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剛過一個月的科創板企業虹軟科技發布了一份優等的半年報。企業上半年實現營收2.76億元,同比增長38.4%,經營活動現金流量8402萬元,同比增長33.49%,毛利率小幅提升至94.73%,創歷史新高。
在保持技術領先的同時,作為視覺AI第一股虹軟還推出了視覺開放平臺 ,與各個領域分享虹軟的部分核心技術成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虹軟對于汽車智能化發展的推動。
隨著舊的供應鏈體系逐漸遠去,汽車的智能化發展迎來黃金期。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果敢以及行動力,這從9月16-17日舉辦的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便可見一斑。
據悉,本屆大會匯集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等行業專家,及大陸集團、博世、上汽、豐田、華為、虹軟科技等來自全球汽車產業鏈的眾多翹楚企業。大會期間,作為車內人機交互的未來,新一代智能座艙備受關注。
長期以來,汽車座艙都是以機械按鈕為主,整體信息顯示簡單、功能比較分散。近幾年隨著手機等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電子信息技術開始向車內轉移,產生了智能座艙。智能座艙始于中控屏,如今的中控屏已經集成了倒車影像、影音娛樂、導航等功能,成為了汽車的標配。
但這些基于傳統電子信息技術的產品,顯然不能滿足未來汽車發展的需求。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發布的《智能座艙技術發展及應用案例解析》報告中指出,“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行車信息,這些信息的過載會帶來人機交互障礙,因此單一的智能座艙由于不能給駕駛者帶來安全和智能體驗,面臨著強烈升級的需求?!?/p>
為此,可以發現新型的技術正在廣泛應用于智能座艙產品。首當其沖的就是智能視覺技術,業內專家預測,未來汽車上將至少將存在10顆以上的攝像頭。正如虹軟科技相關負責人蒿繼林在大會現場的主題分享,基于這些攝像頭手勢識別、人臉識別、物體識別等智能視覺技術將從不同維度探索最大的駕駛樂趣,并保障駕駛安全。
蒿繼林介紹,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可以識別駕駛員、乘客身份,進而實現車輛解鎖,自動調整好座椅、方向盤和后視鏡的位置等功能。基于表情識別、視線追蹤技術,可以完成疲勞駕駛、分心駕駛的檢測。而利用活體檢測、物體識別等技術,可以避免后排遺漏兒童、寵物及隨身物品。此外,通過手勢識別技術可以十分便利的實現隔空對車輛功能的控制,如調節音量、切換歌曲、控制車窗等。
除了智能視覺技術,行業人士認為,通信領域零延時的5G技術也將對智能座艙的應用場景起到極大的拓寬作用。作為5G商用元年,2019年也被看成是智能座艙走向大眾化的關鍵性一年。接下來,產品化落地將成為智能座艙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以虹軟科技為例,作為科創板首家上市的視覺AI企業,目前其已經落地了DMS(駕駛員狀態監控系統)等智能座艙產品。針對當前絕大多數的交通事故都與疲勞駕駛或駕駛人注意力分散有關的現象,DMS(駕駛員狀態監控系統)可以完成疲勞檢測、分心檢測、各種危險動作的檢測、駕駛員狀態檢測、乘客 身體屬性、姿態以及行為分析等功能。當駕駛員出現危險駕駛時,該系統將及時預警,避免意外發生。
根據相關統計,10年前我們平均每天在車上的時間大約是60分鐘,如今在上海地區,用戶平均的通勤時間為86.8分鐘,北京地區的通勤時間更是達到98.8分鐘。隨著在車上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對智能座艙的依賴程度也將越來越高。未來,智能座艙產品將是圍繞人車關系的用戶體驗和服務的,而智能視覺及5G技術將為它帶來無限可能。
作為視覺AI第一股虹軟將繼續推廣視覺開放平臺 ,分享虹軟的部分核心技術成果,助力更多企業打破技術壁壘。
-
人臉識別
+關注
關注
77文章
4089瀏覽量
8437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