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介紹
風葉自轉和公轉結合的風力發電裝置及其方法
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一種風葉自轉和公轉相結合的風力發電裝置。現有風力車具有水平軸螺旋槳風力車和垂直軸風力車之區別。采用垂直軸方式的風力發電裝置,無論技術方式如何,歸根結底其在技術上追求的是如何在風葉迎風時展現最大迎風面積,而在風葉逆風時成為最小受風面積。采用自轉和公轉相結合的技術方法,那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自轉和公轉相結合的情況下達到上述技術追求的目的。其次,風葉從最大迎風面積到最小逆風面積不可能一步到位,有其中間的延續過程,而在這部分的中間延續過程中,又如何有利于風車的連續運轉。這些技術要點是風葉自轉和公轉結合的風力發電裝置所必須解決的。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所述風力發電裝置的風向舵或偏航系統裝置連接風向舵旋轉環,風向舵旋轉環外緣有齒,或風向舵旋轉環上設置有動力傳動齒輪;所述風葉自轉軸下端設置有風葉自轉軸齒輪;所述風力發電裝置的風葉自轉軸與風向舵旋轉環之間設置有同方向轉動的動力傳動裝置;所述風葉自轉軸齒輪與風向舵旋轉環動力傳動齒輪的轉速比為1比2或它們齒輪的齒數比為2比1。
以上,風向舵的存在保證了風葉在自轉和公轉相結合的情況下以最大迎風面積和最小逆風面積迎合風向。風向舵是被動偏航系統裝置之一方式,本發明對偏航系統裝置的相關描述與附圖以對風向舵的描述與附圖為主要對象。
??? 下面解釋齒輪及傳動系統的關系和運轉情況:
??? 首先解釋風葉自轉和公轉的含義:所謂風葉自轉是風葉相對于風葉自轉軸中心軸線的連續圓周運動。所謂風葉公轉是指風葉帶動風葉框架輪相對于風葉公轉軸中心軸線的連續圓周運動,實際上也就是風葉帶動了公轉軸的轉動。
??? 參看圖1和圖2,風向舵旋轉環在風向和風向舵的作用下可以圍繞公轉軸中心軸線自由轉動,當風的方向確定了風向舵的位置以后,風向舵旋轉環就不再任意轉動,也就是說它是相對靜止的。當風葉在風力的作用下作公轉運動時,也就是風葉與風葉自轉軸的組合圍繞著風向舵旋轉環作連續圓周轉動,前面解釋了風向舵旋轉環是相對靜止的,并且風葉自轉軸與風向舵旋轉環之間設置有同方向轉動的動力傳動裝置,風葉自轉軸齒輪與風向舵旋轉環齒輪的轉速比為1比2。那么在這種條件下得到的結果是:“當風葉與風葉自轉軸組合的公轉是以順時針運轉方式表現時,風葉的自轉就會以逆時針運轉方式表現。相反,當風葉與風葉自轉軸組合的公轉是以逆時針運轉方式表現時,風葉的自轉就會以順時針運轉方式表現”。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意義在于,當風葉公轉運動時,風葉自轉反向1比2的運轉減緩了風葉受風角度的變化量度,也就是說當風葉在它最大迎風面積和最小逆風面積區域時,風葉自轉造成的風葉傾角的減緩有利于風葉在這一區域時段運行時風葉的受風作用,并且這種風葉在傳統風葉無法產生公轉效益的部位,例如圖2中的b、d點,風葉也能產生有利于其沿公轉圓周切向運動的分力F,極大地增強了風葉運行的效果。而它們的轉速比為1比2,使得風葉在正迎風面旋轉180°后,也就是到達它的正逆風面,由于風葉自轉軸與風向舵旋轉環的轉速比為1比2,因此風葉自轉軸只旋轉了風葉公轉角180°的一半即90°角,那么風葉表面正好與風向平行,即到達它的最小逆風面積,所受風力的阻力達到最小。
??? 參看圖2,具體描述風葉在自轉和公轉相結合情況下,風葉所受風力的受力狀況和運轉表現。圖中,設定風葉的公轉以順時針方式進行,粗箭頭為風向。風葉在a點位置時,風葉平面垂直于風向舵平面,即垂直于風向,這時的受風面最正,為正迎風面,整個風葉框架輪所受的旋轉力也最大。風葉運轉在a到b區域時,風葉自轉的反向運轉減緩了風葉受風角度的變化量度,增加了風葉迎風面在迎風運轉時的正迎風面的表現時間和效果。風葉運轉在b點位置時,該點是傳統風葉無法產生公轉效益的部位,風葉平面與風向舵平面成45°夾角,風力產生的分力中有一個沿公轉圓切線方向有利于整個風葉框架輪順時針旋轉的分力F。風葉運轉在b到c區域時,b點部位所述的分力仍然存在,但越來越小。風葉運轉在c 點位置時,風葉平面平行于風向舵平面,即與風向平行,此時所受的逆風面積達到最小,為正逆風面,所受的阻力也最小。風葉運轉在c到d區域時,b點部位所述的分力仍然存在,并越來越大。風葉運轉在d點位置時,該點也是傳統風葉無法產生公轉效益的部位,與風葉運轉在b點位置時相同,同樣有一個沿公轉圓切線方向有利于整個風葉框架輪順時針旋轉的分力F。風葉運轉在d到a區域時,風葉以45°的角度提前進入,風葉的受力情況逐漸向a點的受力情況靠攏,直到a點時的最大值,以后重復進行。綜上所述,風葉在a、b、c、d各點區域附近都有極好的受風運轉表現。
??? 關于這種風力發電裝置風輪的制作、運轉技術方法,其要點在于:
(一).掌握風葉自轉軸與風葉公轉軸的旋轉方向相反;
??? (二).掌握風葉自轉軸與風葉公轉軸的轉速比為1比2。
???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達到改善風力發電裝置的使用性能。參看圖3,所述風力發電裝置風葉的公轉軸垂直于風向且平行于水平面,分單邊和雙邊設置兩種方式。由于采用了這樣結構的裝置,風葉框架輪在旋轉的過程中,風葉是高低變化的,相對來說高處氣流較大,適合風葉正面迎風受力,低處氣流較小適合風葉逆風回轉,也利于對風葉的安裝維修處理和脫換風葉的表面層,風葉逆風回轉時是呈水平狀態,這樣的狀況在總體上有利于降低整個風力發電裝置的高度。采用雙邊設置的方法有利于增大風力發電裝置的功率。
??? 與現有的風力發電裝置相比,本發明的優點是:
1.提供了一種真正意義的風葉自轉和公轉結合的風力發電裝置。
2.這種風力發電裝置與傳統水平軸螺旋槳風力車、垂直軸風力車相比不僅具有切向風力而且具有直接作用垂直風葉面的風力,如上面對圖2內容的描述,風葉在a、b、c、d點區域附近都有極好的受風運轉表現。因此在同樣占地面積的情況下本發明的風力發電裝置的輸出功率就大。
3.這種風葉成方形、長方形的形態可以使制造方便、費用降低、結構牢固、不易折斷,并且利于風葉表面或者中間部位的脫裝。在氣象情報的配合下,可在強風、颶風的多發地帶或城市地區使用。
4.這種風力發電裝置的基礎部分相應較低,雙垂直軸(風葉自轉軸和風葉公轉軸都垂直風向,平行水平面,可兩邊分置)風力發電裝置的風葉在轉動過程中高低變化,有部分過程接近底部,利于對風葉和自轉軸的維修。
附圖說明
??? 圖1是風力發電裝置風葉的自轉軸垂直于風向且垂直于水平面的結構圖;
??? 圖2是風葉在四個關鍵位置時,風葉的角度與受力運轉的俯視示意圖;
??? 圖3是風力發電裝置風葉的公轉軸垂直于風向且平行于水平面的結構圖;
圖中: 風葉公轉軸1? 風葉框架輪2? 風葉3? 風葉加強筋4? 風葉自轉軸5? 風葉自轉軸齒輪6? 風向舵旋轉環和齒輪的組合7? 自轉軸同步齒輪8? 環狀齒形傳動皮帶9? 底座支柱10? 傘型齒輪11? 發電機12? 剎車裝置13? 風向舵14
具體實施方式
??? 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參看圖1,圖中風葉公轉軸1和風葉框架輪2作固定連接,風葉自轉軸5安裝于風葉框架輪2的外緣并可轉動,風葉自轉軸5居中于風葉3并作固定連接,風葉3的框架內設置有風葉加強筋4,根據風葉的結構強度決定風葉加強筋4的疏密,選用沖壓鋼絲網或直接用鋼絲拉織成網或其它材料,風葉自轉軸5與風葉自轉軸齒輪6作固定連接,風向舵旋轉環和齒輪的組合7與風向舵14連接且與底座支柱10作可轉動連接(結合參看圖1和圖2),風葉自轉軸齒輪6與風向舵旋轉環和齒輪的組合7之間用環狀齒形傳動皮帶9作同方向動力傳動連接,也可用鏈條或齒輪動力傳動裝置代替,同樣,自轉軸同步齒輪8與風葉自轉軸5固定連接,所有風葉的自轉軸同步齒輪8之間用環狀齒形傳動皮帶9作同步轉動連接,采用同步齒輪比單風葉連接結構簡單。風葉公轉軸1安置于底座支柱10內可轉動,并通過傘型齒輪11把旋轉動力傳輸給發電機12,整個風力發電裝置可安置剎車裝置13,根據需要也可安置離合器裝置。為使系統良好地運行,相關部位可以安置合適的軸承。因制圖原因,風葉部分在實際應用時比例還要放大,風葉表面可采用輕型材料的脫裝活頁如帆布、涂膠布、人工或化學合成的薄片、或者表面采用加強鋼絲網,中間采用泡沫塑料等輕型材料。通過控制風葉表面材料或中間材料的結構強度還可以達到預防強風和颶風的目的,當風力超過一定強度時,表面或中間材料首先遭到破壞,保護了風葉和風力發電裝置。
參看圖2,風葉運轉原理部分不再重復。著重描述風葉的調整和安裝。風葉的片數可以是2、3、4、5、6……不等,均勻配置公轉圓周上。根據設計選擇的風葉框架輪旋轉方向,現以順時針旋轉為例。以風向舵的指向作參照方向,(風向舵與實際風向之間可以有一個平衡風葉轉動的偏轉角度)選擇在風向舵左邊的風葉自轉軸,作通過風葉自轉與公轉軸中心軸線(兩相互平行)的平面,順時針轉動風葉框架輪,當該平面垂直于風向舵平面時,也就是垂直于風向,達到正迎風面時,把該風葉自轉軸的風葉平面也成垂直于風向舵平面的狀態安裝到位。繼續順時針轉動風葉框架輪,依照上面方法把第二個風葉自轉軸的風葉安裝到位,直到裝完所有的風葉。風葉框架輪逆時針旋轉的調整和安裝方法,只要選擇在風向舵右邊的風葉自轉軸進行。另外可根據計算結果來進行安裝。
圖3中,與圖1的差別在于風葉公轉軸平行于水平面,并且動力傳動齒輪設置在風向舵旋轉環上,其余部分都相似。風葉兩邊設置,在同樣風葉結構強度的條件下可增加風力發電裝置的功率,并且有其獨特的運轉美觀。
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一種風葉自轉和公轉相結合的風力發電裝置。現有風力車具有水平軸螺旋槳風力車和垂直軸風力車之區別。采用垂直軸方式的風力發電裝置,無論技術方式如何,歸根結底其在技術上追求的是如何在風葉迎風時展現最大迎風面積,而在風葉逆風時成為最小受風面積。采用自轉和公轉相結合的技術方法,那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自轉和公轉相結合的情況下達到上述技術追求的目的。其次,風葉從最大迎風面積到最小逆風面積不可能一步到位,有其中間的延續過程,而在這部分的中間延續過程中,又如何有利于風車的連續運轉。這些技術要點是風葉自轉和公轉結合的風力發電裝置所必須解決的。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所述風力發電裝置的風向舵或偏航系統裝置連接風向舵旋轉環,風向舵旋轉環外緣有齒,或風向舵旋轉環上設置有動力傳動齒輪;所述風葉自轉軸下端設置有風葉自轉軸齒輪;所述風力發電裝置的風葉自轉軸與風向舵旋轉環之間設置有同方向轉動的動力傳動裝置;所述風葉自轉軸齒輪與風向舵旋轉環動力傳動齒輪的轉速比為1比2或它們齒輪的齒數比為2比1。
以上,風向舵的存在保證了風葉在自轉和公轉相結合的情況下以最大迎風面積和最小逆風面積迎合風向。風向舵是被動偏航系統裝置之一方式,本發明對偏航系統裝置的相關描述與附圖以對風向舵的描述與附圖為主要對象。
??? 下面解釋齒輪及傳動系統的關系和運轉情況:
??? 首先解釋風葉自轉和公轉的含義:所謂風葉自轉是風葉相對于風葉自轉軸中心軸線的連續圓周運動。所謂風葉公轉是指風葉帶動風葉框架輪相對于風葉公轉軸中心軸線的連續圓周運動,實際上也就是風葉帶動了公轉軸的轉動。
??? 參看圖1和圖2,風向舵旋轉環在風向和風向舵的作用下可以圍繞公轉軸中心軸線自由轉動,當風的方向確定了風向舵的位置以后,風向舵旋轉環就不再任意轉動,也就是說它是相對靜止的。當風葉在風力的作用下作公轉運動時,也就是風葉與風葉自轉軸的組合圍繞著風向舵旋轉環作連續圓周轉動,前面解釋了風向舵旋轉環是相對靜止的,并且風葉自轉軸與風向舵旋轉環之間設置有同方向轉動的動力傳動裝置,風葉自轉軸齒輪與風向舵旋轉環齒輪的轉速比為1比2。那么在這種條件下得到的結果是:“當風葉與風葉自轉軸組合的公轉是以順時針運轉方式表現時,風葉的自轉就會以逆時針運轉方式表現。相反,當風葉與風葉自轉軸組合的公轉是以逆時針運轉方式表現時,風葉的自轉就會以順時針運轉方式表現”。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意義在于,當風葉公轉運動時,風葉自轉反向1比2的運轉減緩了風葉受風角度的變化量度,也就是說當風葉在它最大迎風面積和最小逆風面積區域時,風葉自轉造成的風葉傾角的減緩有利于風葉在這一區域時段運行時風葉的受風作用,并且這種風葉在傳統風葉無法產生公轉效益的部位,例如圖2中的b、d點,風葉也能產生有利于其沿公轉圓周切向運動的分力F,極大地增強了風葉運行的效果。而它們的轉速比為1比2,使得風葉在正迎風面旋轉180°后,也就是到達它的正逆風面,由于風葉自轉軸與風向舵旋轉環的轉速比為1比2,因此風葉自轉軸只旋轉了風葉公轉角180°的一半即90°角,那么風葉表面正好與風向平行,即到達它的最小逆風面積,所受風力的阻力達到最小。
??? 參看圖2,具體描述風葉在自轉和公轉相結合情況下,風葉所受風力的受力狀況和運轉表現。圖中,設定風葉的公轉以順時針方式進行,粗箭頭為風向。風葉在a點位置時,風葉平面垂直于風向舵平面,即垂直于風向,這時的受風面最正,為正迎風面,整個風葉框架輪所受的旋轉力也最大。風葉運轉在a到b區域時,風葉自轉的反向運轉減緩了風葉受風角度的變化量度,增加了風葉迎風面在迎風運轉時的正迎風面的表現時間和效果。風葉運轉在b點位置時,該點是傳統風葉無法產生公轉效益的部位,風葉平面與風向舵平面成45°夾角,風力產生的分力中有一個沿公轉圓切線方向有利于整個風葉框架輪順時針旋轉的分力F。風葉運轉在b到c區域時,b點部位所述的分力仍然存在,但越來越小。風葉運轉在c 點位置時,風葉平面平行于風向舵平面,即與風向平行,此時所受的逆風面積達到最小,為正逆風面,所受的阻力也最小。風葉運轉在c到d區域時,b點部位所述的分力仍然存在,并越來越大。風葉運轉在d點位置時,該點也是傳統風葉無法產生公轉效益的部位,與風葉運轉在b點位置時相同,同樣有一個沿公轉圓切線方向有利于整個風葉框架輪順時針旋轉的分力F。風葉運轉在d到a區域時,風葉以45°的角度提前進入,風葉的受力情況逐漸向a點的受力情況靠攏,直到a點時的最大值,以后重復進行。綜上所述,風葉在a、b、c、d各點區域附近都有極好的受風運轉表現。
??? 關于這種風力發電裝置風輪的制作、運轉技術方法,其要點在于:
(一).掌握風葉自轉軸與風葉公轉軸的旋轉方向相反;
??? (二).掌握風葉自轉軸與風葉公轉軸的轉速比為1比2。
???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達到改善風力發電裝置的使用性能。參看圖3,所述風力發電裝置風葉的公轉軸垂直于風向且平行于水平面,分單邊和雙邊設置兩種方式。由于采用了這樣結構的裝置,風葉框架輪在旋轉的過程中,風葉是高低變化的,相對來說高處氣流較大,適合風葉正面迎風受力,低處氣流較小適合風葉逆風回轉,也利于對風葉的安裝維修處理和脫換風葉的表面層,風葉逆風回轉時是呈水平狀態,這樣的狀況在總體上有利于降低整個風力發電裝置的高度。采用雙邊設置的方法有利于增大風力發電裝置的功率。
??? 與現有的風力發電裝置相比,本發明的優點是:
1.提供了一種真正意義的風葉自轉和公轉結合的風力發電裝置。
2.這種風力發電裝置與傳統水平軸螺旋槳風力車、垂直軸風力車相比不僅具有切向風力而且具有直接作用垂直風葉面的風力,如上面對圖2內容的描述,風葉在a、b、c、d點區域附近都有極好的受風運轉表現。因此在同樣占地面積的情況下本發明的風力發電裝置的輸出功率就大。
3.這種風葉成方形、長方形的形態可以使制造方便、費用降低、結構牢固、不易折斷,并且利于風葉表面或者中間部位的脫裝。在氣象情報的配合下,可在強風、颶風的多發地帶或城市地區使用。
4.這種風力發電裝置的基礎部分相應較低,雙垂直軸(風葉自轉軸和風葉公轉軸都垂直風向,平行水平面,可兩邊分置)風力發電裝置的風葉在轉動過程中高低變化,有部分過程接近底部,利于對風葉和自轉軸的維修。
附圖說明
??? 圖1是風力發電裝置風葉的自轉軸垂直于風向且垂直于水平面的結構圖;
??? 圖2是風葉在四個關鍵位置時,風葉的角度與受力運轉的俯視示意圖;
??? 圖3是風力發電裝置風葉的公轉軸垂直于風向且平行于水平面的結構圖;
圖中: 風葉公轉軸1? 風葉框架輪2? 風葉3? 風葉加強筋4? 風葉自轉軸5? 風葉自轉軸齒輪6? 風向舵旋轉環和齒輪的組合7? 自轉軸同步齒輪8? 環狀齒形傳動皮帶9? 底座支柱10? 傘型齒輪11? 發電機12? 剎車裝置13? 風向舵14
具體實施方式
??? 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參看圖1,圖中風葉公轉軸1和風葉框架輪2作固定連接,風葉自轉軸5安裝于風葉框架輪2的外緣并可轉動,風葉自轉軸5居中于風葉3并作固定連接,風葉3的框架內設置有風葉加強筋4,根據風葉的結構強度決定風葉加強筋4的疏密,選用沖壓鋼絲網或直接用鋼絲拉織成網或其它材料,風葉自轉軸5與風葉自轉軸齒輪6作固定連接,風向舵旋轉環和齒輪的組合7與風向舵14連接且與底座支柱10作可轉動連接(結合參看圖1和圖2),風葉自轉軸齒輪6與風向舵旋轉環和齒輪的組合7之間用環狀齒形傳動皮帶9作同方向動力傳動連接,也可用鏈條或齒輪動力傳動裝置代替,同樣,自轉軸同步齒輪8與風葉自轉軸5固定連接,所有風葉的自轉軸同步齒輪8之間用環狀齒形傳動皮帶9作同步轉動連接,采用同步齒輪比單風葉連接結構簡單。風葉公轉軸1安置于底座支柱10內可轉動,并通過傘型齒輪11把旋轉動力傳輸給發電機12,整個風力發電裝置可安置剎車裝置13,根據需要也可安置離合器裝置。為使系統良好地運行,相關部位可以安置合適的軸承。因制圖原因,風葉部分在實際應用時比例還要放大,風葉表面可采用輕型材料的脫裝活頁如帆布、涂膠布、人工或化學合成的薄片、或者表面采用加強鋼絲網,中間采用泡沫塑料等輕型材料。通過控制風葉表面材料或中間材料的結構強度還可以達到預防強風和颶風的目的,當風力超過一定強度時,表面或中間材料首先遭到破壞,保護了風葉和風力發電裝置。
參看圖2,風葉運轉原理部分不再重復。著重描述風葉的調整和安裝。風葉的片數可以是2、3、4、5、6……不等,均勻配置公轉圓周上。根據設計選擇的風葉框架輪旋轉方向,現以順時針旋轉為例。以風向舵的指向作參照方向,(風向舵與實際風向之間可以有一個平衡風葉轉動的偏轉角度)選擇在風向舵左邊的風葉自轉軸,作通過風葉自轉與公轉軸中心軸線(兩相互平行)的平面,順時針轉動風葉框架輪,當該平面垂直于風向舵平面時,也就是垂直于風向,達到正迎風面時,把該風葉自轉軸的風葉平面也成垂直于風向舵平面的狀態安裝到位。繼續順時針轉動風葉框架輪,依照上面方法把第二個風葉自轉軸的風葉安裝到位,直到裝完所有的風葉。風葉框架輪逆時針旋轉的調整和安裝方法,只要選擇在風向舵右邊的風葉自轉軸進行。另外可根據計算結果來進行安裝。
圖3中,與圖1的差別在于風葉公轉軸平行于水平面,并且動力傳動齒輪設置在風向舵旋轉環上,其余部分都相似。風葉兩邊設置,在同樣風葉結構強度的條件下可增加風力發電裝置的功率,并且有其獨特的運轉美觀。
下載該資料的人也在下載
下載該資料的人還在閱讀
更多 >
- 風力發電機軸磨損的原因及修復方法 1次下載
- 風力發電機軸磨損的在線修復方法 2次下載
- 塔基系統H82-2.0MW風力發電機組原理圖 83次下載
- 風力發電機的小波分層閥值故障信號降噪方法 6次下載
- 雙饋風力發電機組無源控制 14次下載
- 兩類風力發電機的介紹 8次下載
- 應用于風力發電的全光纖風速傳感器及其傳感網研究_王昌 1次下載
- 風能與風力發電技術基礎教材
- 復合式風力發電機
- 小型交流永磁風力發電機設計特點:小型風能發電及其發電機
- 風力發電機組控制技術綜述
- 開關磁阻風力發電機概述
- 淺談小型風力發電技術
- 小型風力發電機葉輪設計
- 風力發電機組--風力發電技術講座
- 風力發電機有哪些類型?如何分類? 1505次閱讀
- 風力發電領域canopen轉Profinet網關的應用 359次閱讀
- 風力發電系統的組成部分 3038次閱讀
- 淺談國內外風力發電機葉片的數量差異 949次閱讀
- 風力發電原理是什么 風力發電是什么能轉化為什么能 3006次閱讀
- 風力發電原理及工作過程 風力發電轉一圈能發多少電 7384次閱讀
- 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算法測試方法及評測 1404次閱讀
- 基于PCA-GA-BP算法的風力發電功率預測 1880次閱讀
- 風力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w次閱讀
- 風力發電機是如何發電的 1.8w次閱讀
- 簡易風力發電機制作方法 1.6w次閱讀
- 風力發電機diy制作圖解 3w次閱讀
- diy風力發電機制作 1.5w次閱讀
- 如何制作一個簡易的風力發電機? 5w次閱讀
- 風力發電機中主要的傳感器有哪些 1.2w次閱讀
下載排行
本周
- 1電子電路原理第七版PDF電子教材免費下載
- 0.00 MB | 1490次下載 | 免費
- 2單片機典型實例介紹
- 18.19 MB | 93次下載 | 1 積分
- 3S7-200PLC編程實例詳細資料
- 1.17 MB | 27次下載 | 1 積分
- 4筆記本電腦主板的元件識別和講解說明
- 4.28 MB | 18次下載 | 4 積分
- 5開關電源原理及各功能電路詳解
- 0.38 MB | 11次下載 | 免費
- 6100W短波放大電路圖
- 0.05 MB | 4次下載 | 3 積分
- 7基于AT89C2051/4051單片機編程器的實驗
- 0.11 MB | 4次下載 | 免費
- 8基于單片機的紅外風扇遙控
- 0.23 MB | 3次下載 | 免費
本月
- 1OrCAD10.5下載OrCAD10.5中文版軟件
- 0.00 MB | 234313次下載 | 免費
- 2PADS 9.0 2009最新版 -下載
- 0.00 MB | 66304次下載 | 免費
- 3protel99下載protel99軟件下載(中文版)
- 0.00 MB | 51209次下載 | 免費
- 4LabView 8.0 專業版下載 (3CD完整版)
- 0.00 MB | 51043次下載 | 免費
- 5555集成電路應用800例(新編版)
- 0.00 MB | 33562次下載 | 免費
- 6接口電路圖大全
- 未知 | 30320次下載 | 免費
- 7Multisim 10下載Multisim 10 中文版
- 0.00 MB | 28588次下載 | 免費
- 8開關電源設計實例指南
- 未知 | 21539次下載 | 免費
總榜
- 1matlab軟件下載入口
- 未知 | 935053次下載 | 免費
- 2protel99se軟件下載(可英文版轉中文版)
- 78.1 MB | 537791次下載 | 免費
- 3MATLAB 7.1 下載 (含軟件介紹)
- 未知 | 420026次下載 | 免費
- 4OrCAD10.5下載OrCAD10.5中文版軟件
- 0.00 MB | 234313次下載 | 免費
- 5Altium DXP2002下載入口
- 未知 | 233046次下載 | 免費
- 6電路仿真軟件multisim 10.0免費下載
- 340992 | 191183次下載 | 免費
- 7十天學會AVR單片機與C語言視頻教程 下載
- 158M | 183277次下載 | 免費
- 8proe5.0野火版下載(中文版免費下載)
- 未知 | 138039次下載 | 免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