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產業格局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技術浪潮與產業升級交匯,綠色轉型與數字鴻溝并存,全球貿易發展與供應鏈動蕩加劇。
面對不確定性,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是產業化挑戰為機遇的關鍵所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更要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而無論是發展新興產業,還是傳統行業邁向新質生產力,創新都被視為企業破局的關鍵。發展百年的跨國企業,以及大量成立不足十年的中國企業,都在思考,如何真正走通“創新驅動”的新質發展路徑?
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認為,要推動新質轉型,需要“三重”創新:以技術創新驅動轉型、以生態創新凝聚合力、以管理創新打造內功,這“三重創新”正成為企業應對時代挑戰、加速新質轉型的關鍵密碼。
5月29日,2025年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即將啟幕!尹正將從技術、生態和管理三大維度創新,分享施家如何以創新驅動增長!
01.技術創新驅動新質轉型
當前,中國經濟正經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深刻轉變。技術創新已成為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
一方面,技術創新直接催生了大量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從新能源到生物醫藥,一系列前沿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正在重塑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上,搭載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為各大行業提供了一個以技術創新“彎道超車”的樣板。
另一方面,技術創新也給傳統產業帶來了更大的轉型升級空間。近期,制造業技改投資持續高位運行,反映出傳統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正從實驗室延伸至生產一線,在生產場景中實現深度應用。技術創新也成為施耐德電氣在中國深耕發展的戰略重點。據尹正介紹,施家長期投入中國研發創新,自2019年以來其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已超過18%,北京、上海、無錫、西安和深圳五大研發中心構成了一張立足中國、輻射全球的創新網絡,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動力。
與此同時,施家也將自身工廠作為新技術應用的“實驗地”,加快產業創新。其成立近30年的“老工廠”上海普陀工廠在長期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將AI、5G、AR等先進技術融入從設計到交付的全流程,人均生產效率提升82%,也在2024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端到端燈塔工廠”,成為傳統企業新質轉型的典范。
真正的轉型發生在車間里。中國企業正站在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點,無論是進軍新賽道,還是在傳統產業格局中迭代,關鍵是將創新技術融入業務場景,形成‘創新-應用-價值’的飛輪效應,以技術驅動增長。——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
02.生態創新凝聚轉型合力
2025年,在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產業上,中國企業展現了極強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力不僅來自技術突破,更來源于整個產業鏈形成的創新合力,以及豐富的供應鏈體系對電驅、電控和關節等重要零部件的持續優化和降本。實際上,隨著現代產業的復雜程度大大提升,無論是具身智能、AI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傳統制造產業,企業單體競爭已升級為產業鏈整體博弈,生態合力成為競爭關鍵。
對于新質時代的頭部企業來說,培養開放而強大的創新生態、帶動一批生態伙伴集體成長,與自身技術突破同等重要。尹正認為,要推動以數字化和綠色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企業要堅持多維開放,與生態伙伴碰撞出更多火花。
基于開放理念,施家不斷嘗試去突破其生態邊界,比如其連續五年發起“創贏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平臺,其中的“AI+探索營”就攜手生態合作伙伴及行業客戶,共同探索AI技術在行業場景的創新應用。在即將舉辦的2025創新峰會上,施家也將啟動第六季“創贏計劃”,激發更多共創靈感。
開放生態的優勢,在綠色轉型中尤為關鍵。碳排放廣泛分布于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需要統一部署,協同作戰,大量頭部企業都在強調生態協同和產業鏈整體轉型。
比如蘋果公司正推動全供應鏈采用綠電;特斯拉要求電池供應商采用低碳生產工藝,實現100%報廢電池材料循環利用;施家則發起了“零碳計劃”,帶動全球前1000家核心供應商到2025年底減碳50%。這些前沿實踐,為全球產業鏈協同減碳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03.管理創新夯實長期發展內功
過去幾年里,面臨技術升級和市場變化,中國多家頭部科技企業不約而同地推進了一輪力度頗大的組織管理變革,一方面實現業務格局戰略性地擴張和收縮,一方面加大創新人才儲備,孵化增長潛力。
無論市場如何變化、技術如何迭代,尹正認為,管理才是企業的“核心能力”,能夠為技術和生態創新夯實內部根基。而新質時代的管理更需要回答三個關鍵問題:
01如何打造創新文化,支撐技術創新?人是發展的核心力量,企業需要思考如何實現“技術賦能于人”。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時代,一線員工面臨多重技術挑戰,企業需要通過管理創新促進人與技術的良性協同,從而釋放技術價值,形成新質生產力。
02如何融入產業生態,助力生態創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單打獨斗難以為繼,企業更需要“抱團取暖”。中國企業在“出海”進程中,更需要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扎根各個國家和區域市場的生態系統,與當地伙伴共同成長。
03如何突破短期收益局限,構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在氣候急劇變化的當下,企業發展不能僅考慮自身商業利益,更要考慮在運營的同時如何可持續發展,與產業上下游和社區形成互惠的生態模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這三個問題不僅決定企業將以何種方式、何種速度增長,更將決定其增長的長期性和韌性。
尹正提出:“無論任何時代,管理都是施耐德電氣發展的動力源泉。”作為最為本土化的跨國企業之一,施家長期秉持全球“多中心”戰略,強調本地化價值。其“中國中心”以人才為基礎、創新為引擎,已形成了研產銷一體化的敏捷機制和強大的生態圈,能夠根據中國市場變化快速推出先進產品和解決方案,不僅實現“在中國為中國”,更反哺全球市場,實現“在中國惠世界”。
為打造創新文化,施家不僅為技術專家開辟獨立的成長通道,還通過“數字公民”、“全員AI”等培訓項目,提升全員能力,鼓勵全員創新。預計2025 年底超過90%的中國員工將系統掌握數字化技能,全面加速業務增長。
與此同時,施家也是綠色發展先鋒,早在2002年就將可持續發展寫入核心戰略,不僅承諾自身運營減碳,更將減碳行動擴展到整個生態系統,承諾“到205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凈零碳排放”。
通過管理創新,施家成功實現了數字化和可持續收入占比的穩步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可持續影響力收入占全球總營收的74%,同步實現高效和綠色。其先進的數字化和綠色低碳技術也廣泛賦能中國產業,共同推動新質發展。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大變局時代,企業當以技術為帆、生態為槳、管理為舵,對外挖掘潛力,對內增強定力,把握新質發展機遇“做好自己的事”,方能在風云變幻中行穩致遠。
數字化和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新質轉型更是歷史的必然。施耐德電氣愿與中國伙伴深度協作,以 ‘三重創新’共同實現從‘成本優勢’向‘能力優勢’的產業躍遷,攜手共謀長遠發展。——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
2025年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即將啟幕!
5月29日,今朝亮點不止+1——
行業大咖齊聚,共享前沿見解與真實案例;
沉浸式逛展,共探應用場景的實景還原;
青年一代登場,共議行業發展的創新變革。
我們期待您的加入,與施家生態伙伴、行業專家共同完成「共創·共贏·共生」的主題與愿景!共同探索以技術創新、生態創新、管理創新,助力升級產業影響力的發展道路!加入這場綠色會議,施家將在會議期間精準追蹤碳排足跡,與您共同將可持續理念貫徹到底!
-
AI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5065瀏覽量
279340 -
施耐德電氣
+關注
關注
0文章
217瀏覽量
15883 -
新質生產力
+關注
關注
0文章
86瀏覽量
348
原文標題:施耐德電氣尹正:推動新質轉型,需要“三重”創新
文章出處:【微信號:施耐德電氣,微信公眾號:施耐德電氣】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中興通訊聯合發布新質生產力數字人才白皮書
德力西電氣新質生產力創新研究院成立一周年碩果累累
光電感知賦能智能未來 靈途科技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
東風嵐圖汽車入選央視2024新質生產力年度案例
易控智駕持續助力礦山新質生產力發展
施耐德電氣亮相2024 EP電力展:創新融場景,共塑能源新質生產力

憶聯亮相英特爾新質生產力技術生態大會
英特爾新質生產力技術生態大會順利舉行
施耐德電氣亮相2024進博會
新質生產力帶來行業新風向
新質生產力帶動機械臂升級,哪些電機將迎來大機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