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尼古拉·特斯拉在紐約肖勒姆建立起了一座實驗性的無線傳輸站——沃登克里夫塔,開啟了人們對于無線充電的最初認知,在其想象中,這里會成為一座無需電纜的城市,生活中所需的電力均靠著無線傳輸來實現,為其蒙上了一縷科幻色彩。
百年后的今天,特斯拉已經成為埃隆·馬斯克創辦的車企名號,這位科學家構想中的無線電力傳輸只是在智能手機上有初步應用,也和當初有著天壤之別,與其說是無線充電,倒不如說是換了種形態的座充。
無線充電的未來到底在哪里?
是和蘋果那樣加入磁鐵,變作可以盲操的磁吸無線充電嗎?還是和國內手機廠商一樣,加大功率縮短充電時間?抑或是還有第三類解決方案?
今天有兩個手機廠商各自發布了全新的隔空充電技術,雖不知何時能夠量產,但卻為無線充電的未來指明了一條新道路。
首先是聯想摩托羅拉,聯想中國區手機業務部總經理 @神奇的勁哥在微博上放出了一個隔空充電的視頻,并表示摩托羅拉的隔空充電距離,已經可以做到遠遠大于當前以Qi技術為主的接觸式充電,且實現了支持多臺手機同時充電,擁有更高自由度的同時,還兼具安全性能,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線充電。
第二家就是小米,根據小米官方介紹,自己的隔空充電技術已經實現了數米半徑內,單設備 5W遠距離充電,支持多設備同時充電(每臺設備均支持5W),異物遮擋也不會降低充電效率。
該項技術還可為智能手表、手環等穿戴設備隔空充電,未來客廳,音箱、臺燈等小型智能家居產品,都可以實現無線供電,徹底擺脫電線束縛,真正實現客廳無線化。
不知道大家看到是什么感覺呢?反正小Z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就像是當初第一次使用iPhone 5s的指紋識別一樣,直呼不可思議。
或許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第三類解決方案,也是大家一直期待著的真正無線充電吧。
對于今天的手機市場來講,似乎已經走到瓶頸,充電功率變成了枯燥無味的數字,芯片處理器一代接一代,拍照更是成了飆參數的主要戰場,你會發現如今的新手機,已遠不如當年的驚艷。
這里尤其要批評一下蘋果,看重股價和財報的它在過去的三四年當中,沒有為iPhone推出任何革命性的硬件升級,外觀上也是一年比一年將就,身為蘋果用戶,不免有些失望。
譬如今年新推出的MagSafe技術,沿襲自早年MacBook的磁吸充電口,別出心裁地在手機中加入了一圈磁鐵,簡易了無線充電中需要對準充電線圈的這一步驟,“啪”地一下就能實現自動貼合。
聽上去還不錯的這項技術,卻一直受到詬病,原因也非常簡單:MagSafe本身僅有15W的充電功率,且在正常環境下極易因過熱而降至10W甚至是5W,其散熱設計做得糟糕不說,還加入了類似MFi的認證,憑空從用戶身上多收取一筆保護費,讓人大跌眼鏡。
手機廠商如果一直抱著不能賠的包袱來做技術,恐怕多少優秀技術都會停留于專利紙上而無法最終量產成型,變成了真正的PPT。
在最近的這兩年當中,最值得高興的就是國產手機廠商完全站在了技術的制高點,像大功率有線無線充電、屏下指紋和大底傳感器等都是由國內的幾家手機廠商發布并推動潮流,包括去年的屏下攝像頭和今天的隔空充電,極大概率也是國內首發量產。可以說任何一個國產品牌都具備不俗的技術實力,而非一些人詆毀的“買辦”。
反觀國外的蘋果和三星,抱殘守缺,一個固守劉海屏,一個抱緊25W充電,為了銷量的穩定而不斷妥協,長此以往,必然落后。
盡管隔空充電技術在目前來看有諸多局限性,還遠未到量產階段,但改進的空間也足夠大,假以時日,每戶人家的客廳臥室沒有了亂糟糟的線纜,整潔一新的桌面讓人心情舒暢,所有智能設備各司其職,才是這項技術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最后也留給諸君一句話吧:墨守成規實非良策,銳意革新方為上道。
原文標題:這次,蘋果真的落后了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ZEALER訂閱號】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545瀏覽量
203899 -
無線充電
+關注
關注
1298文章
3346瀏覽量
319657
原文標題:這次,蘋果真的落后了
文章出處:【微信號:zealertech,微信公眾號:ZEALE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內部員工稱蘋果AI至少落后2年,兩大掣肘讓蘋果難以實現AI技術超越?
DGT 互聯路錐:這項技術將徹底改變您的公路旅行安全

美國AI事務負責人警告:中國半導體設計能力最多只落后兩年!
突發!蘋果AI遭重挫,落后競爭對手5年
DLPC910忽然無法正常啟動,怎么解決?
調查稱韓國半導體技術全面落后中國
ASML:中國芯片落后西方15年!
蘋果Watch Ultra 3將加入衛星通信功能
蘋果與比亞迪共同研發長續航電池技術
機器人仿真的類型和優勢

谷歌展示AI新功能,古爾曼表示蘋果已落后至少2到3年
谷歌Pixel 9系列AI功能搶眼,蘋果被指AI領域落后
蘋果最新消息 韋德布什上調蘋果目標價 庫克:將繼續在AI技術上投資
蘋果獲創新折疊屏角度傳感器專利 或應用在折疊iPhone、iPad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