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產EDA過快走上并購之路,最終結果很有可能是一地雞毛。
文 I 王藝可
報道 I 芯潮IC??王藝可
ID I xinchaoIC
10月18日,北京華大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九天”)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全資子公司深圳九天以1000萬美元現金收購芯達芯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達科技”)100%股權,并簽署了相關收購協議。投資完成后,芯達科技成為深圳九天的全資子公司。公告稱,本次投資芯達科技將有助于公司不斷豐富EDA工具、補齊數字設計和晶圓制造EDA工具短板,符合公司發展戰略。
圖源:華大九天官網
不久前,國內EDA廠商芯華章科技宣布,對瞬曜電子完成收購,并進行核心技術整合,并購金額未對外披露。芯華章成立于2020年3月,以智能調試、智能編譯、智能驗證座艙、智能云原生等技術支柱,構建芯華章平臺底座,提供全面覆蓋數字芯片驗證需求的七大產品系列。瞬曜電子成立于2021年4月,公司主流產品聚焦在數字驗證領域并實現先進技術的點狀突破,于2022年6月正式向市場推出了瞬曜高速高速仿真器ShunSim。并購后,芯華章科技將瞬曜電子超大規模軟件仿真技術融入芯華章智V驗證平臺,豐富其系統級驗證產品組合。同時,瞬曜電子創始人傅勇正式加入芯華章并出任首席技術官。
看到這一系列消息后,不少業內人士的第一反應是EDA賽道的并購潮將至。從國際上EDA巨頭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并購是它們完善技術和占領市場很重要一環,且一直貫穿于其經營發展的全周期。與此同時,EDA賽道仍是一級市場投資人關注的熱點,巨額融資輪番來襲。
當前,國內EDA行業剛剛火熱起來,很多公司的技術和產業尚未完備,并購會是推動行業快速發展的發動機嗎?
01
本土EDA開始吹響并購號角
回溯EDA行業的歷史,我們發現這是一部聲勢浩蕩的企業并購史。
EDA全稱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也就是電子設計自動化,是指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來完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芯片的功能設計、綜合、驗證、物理設計(包括布局、布線、版圖、設計規則檢查等)等流程的設計方式。簡單地說,EDA 就是芯片設計師的畫筆和畫板,高效設計、控制及管理數十億電路元件在一顆芯片里協同工作。
身處芯片制造最上游的產業,EDA工具是銜接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封測的關鍵紐帶。同時, EDA 市場發展行徑也與晶圓代工、數字芯片等發展軌跡十分相似:從各路玩家百花齊放發展到優勝劣汰,最后開始瘋狂并購,最終形成幾家巨頭公司。
發展至今,全球EDA三巨頭(Synopsys、Cadence,以及被西門子收購的Mentor Graphics)共占據全球EDA市場70%的份額。在EDA并購歷史中,這三家巨頭企業直接參與的并購,可以達到200余次,每家企業的并購數量平均達到70次。
自1988年成立以來,Cadence一直采取激進的收購方式來獲取更多的EDA技術,截至目前共計百余家企業納入Cadence麾下;1986 年成立的Synopsys 通過發起幾十余項并購交易,不斷尋找那些已經被市場證明成功的產品。
而常年穩居全球EDA前三的Mentor Graphics于2017年被西門子以45億美元收購,歸于西門子數字化工業軟件部門,并在2021年初正式更名為西門子EDA。并購之后,西門子仍未停止掃貨步伐,并購了很多關鍵的EDA領域公司,將它們并入到西門子EDA,由此大大加強了西門子EDA產品的廣度和深度。
數十年來,各個EDA公司如同萬條溪流般匯入大海,為三巨頭鑄就了一道道難以攻破的護城河。三巨頭均具備提供全套的芯片設計EDA解決方案的能力,但在具體的細分領域和應用中競爭力有差異,擁有不同的優勢產品——
Synopsys勝在數字前端、數字后端和PT signoff,同時也在TCAD器件放著和DFM工藝仿真有著壟斷地位;
Cadence強項在于模擬或混合信號的定制化電路和版圖設計,PCB方面綜合能力較強,但弱項是Sign off工具;
Mentor優勢是后端布局布線,在PCB上也有極大的優勢,在Calibre signoff和DFT也有優勢。
經過近三十四年的發展,EDA行業在各家公司的并購大戰中不斷發展壯大。反觀國內,雖然EDA公司實力一時難以與國外三大巨頭抗衡,但也有不少成立沒多久的EDA公司,靠著并購的手段迅速補充技術實力、擴充市場。
以合見工軟為例,自于2021年3月投入運營以來,合見工軟經歷了多次公司遷址,人員從十幾人迅速擴張到300余人。
在迅速擴張的背后離不開合見工軟背后的操盤手——合見工軟董事長潘建岳。他畢業于清華大學,在EDA領域有超過20年的經驗,曾長時間領導全球EDA三巨頭之一的美國新思科技(Synopsys)的中國區和亞太區團隊,2015年轉做投資,與清華校友武平、李峰創建了武岳峰資本。
身為產業老兵,潘建岳深知EDA行業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并購或許是初創公司迅速崛起的關鍵武器之一。因此,自合見工軟成立以后便開始了并購之路,2021年10月,公司開始實施對上海新致華桑的收購,于今年年初實現了100%控股權。此外,公司還先后投資了上海阿卡思、孤波科技,與合見工軟自主研發的驗證產品實現互補。
目前,公司已經發布了多款EDA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數字仿真器、FPGA原型驗證系統、仿真調試工具、驗證效率提升平臺、系統級IP驗證方案、先進封裝協同設計環境、電子設計數據管理平臺等,在高難度的數字驗證、協同設計等領域率先實現了突圍。
縱觀國際EDA企業發展路徑來看,他們都經歷了不斷向外收并購進行擴張的路線,一定程度促成了今天的地位或成就?,F如今,國內EDA行業正處在群雄逐鹿的時候,芯華章、合見工軟率先吹響了并購的號角。那么,我們是時候來探討一下:中國EDA要不要走并購之路?
02
斷層發展的國產EDA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國產EDA究竟走到哪里了?
不得不承認,Cadence、Synopsys和西門子EDA三家公司在中國市場依舊占據主導地位,技術水平、產品完成度和豐富度大幅領先國內相關企業,三巨頭合計市場份額超70%。在海外巨頭重壓之下,國產EDA公司依舊闖出了一片天。
自2008年4月國常會發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實施方案》后,本土EDA產業在政策的驅動下走上正軌。近幾年,政策支持、人才爆發,華大九天、概倫電子、廣立微等老牌EDA企業大跨步前進,各自形成了優勢產品矩陣。
華大九天:產品線齊全的EDA垂直整合企業,平板顯示設計全球領先。華大九天能為用戶提供電路到版圖、設計到驗證的一站式完整解決方案,是國內唯一能夠提供模擬電路設計全流程的EDA廠商。在平板顯示電路設計中,公司是全球唯一提供全流程FPD設計解決方案的廠商,主要客戶有京東方、TCL等,產品受到行業龍頭認可。
概倫電子:器件建模和電路仿真點工具領先廠商。概倫電子在器件建模與電路仿真領域具有領先優勢,EDA工具授權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客戶包括三星電子、臺積電、中芯國際等。
廣立微:晶圓級電性測試設備領先的供應商。廣立微提供EDA軟件、電路IP、WAT電性測試設備以及與芯片成品率提升技術相結合的整套解決方案,在集成電路從設計到量產的整個產品周期內實現芯片性能、成品率、穩定性的提升。公司客戶包括上海華虹、長鑫存儲、晶合集成等。
總結看來,概倫電子與廣立微的產品以覆蓋產業部分關鍵環節的“點工具”為主,而華大九天則是國內唯一能提供模擬電路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的企業。
可喜的是,國內越發重視EDA行業發展以后,EDA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2020-2021年間,國內EDA公司的數量就從20多家增長到了40多家。據芯思想研究院不完全統計,EDA公司從2010年開始至今,融資次數超過70次,不計IPO擬募資金額,融資金額超過100億元。其中,僅2021年就有22家EDA公司進行了超過30次融資,遠超2020年的18次融資,而2017年及之前只進行過6次融資。
短短幾年時間,EDA行業涌現了芯華章、芯行紀、九同方、立芯軟件、飛譜電子、阿卡思微、行芯科技、合見工業軟件等黑馬企業。但絕大多數EDA初創公司都屬于是點工具類型,產品覆蓋面也是非常零散,都是小而不強,很少有能夠實現整個集成電路設計所需的EDA全流程覆蓋的公司。
按照設計對象的不同,EDA工具可分為模擬設計、數字設計、晶圓制造、封裝、系統五大類等,主流的點工具有上百種,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及封測各環節中的不同流程對 EDA工具的功能需求不同,需使用不同種類的點工具。
以此為依據,簡單梳理下國產EDA企業的情況——
1.模擬設計類:模擬以及平板顯示設計環節具有全流程EDA工具能力的華大九天、寄生參數提取及Signoff平臺工具提供商行芯科技,針對模擬芯片設計流程中電磁場仿真工具的芯和半導體等;
2.數字設計類:數字后端設計布局布線產品提供商鴻芯微納和立芯軟件、數字設計ECO工具提供商芯行紀、數字前端驗證和仿真等工具提供商芯華章、合見工業軟件和湯谷智能、前端開發環境工具提供商九霄智能和若貝、數字前端形式驗證工具提供商阿卡思微、形式驗證和數字設計ECO工具提供商奇捷科技等;
3.射頻類:芯和半導體、九同方等;
4.晶圓制造類:良率管理及電性測量領域的廣立微、TCAD工具領域的珂晶達和鴻之微、良率優化和OPC工具提供商東方晶源和全芯智造等、無源器件建模仿真產品提供商芯和半導體等;
5.封裝測試類:芯和半導體等;
6.系統類:原型驗證領域的思爾芯和合見工業軟件、硬件加速領域的亞科鴻禹和英諾達、PCB工具廠商立創、電子電氣設計自動化和管理方案提供商奧肯思等、高速數字系統SIPI分析平臺供應商芯和半導體等;
7.電磁熱工程仿真類:芯瑞微、飛譜電子、芯和半導體等;
8.集成電路分析和設計服務:芯愿景等;
9.布局多家EDA公司的控股型公司:國微控股;
目前,國產 EDA工具整體上能夠商業化、產品化,能夠交付產業界使用的產品,大概只能覆蓋 60%~65% 的流程,也就是說還有 35%~40% 的點工具還存在空白。從應用環節來看,數字、模擬、制造、封裝等環節的開發工具還需要補齊,業內人士樂觀估計最快要到 2027 年才能實現。
其中,EDA工具中用量占比最大的RTL仿真都還沒有可以大規模商用的工具。資料顯示,芯啟源和瞬曜電子分別推出了各自的仿真工具,并開始有少量客戶使用。“即便如此,這類的邏輯仿真工具也并沒有做到百分之百的覆蓋,但是已經可以解決很多企業的痛點了,或者說已經合格做備胎了。”一位業內人士此前曾分析過。
通常來看,一個EDA工具從開發到成為產品可能需要5年時間。如果整個國產EDA行業要實現設計端、制造端、應用端等環節全覆蓋的話,時間周期更要拉長。這條路是國產EDA廠商必須要走的路,根本急不得。
03
現階段,
EDA行業有整合并購技術的能力嗎?
面臨著外部巨頭的施壓和國內產業發展的難題,EDA行業如何應對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行業人士大多會想到并購。以史為鏡,海外巨頭的成長故事告訴我們,收并購是 EDA企業發展擴張的核心手段。近幾年,在外部政策、資本的助力下,國產EDA行業在多個領域實現了0-1的突破,快速邁入了全流程的階段。而國產EDA要想快速實現全流程的覆蓋,做大做強,也必然會經歷一個優勝劣汰、大魚吃小魚的過程。
但一個現實問題擺在大家擺在大家面前,過往EDA龍頭公司的擴張行為,多基于公司彼時產品和客戶狀況穩定,通過收購可以擴大能力邊界。目前,華大九天、概倫電子、廣立微等三家本土EDA公司均已成功上市,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并購市場的主力軍。其中,華大九天已經擁有了相對完整的模擬集成電路全流程解決方案,有可能在模擬技術領域開始走向大規模并購。
放眼于EDA整個產業,目前國內大多數EDA廠商都處在發展期,尚且沒有大規模并購的實力。這是因為,企業并購不僅要考驗企業的資金實力,還有企業的技術和人才整合能力。
國際EDA巨頭有底氣進行數量龐雜的產業并購,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原因,就是他們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整合能力。一方面,并購的最終是想要1+1>2的效果,而純粹的技術拼湊無法真正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只有自身具備一定的自主技術與研發實力后,才能夠透過自身的創新能力,把這些技術充分消化、串聯起來,才能更好打通工具間的限制,通過深度融合更好賦能客戶生產效率提升。
這對企業的綜合實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即便EDA三大巨頭也走過不少彎路。2005年,Cadence野心勃勃地收購了Verisity,企圖搶占下一代高級語言以領先全行業。此前,Verisity推出了一種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是業內首次采用這類語言來構建驗證平臺。結果,2006年,Synopsys推出了基于新語言System Verilog的VMM語言,Cadence隨后不得不放棄了E語言。這次失敗的收購,浪費了Cadence收購資金,也賠上了巨大的時間成本。時至今日,Cadence不僅沒達到當時的目標,反而還在打破VMM的壟斷做著的努力。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國內很多EDA企業創始人有著相似的背景,公司技術差別不大、業務相近。在行業人士看來,幾十家本土EDA企業各顯神通,如今的問題不是企業總數夠不夠多,而是真正有技術含量、有被并購和整合價值的企業有多少。
從當前的企業發展情況來看,并購行為并不會為公司帶來大量的客戶增長。全球EDA巨頭積累的技術優勢和深厚的生態壁壘,已經在國內形成了極強的用戶黏性,為國內EDA企業獲客帶來不少阻礙——小公司不愿意試錯,大公司的門檻又較高。
欲速則不達,尤其在國內半導體客戶還不夠認可的時候,如果國產EDA過快走上并購之路,很有可能收獲的是一地雞毛。
在此情況下,本土EDA企業的首要任務是攻克關鍵的工具鏈節點,進而實現由點到面的突破。當EDA行業中出現有足夠技術實力、能實現產品落地、能做產業生態并有強大并購整合能力的公司時,并購便成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04
結語
EDA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鏈最上游、最高端和最核心的產業,重要性和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尤其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必須擁有一批自主可控的EDA工具和企業?;谶@一點,EDA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向市場,整個行業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華大九天、芯和半導體、概倫電子、國微思爾芯、廣立微等EDA公司,在模擬IC、FPD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后仿真、時序分析等環節,國產新型產品在市場中競爭優勢明顯。在此背景下,不少中國EDA行業陸續搶灘二級市場,行業也有了大規模并購的苗頭。
不過,在全流程EDA平臺、產業鏈生態方面,本土EDA企業仍與海外巨頭有著明顯的差距,而這些差距并非靠著并購整合便可加速完成。尤其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利好的情況下,國內EDA公司應該靜下心來修煉內功、避免資源分散、人才流失,只有這樣國內才能夠培育出真正有并購整合能力的公司。低頭趕路,敬事如儀,低調發展的EDA更容易實現超高速進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