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張保平教授等在氮化鎵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GaN基VCSEL)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Green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 Based on InGaN Quantum Dots and Short Cavity”為題發表于期刊Nano-Micro Letters。
論文截圖
一、研究背景
VCSEL由于其具有圓形光束、尺寸小、閾值低、易于集成等特點而備受關注,紅外波段GaAs基VCSEL已經被廣泛用于數據通信、3D識別和激光雷達等領域。在可見光波段,GaN基VCSEL在顯示、可見光通信和生物醫療等方面有極大的潛在應用,因而成為GaN光電子器件的研究熱點,多個跨國企業(如索尼、日亞、斯坦雷電氣等)和著名科學家(如諾貝爾獎獲得者Nakamura教授和Akasaki教授等)都投入到GaN基VCSEL的開發研究。
目前,GaN基VCSEL通常使用InGaN 量子阱(QW)作為有源區。若要實現綠光VCSEL激射,需要提高QW的In組分,但高In組分將帶來很強的量子限制斯塔克效應(QCSE)和高缺陷密度,使QW發光效率下降,難以實現綠光VCSEL激射。
電注入GaN基VCSEL的 (a)結構示意圖(b)FIB-SEM圖(c)電注入EL光譜(d)PI曲線; (e)國內外GaN基綠光VCSEL閾值電流密度與波長的對應關系圖
二、研究內容
在本工作中,使用S-K模式下進行生長的InGaN量子點(QD)作為有源區,有效減小極化電場并提高發光效率,實現了綠色GaN基VCSEL在連續電流注入下的室溫最低閾值激射,閾值電流密度僅為51.97 A/cm2,激射波長為524.0 nm。所使用的自組裝InGaN QD外延片,其高IQE以及類δ函數的態密度是實現低閾值電流的關鍵。 此外,器件的短腔(~4.0 λ)將自發輻射耦合因子提高到0.094,增加了增益系數,并有效降低了光損耗。VCSEL中的AlN電流限制層和電鍍銅支撐基板有效提高了器件的散熱性能。上述研究結果為實現高性能GaN基VCSEL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三、研究相關
上述工作由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張保平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劉建平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第一作者為電子學院2021級博士生楊濤,通訊作者為梅洋助理教授、劉建平研究員和張保平教授。臺灣陽明交通大學郭浩中教授對QD外延片的CL測試數據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幫助,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生陳衍輝、王亞超、歐偉等也參與了該工作。
課題組長期進行GaN基發光器件如諧振腔LED (RCLED)、micro-LED、以及VCSEL研究,目前已成功實現藍紫光、藍光、綠光器件的電注入激射,并且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深紫外波段(UVC)VCSEL的光泵浦激射。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的資助。
來源: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審核編輯:劉清
-
激光器
+關注
關注
17文章
2665瀏覽量
61825 -
氮化鎵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752瀏覽量
117436 -
VCSEL
+關注
關注
17文章
277瀏覽量
30655 -
GaN
+關注
關注
19文章
2167瀏覽量
76079 -
激光雷達
+關注
關注
971文章
4182瀏覽量
191804
原文標題:科研新進展 | 廈門大學張保平教授課題組發表綠光GaN基VCSEL重要成果
文章出處:【微信號: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微信公眾號: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清華光芯片取得新突破,邁向AI光訓練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溫度傳感用發光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北京理工大學在量子顯微成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量子全息顯微

香港科技大學陳敬課題組揭示GaN與SiC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

香港科技大學陳敬教授課題組公布氮化鎵與碳化硅領域多項最新研究成果

北理工實現量子全息顯微技術突破
北航&北大《Nature》:連續化制備高性能納米復合薄膜材料的新突破

中國科大陳維課題組兩項重磅研究:聚焦高性能電池設計與廢舊鋰電池回收

兆元光電與廈門大學攜手,Mini/Micro LED技術將迎新突破

上海光機所在46.9nm波段首次實現分束渦旋調控與干涉檢測

上海交通大學:基于4D心臟波束成形的MIMO毫米波生物雷達生命體征監測系統

【廈門同昌源】受邀參加中國-新加坡健康電子先進材料雙邊論壇(S3AM-2024)

活動邀請 | Keysight是德科技攜手同昌源組織廈門大學專場產品展示體驗交流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