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一線,人工智能給全民防控、提效降本提供了新思路。從落地交通樞紐的智能測溫系統,到24小時機器人咨詢、輔助診療等,人工智能企業用科技手段,深入抗疫一線補充了戰斗力。2月11日,北京商報記者連線百度等三家人工智能企業的一線人員,了解了技術攻堅、提升效率背后的故事。相比生活服務保障行業,人工智能企業的所作所為不為大眾熟知,但在戰疫技術支撐層面,都將發揮長期效能。
AI測溫:無接觸快速識別
“現在,在單人通道順序通行的條件下,百度AI測溫系統一分鐘內可以對超過200人,同時進行體溫實時監測,旅客不用停留過檢”,負責AI測溫項目的百度副總裁馬杰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
AI測溫是疫情期間,落地線下較早的應用。與傳統紅外設備測溫相比,AI方案解決了精準定位和佩戴口罩條件下的識別問題。
馬杰以百度AI測溫為例介紹,傳統紅外設備在發現疑似案例后,常常因為無法確認是哪一位旅客而需要大家配合回退后重新確認。百度引入了AI算法模型,可準確匹配、鎖定異常溫度“面部區域”及實際對應的人,并自動告警。在識別問題上,百度AI測溫,針對戴口罩人群定制開發,能遠距離多人額頭測溫。
除了提高測溫的速度和準確性,AI測溫還節省了人力和財力成本。
“這臺系統的檢測結果是可視化的,可以進行數據匯總,能降低車站對管理人員的培訓難度。應用時也沒有太多的限制條件,百度AI測溫系統可以與大部分廠商的紅外測溫設備進行對接”,馬杰進一步說,“如果要結合原有的測溫設備,只需要硬件設備原廠進行適配就行,不需要額外重新采購硬件。軟件部分百度向所有公共機構免費開放”。
目前,百度AI測溫完成了北京清河站高鐵19處體溫檢測設備的改造,已啟動了對北京4號線地鐵北京南站等交通樞紐點的部署和勘測工作。百度對更多交通關鍵節點的改造,正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有序展開。
談及這個產品的研發過程,馬杰透露,“1月23日(臘月廿九),百度內部啟動了AI測溫系統的研發,1月28日在北京清河站完成部署,2月2日正式運行。這個項目由來自百度安全、企業智能平臺、物聯網、百度視覺技術部、飛槳等多個團隊近百人提供支持。百度技術團隊一周多來,每天在清河站現場工作超過10小時,解決相關問題,持續進行產品迭代”。
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月8日,百度AI測溫方案在北京清河站高鐵出口已完成超過3.2萬人次的快速體溫檢測,累計發現了190多人次的體溫疑似異常,并由工作人員進行了人工復檢。
百度只是AI測溫抗疫的力量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中電11所、海康威視、深思考、云從科技等企業也推出了類似方案。
在疫情結束后,AI測溫系統可繼續部署在交通站點、醫療機構、各類服務中心等人員密集場所,用以針對進出人員體溫的快速檢測。
服務機器人:咨詢遞送多功能
AI測溫解決的是體溫異常者篩查,目前主要落地場所在醫療機構外。在醫院內部,各類智能機器人則發揮了作用。
據了解,這次疫情期間,智能配送、測溫、消毒機器人在不同醫院都已落地,針對的場景包括隔離病房、ICU、手術室、發熱門診等,由機器人代替人工,能避免交叉感染,還可24小時不間斷工作提升效率。
在眾多的機器人中,獵豹移動和獵戶星空聯合推出的疫情防控協作機器人小豹比較特別。
據介紹,因疫情影響,定點醫院的就診壓力加劇,同時對預診、巡房、防控宣傳上的需求也同步增長,小豹可以幫助醫院和醫療機構實現導診及初步診療,遠程巡房以及防控知識宣傳,降低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具體來說,小豹可以進行遠程雙向視頻問診,根據醫護人員發起的需求,自動到達指定位置進行包括體溫、查看舌苔等問診。1臺機器人可以承擔40多位患者遠程診斷服務。
以感染區場景為例,醫護人員無需到感染區親自問診或交待注意事項,通過醫護控診中心遠程操作機器人,就可與患者視頻溝通。這個體驗看似可以通過視頻通話等傳統方式解決,但其實背后有不少小細節。
“比如機器人如何自動按需到達指定位置,特別是醫院感染區長走廊場景下,這非常考驗機器人的導航定位的穩定性。疫情防控協作服務機器人的導航系統是由多模態導航+視覺構成,具備高穩定性室內定位技術、高穩定性視覺重定技術、高精度的相對定位技術、智能自主移動與規避技術。”獵戶星空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防控協作服務機器人通過接入各發熱門診的機器人系統,可實時了解現場的病人情況,與病人遠程交流的同時,形成實時的診療情況統計報表,用大數據來支撐管理決策”。
由于機器人可應用在醫院感染區,所有的操作都要支持遠程控制,獵戶星空一線人員最初的線下指導也更瑣碎。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透露,“自北京海淀醫院項目確認起,公司技術、產品與海淀醫院信息化部門、感染區負責醫生、護士等一起,根據醫生們提出的實際需求,從導診到遠程問診,從查房到患者心理疏導等,一步步與醫生溝通并反饋最后實際操作。為了及時把機器人部署到一線,我們的員工深夜十二點裝車20臺機器人,人工一臺一臺的搬運到醫院。他們還要教會醫生在機器人后臺建圖等操作”。
截止目前,獵戶星空的疫情防控協作服務機器人已馳援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北京市海淀醫院、武漢火神山醫院等。
而在全國多個地區應用的機器人,還包括上海鈦米機器人公司研發的智能消毒機器人、創澤的智能醫療導診機器人、達闥科技與中國移動共同定制的5G測溫巡查機器人等。
輔助診療:CT影像智能診斷
相比智能機器人和AI測溫,智能影像應用對醫生診療的幫助更直接,依圖科技研發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就是其中之一。
“綜合分析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表現、CT影像學特征和影像組學參數,快速進行肺炎早期肺損傷和損傷程度的定量分析,對于引導門診發熱病人合理分診、輔助臨床診斷分型和治療隨訪至關重要。”談及疫情防控難點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查云飛表示。
在疫情發生后,依圖科技多個部門與醫學專家第一時間組建了技術攻關團隊,最終于1月28日完成系統初版,自2月5日起,依圖科技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產品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至少16家醫院完成部署。
據負責這套產品的依圖醫療副總裁石磊介紹,在臨床一線,CT有效的檢出了大量的肺部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但由于病灶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診治過程中病灶的數量、形態和密度還會不斷改變,這給臨床快速、精確評價帶來很大挑戰。
他進一步解釋,“部分醫院嘗試采用手工勾畫病灶定量分析的方式,對病情進行評價,但非常耗時,有些病例甚至需要幾個小時。不同醫生之間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并不可行。依圖科技研發的系統能夠自動檢測肺內可疑肺炎病灶,自動測算體積,分析密度分布特征,在2-3秒內完成病人全肺的病變嚴重程度的量化分析和療效對比,輔助醫生快速進行病情分析和療效評價提供決策依據”。
經過研究上百例新冠肺炎病例,把AI系統與高年資醫生的診斷結果相比較,“發現依圖的定量參數與醫生的評價結果相似,產品上線以來,日均使用率超過90%。我們也在不斷在迭代產品,一開始每2-3天推出新版,現在每天都更新,希望能夠盡可能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更大的幫助”,石磊說。
據了解,該系統可在各醫院已安裝的care.ai胸部CT智能4D影像系統快速升級,即使重新安裝也非常簡潔,由于定量顯示結果,安裝后無需復雜培訓,即可直接投入使用。
據不完全統計,在智能CT影像診斷方面,北京推想科技與武漢同濟醫院和深圳三院(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合作研發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特別版,平安科技的肺部CT影像人工智能系統,也可解決新冠肺炎肺部CT以及數字化胸部X光片的病灶檢測與識別問題。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7文章
49028瀏覽量
249554 -
測溫
+關注
關注
1文章
250瀏覽量
31037 -
AI算法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3瀏覽量
1269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最新人工智能硬件培訓AI 基礎入門學習課程參考2025版(大模型篇)
安科瑞:以綜合能效管理解決方案,賦能人工智能時代的數據中心可持續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