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黎敏,西井科技創始人兼CEO。西井科技(WESTWELL),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作為國內少數具備全棧式開發能力的人工智能公司,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激活多產業潛能,做全球智能服務業的開疆者。西井科技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錨點,結合無人駕駛技術,驅動全球大物流領域的生產要素智能化服務,以及城市生活要素的數智化運營轉型升級。
財經早餐特邀譚黎敏先生做客《名人早餐會》欄目,與財友們分享人工智能如何走向大眾、智慧物流的底層邏輯、產品出海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井”的哲學等話題。
?
?
財經早餐:據了解,西井科技創立之初主要從事類腦芯片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最終落到Q-Truck這類產品經歷了哪些過程呢?
譚黎敏:從某種層面來說,西井科技并不是一家完完全全的人工智能公司,我們更多定義為行業智能化的服務商。整合既有的集成電路、算力開發能力、算法開發能力、軟件開發能力,以及自動駕駛團隊組建后,所具備的自動駕駛能力,去服務于行業。
在發展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底層技術并不能直接產生生產力,還需要和應用結合。于是我們開展對于應用場景的摸索,這個過程中沉淀了一套方法論,并且首創“AI效率經濟學”理念,也是希望憑借積累的智能化技術, 真正賦能業務,最大程度為客戶降本增效,創造商業價值。
2016年,西井找到了第一個落地的應用場景——集裝箱港口。通過芯片所提供的算力,在端上實現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幫助用戶去解決集裝箱的識別和到港離港的確認動作。此時,這還只是一個功能,但為西井進入港口場景提供了機遇。
在這個過程中,兩點思考值得分享:
首先純粹的技術,不能提供生產力,必須要形成產品化、系統化的能力,要與用戶的場景有更加深入的耦合;
其次在具體場景中,只解決一個單點問題,并不能為用戶創造完全的價值。只有把多點的服務能力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才能在一個場景中為用戶創造多點的服務能力。
我們發現港口場景存在著比較大的人力支出和痛點,在港口內的水平運輸系統,首先司機難招,另外成本高昂,作業強度很高。基于此,西井開始組建自動駕駛團隊。
我們也不確定能做到什么樣,但是市場在那里,又能夠和其他的港口內產品形成協同效應,真正去實現全局化、智能化港口解決方案。
目標明確后,再加上對于港口場景的充分理解, 2018年1月23日,西井完成了全球首輛港區作業無人集卡的第一箱作業。
但這依然還是在技術層面、單點層面,仍需要進一步產品化。借助自有的設計開發公司,西井完成了整車造型設計,并整合自行研發的算法和整套自動駕駛套件打造了Q-Truck。現在我們已經對Q-Truck迭代了好幾個版本,目前最新的智能換電版Q-Truck,能自主前往智能電站,可保證7*24小時工作,降本增效效果顯著。
財經早餐:市場上認為,物流用車的“油換電”能給行業帶來春天,充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政府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西井在智慧港口上已經做得很好,下一步能否到更開放的道路?
譚黎敏:在海港場景當中,是內部車輛和外部車輛混合行駛的場景,和開放道路差異不大。
在開放道路上,行駛行業通常要求20公分的范圍,但在港口則要求2公分-5公分的距離。
而且紅綠燈十字路口是固定的不會變,港口是動態,港口所有的作業不斷移動,每次到不同地方都要求在2-5公分。
財經早餐:每個集裝箱要標上特殊的符號嗎?
譚黎敏 :結合用戶的生產作業系統,我們構建了一套無人駕駛車輛管理調度系統,包括用戶的現場地圖、實時的堆放箱情況、目標集裝箱位置、車輛協同位置。
換言之,在自動駕駛的驅動下,對整個港口進行了數字化的改造、升級、建設,基于實際物理環境中的集裝箱港口,構建了一套元宇宙形態。
財經早餐 :如果要真正走到開放道路,比如切入物流領域,您認為難點有哪些?
譚黎敏:物流只有實現更廣闊的道路運輸,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特定場景中,車輛的算法、各方面的設計和性能,和開放道路都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特定場景中車速在40公里左右,開放道路在80公里到100公里出頭,這需要傳感器能夠開得更遠,同時對算力要求更高;整套我們都有相對應的方案,并且已經在做驗證。
無論是最早時候的測試驗證,到現在商業化的作業,其實都是在不斷打磨這套底層,基礎打磨好以后,后續等到法律法規完善,自然可以往更開放的道路上去行駛。
財經早餐:有研究顯示,AI算法效率每16個月翻番,超越摩爾定律。實踐中,算法、算率如何迭代?
譚黎敏:算力確實有周期性的提升,與此同時算法端也在不斷的做優化。
兩年前做一件事情,可能要花費一個單位的算力,但今天通過算法的優化,可能只需要花費原本的1/10的算力就能夠提供同樣的功能。
一方面單位能耗上的算力不斷在增長、在疊加;
另一方面算法也在不斷的優化,所以無人化的可實現度會變得越來越好。
財經早餐 :西井科技在海外項目上亮點頗多,2021年做到海外業務占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在智慧出海方面,西井科技有哪些考量?
譚黎敏 :在國內,我們最早進入港口市場,全球前十大港口里,中國港口有6~7個。并且如今中國港口在全球港口行業中發揮著標桿作用,其作業效率超過全球平均值的20%左右,能夠做到24小時不間斷連續作業。但是由于工作習慣等因素,海外的市場不可能進行長時間的作業。
在國內高強度的作業體系中所打磨出的智能化產品,同樣具有市場的競爭力。甚至可以把它理解為工作強度上的降維打擊。
一方面我們具備了足夠的產品力,在國內有了足夠的自信和底氣;
另一方面這是全球化的行業,我們希望能夠走出去看一看,抱著學習的態度,去檢驗產品是否同樣滿足和適合海外的作業習慣,同時兼顧我們的作業的能力,去尋找產品優化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企業在走向海外時,還需要提前與海外的標準做好溝通和對接。
我們的產品出海到泰國、中東分別經過了當地認證;再到英國,認證標準相對更加嚴格,需要有UKCA的認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們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獲歐盟權威機構CE認證,這將有助于產品在歐盟國家和認可歐盟CE認證的各國進行全球市場的業務推廣。
在出海的過程中,一方面在服務客戶,促進營收迅速增長;另外一方面借助出海,實現產品標準的不斷提高,同時也提升了企業的認知和產品設計水平。
財經早餐:現在,百度在做無人駕駛、華為也在研究,一些傳統的汽車企業,也在思考如何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分得一杯羹。當眾多玩家一起進場時,我們如何去應對各種類型的競爭對手?
譚黎敏:今天我們面臨一個非常好的市場機遇——新能源重塑汽車行業。在整個汽車新能源浪潮轉型中,我們已經占據有利的位置。從電池、電機控制,再到整車,每個維度都打破了很多傳統車企的壟斷和壁壘。
我們也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如何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后來發現在特定的場景中,我們與主機廠存在一個較大的差異點:主機廠做慣了一件事情——生產一輛車,司機是人,只要把鑰匙交給他,就完成了產品的交付。
但在一個場景中,一輛無人駕駛的車輛并不是如此簡單結束;而是把整車放到現場,使其控制系統能夠接入用戶的作業流程,與用戶的作業流程形成匹配和磨合,能夠順利工作起來,這需要很深的行業積累。
財經早餐 :在“雙碳”目標上,西井科技一直在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智能化+綠色化”的高精準度和效率運輸,助力港口等特定場景實現“低碳” “零碳”,盡顯企業社會責任擔當。在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的浪潮中,西井還可以做些什么?
譚黎敏:智能化、新能源在未來二三十年都是大勢所趨,人工智能的驅動也是能源的驅動,最初的人工智能需要算力來支撐,算力最大的開銷就是電,未來不斷的去優化算法,節省電力開銷,提升算力的單位能耗,能夠實現更好的正向推動。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板塊,今天西井所有的車輛、所有的車型都是為多個場景準備,其設定都是新能源、零碳排放。
從行業大趨勢,到戰略層面,再到產品層面的實現,西井都在踐行智能化和綠色新能源的目標:全系車型的構建都基于新能源,通過無人化、智能化,進行更高效的調度以實現更進一步的節能減排。
財經早餐:西井科技的命名有哪些考究,您能否從“井”哲學上談談西井未來的發展方向?
譚黎敏:以前我們讀書的中學就在西井街上,有了西井這個名字后,對應著產生了WESTWELL的英文名字。在思考企業的價值取向時,我們從“井”字中發掘出了很有價值的點,包括:
第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感恩。
第二,要做探索者,做掘井的人,而不是取水者,要不斷的給予和付出。
挖井這件事很有意思,一般挖井不會只在一個點上打井,而是不斷的探索,叫作廣挖井;再瞄準一個點,挖深井,扎下去才能打出最鮮活的泉水。
財經早餐 :廣挖井實際上是尋找增長業務,挖深井就是現金流主打業務。
譚黎敏:是,我們也逐步找到了井字格的戰略,一個井字,分成九宮格,是三個維度的發掘。
“井”字最底層,西井在為用戶構建智能化的底座。一個平臺,如果沒有具備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底座能力是無法疊加在場景中的。
在底座之上,自動駕駛的意義在于把底座上的每個點串聯成業務鏈,形成更完善的整體流程和機制,中間是一個偏運輸和執行的過程。
“井”字戰略的最上層,在于基于底座、中間的運力和執行,借助數字化能力把垂直場景做好,形成網絡化效應。
就像“井”一樣,從最底下開始挖到最深,再慢慢的浮上來,從底座、中間的執行層、再到網絡層,實現單一場景的做深做透。
財經早餐 :From human to human,我們西井科技怎么凸顯這種價值觀?
譚黎敏 :From human to human是我們的slogan,翻譯成中文是“取智于人,用智予人”。
主要有兩重含義,一方面是截取人類的智慧運用到算法開發,再運用到產品上,實現賦能人類。
我們的團隊中有一位同事,最早是卡車司機,工作非常辛苦。2018年,我們開始做自動駕駛測試,需要一位測試司機,他就加入了我們團隊,但隨著車的無人化能力越來越強,開車的工作就不被經常需要。
他又從另一方面給出了from human的部分,他教會了工程師無人駕駛的駕駛策略,怎樣控制油門、剎車、變速以及轉向的時候大概力度是多少,如何配合油門剎車。這是工程師所不了解的。
在此之后,他開始進行整車測試,包括算法、工程師開發的行駛策略,進行系統的判斷反饋。他也從傳統的卡車司機轉變為自動駕駛的調試和部署工程師,真正踐行了from human to human。
另一方面可以分享一個具體的案例,西井一直致力于解決人工和智能的關聯關系,通過算法和軟件系統幫助人實現減負增能。上海浦東在封控期間,社區居民排隊做核酸會產生擁擠。大量的現場工作,都是工作人員用紙質的方式登記。為了幫助基層工作者以更加電子化的方式記錄,減輕負擔;幫助社區居民更加有序的檢測,避免交叉感染風險。所以在浦西封控前,我們火速開發了“井井有序”小程序。
讓每一個個體的人的屬性不斷得到提升,這是第二層的含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