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量子技術領域迎來了一項重大突破。據最新一期《自然?電子學》雜志報道,美國波士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學的團隊聯合開發出了全球首個電子 — 光子 — 量子一體化芯片系統。這一成果標志著人類在量子科技的征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未來量子技術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
?
?
芯片的誕生:集成創新,突破傳統
該芯片首次成功地在一塊芯片上集成了量子光源與穩定控制電子電路,并且采用了標準的 45 納米半導體制造工藝。以往,量子系統的構建往往依賴于分立元件,這不僅導致系統體積龐大,而且穩定性和可重復性較差。而此次研發的一體化芯片系統,將量子光源、光子傳輸與經典電子控制深度融合在一個微小的芯片之中,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集成度和穩定性。這種創新的集成方式,就像是將一個復雜的量子實驗室濃縮到了一塊小小的芯片上,為量子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可能。
量子光源:“量子光工廠” 的核心
為了實現量子技術的實用化,研究人員在硅芯片上構建了一組 “量子光工廠”。每個 “量子光工廠” 僅約 1 毫米見方,卻能穩定產生成對相關光子,這是量子信息應用的關鍵資源。這些量子光源就如同量子世界的 “能量寶石”,源源不斷地為量子系統提供著不可或缺的光子對。然而,要使這些諧振器穩定地產生光子對并非易事。它們對溫度變化和制造誤差極為敏感,稍有偏差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失效。
主動控制系統:保障光子對穩定生成
為了解決諧振器的穩定性問題,團隊在芯片內部集成了主動控制系統,對產生光子的微環諧振器進行實時穩定調控。每塊芯片包含 12 個這樣的光子源,每個都需在溫度波動和相互干擾下保持高精度同步運行。研究人員在諧振器內部嵌入了光電探測器,能實時監測其與激光的匹配狀態,并通過片上加熱器和控制邏輯電路,自動微調共振條件,以確保光子對穩定產生。這種內置的反饋穩定機制,就像是給芯片安裝了一個智能的 “大腦”,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整,保障量子光源的穩定運行。
協同設計:平衡量子光學與商業規范
此次研發的一個關鍵挑戰是,在保持量子光學性能的同時,把光子器件設計限制在商業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CMOS) 平臺的嚴格規范之內。這要求團隊從一開始就將電子與量子光學作為統一系統進行協同設計。該芯片采用了標準的 45 納米 CMOS 平臺,具備內建反饋穩定機制,能有效應對溫度變化與制造誤差帶來的干擾。這種協同設計的理念,不僅滿足了量子光學的高要求,還確保了芯片能夠在現有的商業半導體制造體系中進行大規模生產,為量子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開辟了道路。
應用前景:多領域變革的推動者
隨著量子光子系統規模與復雜度不斷提升,此類 “量子光工廠” 芯片有望成為安全通信網絡、先進傳感設備乃至未來量子計算基礎設施的關鍵構建單元。在安全通信領域,量子加密技術將借助該芯片實現更高效、更安全的信息傳輸,為信息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在先進傳感方面,芯片的高靈敏度將使傳感器能夠探測到更微小的物理量變化,應用于醫療、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而在量子計算領域,該芯片將為構建大規模量子計算機提供核心組件,推動量子計算從理論研究走向實際應用,解決一些傳統計算機難以攻克的復雜問題。
此次電子 — 光子 — 量子一體化芯片系統的誕生,是量子技術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展示了科學家們在量子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突破,為未來量子科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推廣,量子技術將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的驚喜和變革。
來源:半導體芯科技審核編輯 黃宇
-
芯片
+關注
關注
460文章
52520瀏覽量
440906 -
一體化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2瀏覽量
147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