亞馬遜的AWS與微軟的Azure各擅勝場,但從產業界,或者從半導體業的角度觀察,真正驅動云端服務變革的動能,仍與半導體業的價值鏈在飽受因特網、行動通信的沖擊之后必然出現的變化有關。
IBM以340億美元的高價購并Red Hat的案例,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三大的購并案。IBM此舉與意圖搶攻Hybrid云端商機有密切的關系。目前全球的云端服務商機,主要由亞馬遜、微軟與Google所掌握,盡管IBM已經布局數年,但顯然成效不如理想,如今市占率僅有1.9%,采取購并模式意圖一步到位。
相較于其他競爭者,IBM更強于Public Cloud,一旦購并Red Hat之后,IBM在公有云的市場上便可以沒有后顧之憂。Red Hat是以Open source著稱的供貨商,在Fortune 500大企業中,已經有超過90%導入Red Hat的服務,IBM甚至想從公共云的用戶中,拉到更多私有云的用戶,IBM的目標是成為全球Hybrid Cloud的首要選擇。
在各家公司都灑錢、布局并全力投資的壓力下,可以預期這些提供云端基礎建設市場的網絡巨擘,在不久的未來會在硬件,特別是半導體的布局上有新的作為。產業的變化,當然帶來新的危機,但也可能是新的轉機。
幾年前,半導體業為了「摩爾定律」是否面臨極限的議題有了很多的論述,如今這個議題冷卻,因為影響產業的三大定律中,強調網絡節點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影響更為深遠。
梅特卡夫定律的大意是誰擁有最多的節點,就可能是市場上的贏家;網絡商機,大家談的是Mark Zuckerberg、馬云等人致富的經典,但在舊金山淘金時,賣圓鍬、鋤頭的供貨商才是真正的贏家。在大量運算的背后,各大網絡巨擘在各國布局數據中心。
Google,最近宣布要在2019年以前,完成在韓國的數據中心建設計劃。菲律賓的科技部代理部長Rio說,Facebook已經與菲律賓達成協議,將興建兩條的海底電纜,并投資數據中心的建設計劃。10年前開始,IBM就與中國主要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以合資的方式興建數據中心。
過去偏重內部需求的微軟數據中心,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151個數據中心。我們開始想象,過去數據中心的芯片是少數機構用,未來需要大量運算與快速擷取、存儲功能的數據中心,用的會是什么樣等級的芯片?繼蘋果、高通、NVIDIA之后,臺積電的大客戶會不會換成微軟、Google、亞馬遜?
驅動網絡巨擘興建數據中心的動能來自于產業界的需求。企業為了因應多元變化的新商機,期待能有更好的營運模式,而資安問題也經常不是企業內部能力可以因應的。在大數據排山倒海而來之際,半導體業對于產業面快速變化的產銷流程與價值鏈的變革,更是捉襟見肘。此外,客戶的需求時高時低,如何以On-Premise Infrastructure的架構,靈敏的因應市場變化,成了企業最高的課題。
在這種大環境下,數字轉型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以最好的策略,有效的投資,以借力使力的方式各展所長。針對局部市場,以有限的資源,結合各方伙伴共創新興商機,已經是企業戰略的共識。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5文章
28932瀏覽量
238375 -
IBM
+關注
關注
3文章
1823瀏覽量
75849 -
5G
+關注
關注
1360文章
48819瀏覽量
574053
原文標題:【深度專題】5G時代重新洗牌 半導體業者云端共舞
文章出處:【微信號:DIGITIMES,微信公眾號:DIGITIME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投影儀RED認證——出口歐洲市場必備

物聯網+低代碼:解鎖高效開發,縱橫智控Node-RED平臺引領新范式

無線射頻模塊如何通過CE RED認證?關鍵規范與準備策略詳解

IBM推出新一代大型主機IBM z17
【教程】Node-RED中Chirpstack節點使用指南

如何將 M.2 HAT+ 與 Raspberry Pi 5 一起使用?

【干貨】什么是Node-RED?一文帶你了解!

IBM完成對 HashiCorp 的收購,打造全面的端到端混合云平臺

創通聯達與Consult Red達成戰略合作
云端語言模型開發方法
云端AI開發環境分析
云端ai開發環境怎么樣
NVIDIA NIM助力企業高效部署生成式AI模型
IBM關閉中國研發部門
利用ARMxy邊緣計算機BL340與Node-Red實現LED設備的開閉控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