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再拿最近在清華大學進行的另外一項應用為例,這項應用和工研院合作的很密切,是用微波加熱處理材料。大家所熟悉的微波爐,用的是一個封閉的作用腔,而現在用的掃描式近光學微波加熱作用腔是一個光學式作用腔,有如一個聚焦鏡,微波射進去后聚焦,就會產生很強的電磁波,用來處理材料。一般處理材料用的微波爐,功率大概是二、三千瓦,但在這個作用腔中,只要幾十瓦就可以看到效果了。這是一個新的方法,正在申請專利,希望這個設備能夠給我們的研究工作帶來一些突破。
這個計劃的目的之一是要制造新一代、可扭曲式的電子模塊,它既是紡織品又是電子模塊,包含一個底層及上面的功能層,所以制造時需要把不同的材料層結合在一起。結合的過程從粉末開始,上層要加熱到上千度的高溫才能融合在一起,但是底層是另一種材料,具有另一種功能,因此底層的溫度不能太高,太高的話就被會燒熔掉。在這樣的限制下,把功能不一樣的各層結合在一起,必須快速加熱。
構思的方法是上層用吸波快的粉末,因為吸波快,可以立刻熱到一千多度,很快就完成了致密的融合,而底層還在五、六百度的熔點之下。做這樣的工作不能用一般的高溫爐,因為在一般的高溫爐中溫度都一樣,沒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放在封閉的微波爐中恐怕也不行,因為還不夠快。在我們設計的「掃描式近光學微波加熱作用腔」中,就可以很快地完成,可是只能在一個小聚焦點上完成,如果需要的產品是一塊布料那么大的,就要放在一個移動式機械平臺上,進行二維掃描,連續地處理。
微波除了用在通訊、雷達及材料處理之外,還可用在加速器。加速器的核心是一個高頻共振腔,電子或離子在里面被電場加速。***有一個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加速器,這個加速器位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內有加速環及儲存環各一個,用的是500 MHz的微波。
加速環把電子加速到1.3 GeV,速度已經是0.999999的光速,送到儲存環里面轉七、八個鐘頭,在轉彎時,會輻射出很強、頻率接近X射線的光。儲存環外的周圍,擺了各種的儀器進行科學或工業應用研究,在每一個轉彎處都引出3道光,可做3組實驗,一圈共可做18組實驗,這是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大概情況。
電子在加速環里轉的時候,每經過一次高頻共振腔,就被踢一腳,加速一點,從慢速度變成非常高的速度。送到儲存環之后,在旋轉時會輻射出光,耗損能量,儲存環里頭也有兩個高頻共振腔,每經過一次就補充能量,好像加油站一樣。
電子在儲存環里頭,每秒鐘走3百萬圈,要走8個鐘頭不碰到墻,可見這個技術需要相當精確的計算。比如說光速是3×1010 cm/sec,對不對?這個數據不是很好,因為在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如果把光速當成3×1010 cm/sec,這個1億美金的設備就要泡湯了。在那里光速要用2.9979×1010 cm/sec,這其實還不是精確的光速,光速的精確值在后面還有好多個位數,只是加速器計算的精確度到小數第4位即可。
加速環里的高頻共振腔,就是加速的地方,可是加速不是唯一的需求,里頭還有各式各樣的磁鐵,可以讓電子轉彎,并自動修正軌道的偏差。電子要在儲存環里面轉那么久而不碰到東西,里面的真空度必須非常高,所以到處都是真空泵,另外還有電源供應器等等,這就是加速器大致的構造。
電子在儲存環輻射出來的光,要做各式各樣的處理,因此需用到很多的設備,也就構成一個龐大的實驗站。在同步輻射研究中心里,這樣的實驗站一圈下來將近有20個左右,但還是有很多人排隊等著做實驗。這個光源,全***很多學校都在用,大約有幾十個機構、一兩百個研究小組,有些還來自國外。
加速器除了產生輻射之外,我們還可以用里頭的高能粒子發掘宇宙的奧秘。比如原子核里面是什么?原子核里面的質子又是什么?固然有一些奧秘是理論可推論的,但必須用實驗證明后大家才相信。實驗時,把一個帶電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并用它來把另一個粒子打散掉,以產生各式各樣的其它粒子,比如產生夸克等。科學家就可以說我們看到了理論預測到的,或者看到了理論沒有預測到的。
丁肇中先生在二、三十年前看到一個理論預測到的粒子,得到諾貝爾獎,用的就是加速器。但這種應用需要的粒子能量極大(例如1 TeV),需要的加速器可以長達幾十公里,有千百個高頻共振腔,可見現代的加速器有多復雜。光是從粒子加速器這個應用,大家就可以想象微波對科學研究有多大的重要性。
再回頭來說高頻共振腔,就是剛剛所謂的電子加油站。把電磁波送進高頻共振腔里,就會激發共振膜產生電場,電子進來的時候會被電場加速。這里用的頻率是500 MHz,也就是每秒中振動5億次、改變方向5億次,在改變方向以后,再進來的電子,不但不加速反而還減速,因此在加速器里面,電子一定是一團一團的,中間有一減速時段是沒有電子的,時間算好了,電子一來就被加速。500 MHz是微波的低頻邊緣,屬于UHF頻段。
高頻共振腔和很多其它附帶器件構成一個高頻系統,其中有一個速調管,這是電視臺所用的微波源,產生60千瓦的功率,其它還有冷卻系統、微波循環器、控制系統、同軸傳輸線等。60千瓦那么高的功率相當于三、四十臺冷氣機,到處都會留下熱,所以高頻系統的各個地方都需要冷卻,要是不冷卻,馬上就燒掉。因此只要有哪個地方不對,控制系統就會在百萬分之一秒內下令自動停機。
微波循環器是用來保護速調管的,高功率微波射出后萬一反射回來,絕不能讓它回到原來的地方,這就好像一門大炮射出炮彈,如果反射回到炮口,是會吃不消的。當然炮彈發生這種情況的機會并不存在,但是微波發生的機會就多了,通路一有不對,馬上就沿原路回來,循環器能讓它回來時走另一條路,被吸波材料吸收,這時候就不會造成傷害了。
微波加熱的原理
最后介紹微波爐。微波爐是大家最熟悉的,和我們的關系也很密切。也許大家還沒想到,跟各位關系最密切的不是微波爐里的微波,而是自己身上射出的微波。由我們體溫所放射出的熱,就是電磁波,其中微波的成分還蠻高的。微波爐的主體是一個作用腔,是個用金屬封閉的箱,微波射進去加熱食物。箱上有一個可看進去的窗口,可是微波漏不出來。其它還有磁控管、高壓電源、風扇、波導管等,這是整個微波爐的機械結構。
磁控管是微波爐里面最主要的器件,它是一個微波發射器。因為磁控管可應用在家用的微波爐中,產量動不動就是幾百萬個,這里面的商機就很多,而最尖端雷達所使用的磁控管通常賺不了錢,因為需要量常常只是一兩個,所以微波爐才是商家真正在追逐的利基產品。加速器也是一樣,要找人做還得四處拜托,因為量太少沒利潤。現在為了競爭,磁控管可以做到一個不到10元美金,量產能使價格便宜到這種程度,相當不可思議,而太空偵測用的微波管可能一個要價百萬美金,簡直不成比例。
微波加熱是利用什么原理?這就得談到水。水是一個很奇特的分子,前面講到水在吸收電磁波時,竟然在可見光頻段有那么一個大峽谷。同樣神奇的是,水一直冷縮到攝氏4度,然后在攝氏4度以下開始膨脹,這又是少有的。假如水在攝氏4度以下繼續冷縮,水面結成的冰就會沈到水底,明年夏天來時,因為隔了那么深的一層水,水底的冰無法融掉,然后冬天來了,又有一堆冰沈下去,大概幾十年后整個湖都是冰,即使夏天也一樣。生物是從水里發展出來的,如果水沒有這個特性,可能就不會有生物,也沒有人類。
為什么水和微波爐的關系這么密切?因為水分子另外還有一個特性:它天生就有電偶極。在水中,水分子的電偶極通常排列很紊亂,微波爐作用時,作用腔內就有電場產生,水分子在電場中受到力矩作用,電偶極就會朝著電場方向排列,電場方向不斷改變時,水分子的方向也就一直跟著改變,不斷地打轉。
是否每打一個轉就增加一點能量呢?這倒不見得。例如船在水波上面,每來一個波峰,船就上升一點,波峰過后船又下降,下一個波峰來了,又做相同的動作,一再重復相同的動作,船的能量并沒有一直增加。這個道理運用到水分子的轉動上也是一樣,能量不會一直增加,所以并沒有加熱。要加熱,水分子周圍必須要有東西,這樣才能在轉動的同時,因彼此之間碰撞而加熱。
比如一塊肉,電磁波讓里面的水分子轉動,去擠動旁邊肉的組成分子,這時就能加熱。如果全是一杯水也可以,只要水分子之間互相擠動就會變成熱能。我們都清楚,熱能就是亂無次序的動能,在空氣里頭的熱能就是如此。風的動能就不叫熱能,因為風是往同一個方向吹,是有序的動。水分子在電場里一起有序的動,也不是熱能,能量還可以再回傳給電場。可是當水分子和其它分子擠在一起動的時候,相互擦撞,這時大家的方向就亂了,變成了熱能,這就是微波爐的加熱原理。
微波加熱不但要使微波能進到食物里面,還要能被吸收。頻率太低,大部分都穿透過食物,頻率太高,在食物表面上就被吸收,進不到里面,微波加熱的頻率(大都是2.45 GHz)就是在這個條件下所選擇的,這是微波爐專用的頻率,所以不會干擾通訊。由于微波能進到食物里面,同時加熱各處,所以加熱速度快。此外,金屬作用腔壁吸熱慢,溫度不高,散熱少,這種加熱方法效率高達50%左右,比傳統烤箱加熱效率(約10%)大得多,所以也省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