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數字化、智能化、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極其重要的一個議題。而想要關注智慧城市的最新進展與發展走向,每年一度的全球智慧城市大會(Smart City Expo World Congress,SCEWC),堪稱不能錯過的風向標。
今年的SCEWC在上海舉辦。這座黃埔江邊的城市,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會利用江水的國際都會。從一座小漁村到萬國碼頭,再到長三角區域經濟的中心與國際化港口,上海讀懂了長江,用好了長江,最終成全了一座城市的奇跡。從這個角度看,江水對于一座城市,就像ICT技術一樣:它就流淌在城市之中,默默涓滴卻承載萬物。身處城市之中的人,能從江水與ICT技術中獲取到多少,就能建設出一座怎樣的城市。
從小漁村到國際都會,都可以依江而建;從智慧城市的初始階段,到城市智能體的高階段位,也都來自ICT技術與城市的交融。在上海的第十屆SCEWC,我們可以思考這樣一件事:經歷十余年發展的智慧城市產業,是否已經來到了全新階段?從技術與城市的交融中,下一部作品應該是什么?從SCEWC的獲獎與入圍情況來看,答案或許叫做——城市智能體。
在今年的SCEWC,深圳以科技賦能城市精細治理榮獲“全球使能技術大獎”; 上海榮獲“全球智慧城市大獎”;佛山市南海區榮獲中國區“經濟大獎”;天津泰達、河南鄭東新區、黃山市分別入圍中國區“包容及共享城市大獎”、“創新理念大獎”及“治理與服務大獎”。這些獲獎城市的共性在于,其背后都有華為的ICT技術與城市智能體架構在支持城市智能化發展。在SCEWC期間,華為召開了以“共筑城市智能體,提升綜合競爭力”為主題的智慧城市峰會。在這場峰會中,我們可以一探這些獲獎城市與城市智能體的因緣,追問如何讓ICT技術如江水一樣滋養城市發展。
從漁村,到碼頭城市,再到國際都市,上海可以說是江畔城市的3.0形態——以此為參照系,在ICT技術與城市的融合發展下,城市智能體也已經抵達了智慧城市的3.0階段。
風之緣:SCEWC十年之變
經過十多年的產業發展,SCEWC也已經來到了第十年,整個智慧城市的產業風向,開始來到了歷史性的變革期。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1000個智慧城市項目處在不同的建設階段。而在這個階段中單純的城市數據收集與可視化,已經不能滿足高精度治理、多產業融合的城市智慧化發展需求。傳統意義上的城市信息化、以及AI參與的局部城市智能化建設,顆粒度和能力邊界都無法滿足城市對ICT技術的渴求。
另一方面,5G、云、AI等技術動因開始沖擊傳統的智慧城市能力邊界,對新技術的融合與動態運用讓城市智能化獲得了全新可能。利用AI技術打造智慧城市交通;利用5G網絡建立城市視頻的高效回傳系統;讓云計算成為城市可升級、可進化的數字底座,打通數據孤島,一系列技術都給智慧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如何捕捉變化,借助變化完成跨越式的智慧城市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無數城市共同思考的話題。
從深圳到上海,再到天津、鄭州、黃山和佛山,從這些SCEWC獲獎城市可以發現,智慧城市的評獎風向已經發生了轉變。技術融合、動態發展、全域智能的新模式開始崛起——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架構,就是城市智能體。
江之夢:通往城市智能體的階梯
城市智能體,可以看作ICT技術這條大江源源不斷奔涌向前的最新成果。它繼承和發展了以往的智慧城市產業智慧與實踐經驗,同時也融合了最新的技術,走向與城市需求。如果說,信息化與數據可視代表的是智慧城市1.0階段;給城市添加AI運營系統的城市大腦是2.0階段,那么城市智能體就是3.0的智慧城市。它不僅讓城市有了大腦,同時讓城市有了可以靈活驅動的四肢、軀干和感官。
基于如水般流淌的全域智能,城市智能體可以實現“感、傳、知、用”等全要素覆蓋,實現業務感知、數據傳輸、信息分析與處理、城市應用的完整閉環,構建完整的數字化體系,融入城市全要素。回顧城市智能體的誕生,我們會發現它有三個維度的產生構成因素。在三方面合力之下,城市智能體的升級成為了水到渠成的產物:
1、技術來源:新基建背景下,城市可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大量釋放。隨著多樣性ICT技術的迅速迭代,智慧城市進入歷史性迭代關口,迭代周期顯著拉長。
2、產業來源:大量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與數據積累,積累了產業升級的價值空間。智慧城市產業具有充分的延展與探索動能,城市智能體可以通過架構打通,集成此前的智慧城市建設歷史與成績。
3、價值來源:高精度治理,生態宜居性智慧城市正在成為全球共識。智慧能力需要在城市中發揮更大能動性,回歸人與城市之間高純度的生命互動。
來自技術、產業、人文關懷三方面的改變,讓城市的智慧化建設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全球智慧城市產業界津津樂道于“數字深圳”的興起。依托城市智能體架構,深圳打造了“鵬城智能體”,通過建設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城市治理、智慧產業、大數據服務及感知網絡六大體系,初步構建從平臺、應用到智慧大腦的新型智慧城市一體化建設新格局,全面提升了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領域的發展能級。
在深圳的發展規劃中,“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等目標已經非常清晰,越來越多的智慧應用讓深圳居民享受前所未有的便捷體驗。如深圳通過建設“秒報秒批一體化”政務服務,全市60個委辦局、400余個核心業務上云,實現市、區兩級云平臺管理,增強城市公共服務。通過城市云平臺,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路,不斷刷新“不見面審批”、“全城通辦”范圍。此外,通過壓縮企業開辦時間,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企業開辦審批,時間壓縮到幾十秒以內。企業項目備案,從申請到批復,只需要6秒。
在上海徐匯區,華為與區城運中心共同利用AI技術,開發了徐匯“12345”智能感知系統,從時間、空間和人群三個維度,動態分析熱點話題的關聯。通過將熱點話題歷史處置情況提煉成關鍵模型,構建智能感知發現、數據分析研判、人機協同處置的閉環全流程,提前預判熱點問題趨勢及風險態勢,為“高效處置一件事”提供決策支撐。
在建設智慧城區過程中,上海黃浦區創新性提出了實現“物聯、數聯、智聯”的總體目標和建設任務。以頂層設計為引領,通過創新全方位、全時空、全流程、閉環式的運營管理模式,打造黃浦區城運平臺。目前,全區已初步建成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經濟運行四大板塊共15個專題應用。在實現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一網統管”的理念推動黃浦區城市治理從數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讓城區更“聰明”。
或許可以說,城市智能體對于城市的價值,就像黃浦江之于上海:一方面江水的勢能,能夠提供城市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核心動力;另一方面水利萬物而不爭,城市智能體能夠細潤到城市的細節,提供精細化的動態智能。
城之新:城市智能體的價值模型
在理解了城市智能體的歷史發展之后,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才能打造城市智能體。城市智能體的價值模型,是技術融合+城市智能化端口的融合,城市智能的手、腦、工具,所對應的分別是融合底座、智慧大腦、業務中樞。它們是城市創新生命力的基石,會隨著城市智能體的演化,持續產生新要素刷新城市智能體的架構。與以往的智慧城市項目相比,城市智能體有四個新:
1、新體驗:構建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體驗為本的城市智能化體驗。直接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新底座:基于聯接、AI、計算、云和行業應用的5“機”協同,構建城市智能體的能力的全面提升,完成感知、決策、應用、聯接體系的全面搭建。
3、新樞紐:通過升級的智能聯接,打破數據孤島,在現有業務系統數據獨立性和垂直管理的基礎上,建設數據標準和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共享。
4、新運營:建立簡單好用,長期發展的運營支撐體系,保證“架構穩定、數據保鮮,應用最新”,實現智能體的持續演進和自我進化。
新的支撐點讓城市智能體釋放出具體價值可知可感。而為了實現城市智能體的“五新價值”,華為提供了智慧城市建設的“1+1+N+X”的整體解決方案架構,支撐城市智能體的演化的核心所在。“1”即1個智慧大腦。以IOC為核心框架,支撐業務橫向到邊,組織縱向到底的未來城市治理體系架構,是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接下來的“1”是指1個城市底座。包含五個模塊,泛在智能、數據海洋、智簡網絡、無邊界云、城市平臺,以統籌、集約、彈性、安全的理念牽引城市新基建發展方向。
“N”即N個垂直領域應用。牽引行業解決方案銷售,補齊城市數字化發展短板,提升行業管理與服務水平。“X”即X個智能應用場景。以華為現有能力為基礎,適度超前理念做牽引,設計“6個1”面向城市大場景服務的水平方案。即一屏態勢總覽、一網城市統管、一網業務通辦、一碼城市服務、一臉走遍全城、一棧產業賦能等智能場景。新價值、新架構,城市智能體從多個角度刷新了城市智慧的極限,讓城市服務產業、服務經濟,服務每個人的能力全面提升。
協之力:城市智能體的建設者
城市智能體的價值升級背后,是智慧城市產業與生態建設十數年的耕耘與收獲。以獲獎的城市智能體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背后蘊藏了華為與生態合作伙伴、城市客戶之間的默契合作,長期耕耘。城市智能體的背后,凝結了華為與合作伙伴四個關鍵能力,而利用好建設者的能力積累,也是我們推進城市智能體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
1、全生命周期的運營能力,讓城市智能體打通數據與應用孤島,實現長期自我演進。華為提供的數字平臺與產業底座,可以成為城市長期發展的可信賴基礎設施。
2、“全棧”技術的融合優勢,讓城市智能體可以利用5“機”協同的歷史契機,實現智能化的創造性飛躍。華為的全產業鏈優勢,可以助力實現從城市整體智能構建到行業數字化轉型、城市服務能力智能化升級的體系化價值飛躍。
3、開放共贏的伙伴生態策略,讓城市智能體成為眾創、眾智的海洋,以產業集群智慧構造城市智能,在開放生態中發展城市能力邊界。智慧城市生態圈現有百家成員,包括資金、總集、運營、業務應用合作伙伴。
4、華為自身智慧城市經驗,融合到城市智能體中,展現為頂層規劃能力、產業需求洞察與工程化、地面服務等多重能力。這些無形能力為城市智能體保駕護航,確保城市智能體的創新系統可以準確落地。
目前,華為已經為全球40多個國家、200多座城市提供了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既擁有在北京、深圳、天津、蘇州等大城市的全面建設經驗,也有在湖南益陽、安徽黃山、甘肅敦煌、山西靈石、河北靈壽等中小城市的實踐經驗。通過全領域、全周期服務城市客戶,華為已助力30+城市/城區獲得國內、國際智慧城市大獎。這讓很多城市獲得了數字時代全新的城市名片。
過去的漫長歷史中,人類用協同的力量汲取江河的能量,哺育生產和生活;而在今天,全球城市也需要應用協同的方式,從5“機”中獲取時代的發展動能,完成城市智能體的構建。大江大河是文明的坐標,城市智能體或許就是未來城市的坐標。智慧城市在蜿蜒流淌的進程里,同江水一起生生不息,滋潤萬物生長,灌溉文明勃發。當你在黃浦江邊的上海,欣賞智慧城市的最新走向,會讀到一種人、技術、城市之間的全新交融——那就是城市智能體的景色。
fq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4114瀏覽量
275220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339瀏覽量
9921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