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
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
太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孕育著太湖珍珠、太湖蟹、太湖三白
也串聯起江南村鎮,孕育文明
這份美,離不開背后“太湖人”的默默堅守。
張運林就是其中一名“太湖人”。身為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的副所長,他深知水質監測工作者的辛苦,往返于太湖不同水域采集水樣,就是他們的日常。
有時他們需要坐上船,駛出十幾分鐘甚至數小時后,穿著救生衣倚靠在船邊,用繩子綁住圓柱形取水器放入水中,再慢慢提上來。
取水器每次只能取幾十毫升的水,要取滿幾十升水樣,會消耗很多體力,遇上水流湍急,更是一個挑戰。
當科技“助手”加入水質監測工作
守護太湖的美有了特別的方式
2020年,中科院南京地湖所攜手海康威視,采用高光譜水質多參數監測儀和水質監測應用軟件一體化方案,實現高效、實時、連續、無污染監測,并通過水質比對分析等功能,為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規劃與評估提供依據。
更高效
監測頻率從4小時到20秒
張運林:
為了保障河湖水質,我們需要關注水源地的葉綠素、高錳酸鹽指數、透明度等指標,傳統檢測一般從采樣到出結果需要4個小時甚至1-2天,常常遇到檢測數據出來了,水質又發生了變化的情況。
通過高光譜水質多參數監測儀,20秒就能采集葉綠素等多項關鍵水質參數,并依托水質監測應用軟件,匯聚不同點位的水質監測數據,既能看水質變化趨勢,還能用液位雷達看水位,也能異常預警,助力太湖水環境精細化管理。
更環保
從化學采樣到光譜感知
以往,從野外采集水樣帶回實驗室檢測,需要用到化學試劑,容易受溫度、濕度、光照等因素影響,過程相對復雜,而且化學試劑的使用,對大氣、水體、土壤可能產生污染。
無試劑監測水質的高光譜技術,讓光譜探測范圍遠超肉眼可見,“一眼”看清水質的光譜特征于水質參數,比使用化學試劑更加環保。
張運林:
高光譜水質多參數監測儀讓水質趨勢監測、快速診斷與預測預警的工作效率都有了提升,為太湖重現碧波美景貢獻力量。
-
數據
+關注
關注
8文章
7254瀏覽量
91788 -
軟件
+關注
關注
69文章
5150瀏覽量
89179 -
海康威視
+關注
關注
16文章
523瀏覽量
7421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光譜成像技術賦能河湖水環境監測-富營養化、藻類水華、黑臭水體、岸線生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