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汽車的深入發展,智能駕駛技術逐漸成為行業關注焦點。2021年末,在CEO峰會直播連線上,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表示:“自動駕駛時代即將到來,并將成為人類文明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之一。”
不過近期,與“自動駕駛”相關的交通事故頻頻登上熱搜。智能駕駛事故頻發,說明當下的智能駕駛系統在安全層面仍舊存在一定的短板,加入新的技術解決方案或許是一種思路。據悉,包括廣汽埃安、長城、長安在內的諸多車企均在推動紅外傳感器上車,利用生命體熱輻射成像的紅外技術會是智能駕駛安全的最后一塊拼圖嗎?
紅外技術或將補足智能駕駛安全長城關鍵一環
目前主流的新能源汽車都搭載了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以蔚來ES7為例,其搭載了1個1550nm激光雷達、7個800萬像素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等33個高性能傳感器。
這些主流的傳感器相互配合,可以應對絕大多數路況。比如激光雷達主要通過發射激光,基于飛行時間獲取目標的位置信息,可以檢測物體和行人。而攝像頭則與人眼類似,可以直接識別紅綠燈、前方的車輛等信息,以供自動駕駛系統做出相應的調整。
但是在夜晚光線不足以及霧靄、暴雨等復雜場景下,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的智能駕駛功能都可能面臨“失能”的挑戰。
2018年3月,Uber的一輛自動駕駛SUV,在晚上行駛時,撞上了一位橫穿馬路的女子。Uber的自動駕駛SUV撞上該女子,最主要的原因是后者橫穿馬路時,恰好處于車燈沒有覆蓋的陰影區,汽車的攝像頭什么也識別不到。
也正因此,繼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之后,紅外熱成像傳感器正日益成為智能駕駛行業構建安全長城的關鍵一環。紅外傳感器利用生命體熱輻射成像,即使在夜間無光源的環境下,也能清晰地洞察行人、動物等信息。
對此,Seek Thermal副總裁Tim Loeb表示:“目前自動駕駛汽車普遍使用的光學雷達無法探測物體熱量以判別是否為生命體,而紅外成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此外,由于紅外的波長長于可見光,穿透力更強,因此,在霧霾、暴雨等惡劣天氣下,紅外傳感器依然可以不受影響的識別物體。
銀月光科技深耕健康智慧光源,向市場提供全品類紫外UVA UVB UVC LED,紅外IR LED VCSEL產品和方案服務,在國內外市場擁有數百家優質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用光科技創造健康智慧生活的事業。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65文章
52954瀏覽量
767042 -
紅外
+關注
關注
8文章
763瀏覽量
95684 -
智能駕駛
+關注
關注
4文章
2806瀏覽量
49937 -
汽車
+關注
關注
15文章
3854瀏覽量
3951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全新FLIR MIX技術開啟紅外成像新時代
智能駕駛時代通過駕駛人數據模型降低交通事故保障生命安全
紅外熱成像技術:交通監控的“火眼金睛”
微測輻射熱計陣列的紅外攝像頭,用于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
智能安全帽/智能頭盔_RTK高精度定位|生命體征檢測|紅外熱成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