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紙任命,可以將原本的消費者業務“1+8+N”戰略進一步延伸。對于華為的醫療布局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華為腕上穿戴設備銷量增長迅猛,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蘋果、小米,位居全球第一。”
一個月前,華為消費者CEO余承東的一條微博,讓華為的可穿戴設備登上了熱搜。
事實真是如此嗎?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的《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0年第三季度》顯示:在中國市場,華為2020年第三季度出貨量超941萬臺,較2019年同比增長60.5%,占可穿戴設備份額達到了28.6%位列第一,接下來依次是小米、蘋果、步步高。
不過,有了這個成績之后,華為并沒有停止擴展邊界的腳步。
近日,華為舉辦了花粉年會。圍繞可穿戴業務,華為發布了高血壓管理研究、冠心病篩查研究、智能體溫健康研究三大研究項目,并首次披露了華為的西安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
借助可穿戴設備這一與消費者離得最近的媒介,華為的醫療野心已經浮出水面。
三大研究項目,并非空穴來風
先來看這次發布的三大研究項目。
第一個是血壓管理。
高血壓是目前最常見的慢性病,是多種并發癥的主要元兇。華為以家用醫療級高精度血壓測量為核心,研發可穿戴血壓測量設備。
目前,華為已與國內知名機構啟動高血壓管理研究,聯合業界專家,探索從篩查到早期干預的血壓創新主動健康管理。
其次,冠心病篩查。
作為人類生命的第一殺手,冠心病雖然致死率極高,但其長期缺乏有效廣泛的檢測手段。
華為開展了冠心病智能篩查與預警的聯合研究,以PPG、ACC數據數據為核心,借助華為智能手表心電采集能力,實現冠心病智能篩查與預警。
最后,智能體溫。
體溫一直是人類免疫系統狀態最簡單、最直接的對外指標。目前,華為已將自研的測溫功能應用于Mate40系列手機產品。這次發布的智能體溫健康研究,將基于高精度溫度傳感器,測量腕部皮膚溫度,并使用補償算法,實現體溫連續檢測。
未來一年,這些健康研究將陸續在華為的可穿戴產品上啟動和落地。
有消息稱,這三大健康研究項目或將率先應用到華為WATCH 3系列和華為WATCH GT 3系列智能手表當中。
華為這么做,與前期的鋪墊和試水不無關系。
2020年9月10日,華為發布了首款面向高端市場的WATCH GT2保時捷款產品,和主打中端市場的WATCH GT2 Pro、WATCH GT2 智能手表,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可穿戴市場的品牌知名度。
另一方面,華為堅持自主研發的健康監測技術,也為華為在可穿戴市場突破提供了幫助。
在最新發布的兩款智能手表產品中,華為就采用了其最新自研的TruSeen3.5心率檢測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結合AI智能心率算法,在心率監測方面的表現更為出色,為華為WATCH GT手表贏得了大量的用戶。
而且,華為這次的三大研究項目,也是很有節奏。
與之呼應的是,華為在去年12月剛剛投入運營的西安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
華為消費者業務智能穿戴與運動健康產品線總裁張煒曾表示,我們其實對自己的身體并不了解,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的目的,是將科技與運動健康連接到一起,用數據量化的方式解密身體信號,進而探索身體中蘊含的大量未知奧秘和“小宇宙”。
據華為官網顯示,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設有專業賽事級的測試場地、高科技的運動測試系統,更有橫跨運動人體科學、生物工程、體育、醫學等學科的跨界研發團隊,持續進行穿戴行業的前沿測試與研究。
除了這個實驗室之外,華為在國內還有深圳天安云谷的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以及正在建設中的東莞松山湖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
張煒表示,“未來,華為將繼續加大在運動健康領域的投資,聯合華為全球10余所科學研究所的研發資源形成合力,構建一個全球多地協同的運動健康綜合研究平臺,打造一個創新、領先、開放的華為運動健康生態圈。”
和專業醫療機構做朋友
華為在可穿戴市場的布局,最早追溯至2014年。
2014年的MWC大會,華為推出了旗下第一款可穿戴設備TalkBand B1,一部結合了藍牙耳機和智能腕帶的產品。
當時,余承東表示:“這款設備是藍牙耳機和智能腕帶集成,并具備NFC和藍牙4.1的支持。用戶可以把TalkBand B1中的藍牙耳機部分取出并用來打電話。”
靠這樣一款可穿戴產品出道的華為,面臨著穿戴行業巨頭企業Fitbit、巨頭領域三星、蘋果、小米等一系列玩家的多維競爭。
在這種惡劣的競爭環境下,幫助華為在穿戴賽道中殺出血路的正是醫療服務。
余承東說到:“智能穿戴產品是一些小產品,背后關乎著科學運動和健康生活。
在脈搏、心率、血氧和睡眠等健康指標的監控上,智能穿戴有著天然的優勢。
其次,對于消費者來說,健康監測是一個非常好的“賣點”,是廠商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重要手段。
因此,健康監測也成為了近年來科技巨頭布局可穿戴設備時的“必備要素”。
今年年初,谷歌還完成了對Fitbit的收購,重點對心率、睡眠和壓力跟蹤等領域進行產品開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可穿戴設備中的絕大多數醫療功能,都停留在與人體健康結合研究的探索階段。
以Apple Watch的心率檢測為例,利用光電信號檢測心率指標這種技術手段,早在上世紀90年底就已被美國和日本的企業聯合開發出來。
但是,這種光電信號手段存在技術瓶頸,導致其輸出的數據質量很難滿足醫療精準性,無法直接被醫療機構所采信,這也導致Apple Watch的這一功能長期無法獲得國家藥監局的資格認證。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在這次會上,華為表示,三種健康服務將采取與專業機構合作的方式聯合深入研究。
2018年,在第十屆中國睡眠學術年會上,華為穿戴與運動健康副總裁牛紅亮推出了TruSleepTM睡眠監測研究,該研究實現了首個基于PPG的睡眠分期監測。
TruSleepTM睡眠監測研究使用了心肺耦合(CPC)技術,可以利用加速度傳感器獲得的動作數據(ACC)、心率傳感器獲得的脈搏波信號(PPG)以及佩戴檢測傳感器的數據,分析心跳波峰間期RR序列和呼吸序列EDR之間的耦合強度,定量評價睡眠質量。
相比其他廠家的睡眠監測服務,TruSleepTM睡眠監測技術在研發之初就得到了專業的醫療背書,哈佛醫學院CDB中心和瑞士伯爾尼大學,都曾對這項技術進行過驗證。
2018年,伴隨著Mate20和智能手表WATCH GT系列產品的發布,TruSleepTM睡眠檢測技術被成功推向C端消費者,幫助華為沖擊電子消費品的高端市場。
隨后,在穿戴設備中的功能研發中,華為也愈發重視醫療背景的支持。
心臟房顫監測功能研發過程中,華為通過和301醫院醫院合作發起心臟健康研究,開發了心律失常專業檢測算法,將房顫篩查融入到房顫整合管理,將移動技術、智能穿戴設備結合專病管理方法,應用在不同程度心血管疾病預防當中。
在七個月時間里,共有18萬人在華為應用市場下載了該研究的心臟健康研究APP,并配對了篩查設備,至少連續佩戴14天檢測心律,確定是否存在不規則心律及房顫風險,篩查出疑似房顫的人群,通過房顫整合管理平臺MAFA對接協作醫院進行確診。
該研究的成果,在當年就被301醫院心內科陳韻岱、郭豫濤教授發表在了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心血管領域學術會議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 2019)及世界心臟病學大會(WCC)上。
除了這些,華為的穿戴設備還聯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發了壓力檢測功能,加入了中國醫促會發起的血管健康研究項目,為精準篩查動脈硬化提供指導。
在這一系列有醫療背景的服務能力構建之后,華為也迎來了穿戴設備市場的快速擴張。
華為的醫療疆界
在華為的未來布局中,單純的可穿戴設備業務無法囊括華為對健康領域的全部想象。
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曾表示:“依托5G+云+AI這樣的底層技術,華為在醫療健康的數字化轉型趨勢中,可以提供更多豐富的解決方案。”
早先,在2019年,華為聯合中國聯通、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蘇州康多機器人有限公司,實施了世界首例5G遠程外科手術動物實驗。
此后,華為在醫療信息化、遠程醫療等領域動作頻頻。
最近的一次,華為甚至開始嘗試“AI+制藥”的方向。
根據華為官網顯示,2020年底,華為云對外招聘機器學方向的藥物研發算法工程師、基因組研發算法工程師,邀請生物信息學、醫藥研發領域的博士共同加盟。
更早之前,2020年2月,在多家研究機構大力尋找新冠特效藥的階段,華為云更是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共同推出了AI抗疫藥物篩選的“神農項目”。
在該項目中,華為云基于自身已有的醫療智能體平臺(EIHealth)AI能力,通過蛋白質同源建模、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的方式,提供了21個病毒靶蛋白對8500+個小分子藥物的篩選。
2020年9月,華為云又在華為全聯接 2020 大會上發布了增強的AI開發平臺 ModelArts 3.0。
隨后,該平臺就得到了上海藥物研究所的青睞。
10月,雙方正式達成合作協議,將這種AI能力和計算藥物、藥物研發進行結合,推出基于 ModelArts平臺的藥物聯邦學習服務。
以上種種,都預示著華為在醫療和醫藥領域的參與熱情。
2018年,任正非曾經表示:華為不會搞多元化發展,始終堅守自己的主航道。
但是,從近一年的發展藍圖來看,因為芯片和外部原因,華為正在從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的身份以外,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其中依靠自身硬件、AI等技術底蘊延伸而出的新業務將是其十分重要的布局方向。
無論是智能硬件增加醫療服務,還是AI能力向藥物篩選領域延伸,都印證華為必將深入探索更加豐富、更加廣闊的醫療行業,并為更多趨勢和機會提供更加支持技術。
而且,今天(1月27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將兼任華為云與計算業務集團負責人。負責多個業務部門的業務,可以把“端云協同”這塊業務進一步做大。
新的一紙任命,可以將原本的消費者業務“1+8+N”戰略進一步延伸,畢竟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業務都需要云服務。
對于華為的醫療布局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原文標題:可穿戴設備,能不能撐起華為的醫療野心?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IoT科技評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5016瀏覽量
254929 -
智能醫療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388瀏覽量
74954 -
可穿戴設備
+關注
關注
55文章
3836瀏覽量
168251
原文標題:可穿戴設備,能不能撐起華為的醫療野心?
文章出處:【微信號:IoT_talk,微信公眾號:醫健AI掘金志】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固態鋰微型電池助力可穿戴設備電源方案突破

是德DSOX4024A示波器可穿戴設備信號測試
TRIZ理論解鎖可穿戴設備新體驗!

Meta拓展可穿戴設備領域,計劃推出Oakley智能眼鏡
2025年可穿戴設備市場預測樂觀
OLED技術:從顯示照明到光醫療與可穿戴設備的多元化應用探索


智能設備設計理念及其在小型醫療、可穿戴與娛樂設備中的開發應用
可穿戴設備論壇順利召開!看可穿戴設備如何撬動萬億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