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消費者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明明是全亞洲甚至全世界道路最擁堵的國家之一,如此惡劣的公路環境,中國消費者卻搖頭晃腦,言必稱操控性、加速動力、過彎穩定性。
其實只要您不是真的閑的沒事兒的富二代(高德的報告顯示富二代都是十點鐘以后或者下午才出門),開過早晚高峰的人都知道,你那價值幾十萬的動力、加速和操控性,也就只在加塞兒和搶黃燈的時候才能躥出那么一腳油的快感。
面目模糊的中國車主
中國高檔車車主的用戶畫像一直很模糊。有機構發布了今年的中國豪華車主報告,然而只能對中國車主的身份籠統地分出“公務員”和“職業經理人”這樣簡單的標簽。
有些品牌仍然會和“暴發戶”、“富二代”等標簽聯系在一起。這樣的結果和2015年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是豪華車品牌沒創意,還是中國消費者的理念問題?似乎兼而有之。
舉個有些殘酷的例子,有調查顯示中國豪華車主中高達53%的人做過專車司機,考慮過開專車的顯然更多,如果真有“公務員”或者“職業經理人”不幸正在此列,就意味著上班下班都在為別人打工。
油門兒深一腳淺一腳都是為別人跑,這樣一想,豪華車的“動力”還那么有勁兒嗎?當然,關于專車這個事兒,歐洲的比例更高,達到了65%。然而對比一下價格就知道,在人家看來,您這“豪華車”也并不特別豪華。
中國車主拋棄了購買豪華車本應看重的“個性”、“舒適”、“設計感”這些真正體現高凈值人群身份的屬性,而去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上面說的那些次要屬性上。
這個有趣的現象,折射出的是相當一部分中國車主缺乏主見的現實。
消失了的“主見”
中國車主缺乏主見嗎?有的人看到這里肯定要鬧心了。其實只要一個事實就能徹徹底底地讓老鐵扎心。那就是,近年銷量爆炸的豪華車品牌“爆款”基本都是低排量車型。無論是GLC、Q5還是寶馬3系,全都是中規中矩的2.0排量。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乞丐版”,在這個級別的車型里,車型之間動力的差距還體現不太出來,更別說在中國這個路面上開了。
但是品牌的公關策略,鋪天蓋地的宣傳,媒體的跟風炒作,還有4S店銷售的一番話術,一套組合拳下來,已經足夠讓中國車主拿出掏錢的“澎湃動力”了。等沖動過去,只有你回到家里,堵在路上,停在車庫里,才會發現:哦,我買了一輛和別人差不多的車。
沒有主見的中國車主們,缺乏的是讓自己獨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是提出“為什么”,然后分析收到的信息,得出自己的判斷。
比如說,中國的高端人群究竟需要一輛什么樣的車?你應該先問問自己,我會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開車,我會怎么使用這輛車,我的身份是什么;甚至是,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只有這樣,你才不會放棄本該重視的“身份”、“個性”、“貼心”、“舒適”甚至設計感,而一頭扎進“動力”和“面子”這樣的虛詞兒里。
當然,放棄“提問”也不全是中國中產階級自己的錯。
當***中產階級崛起的時候,他們會把許舜英和包益民的對談當作生活方式的“型錄”。當日本中產階級崛起之后,他們會推崇原研哉這樣的設計師去思考反消費主義。而我們的中產階級卻糾結在“抖音”和“小紅書”的網紅爆款之中。
結果就是,當真的有一款車是為了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的時候,有些人甚至會因為超出了預期而感到陌生。
與豪華的“第三類接觸”
“第三類接觸”指的是物理上的直接接觸。這本來是斯皮爾伯格的科幻電影中所創造的概念,但是放在這里用來比喻中國中產階級與“豪華車”的關系怕是再合適不過。順口說一句,“關注科技與科幻”也是符合中產階級身份的文化現象。
這一觀點來源自魯迅,他曾在《月界旅行?辯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賞西方的科學技術,希望能向國人廣泛傳播的態度。由于過分懼怕科學讀物的文本在的中國讀者中無法獲得接受,魯迅希望科幻小說這種載體,能以糖衣炮彈的方式將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傳達給國民。
“普及科學知識”于是成了將近90年漫長歲月中中國科幻小說存在的中心價值。這種“利用科幻小說進行科學普及”觀念的泛濫,還受到大量引進蘇聯科幻小說理論的影響,并被中國政治生活中一些不可理喻的因素所強化。
大多數的中國中產階級,尤其是新中產和年輕的“新富未貴”階層,他們并未真正擁有過進口豪華車,只是“被普及”,就全盤接受。
這時候,如果能擁有一款真心實意為中國高端人群設計,并且價格適中的全進口豪華車,對他們來說就是從未有過的”第三類接觸”。
林肯大陸就是這樣的一款車。林肯大陸的目標群體是“創意精英”,這是一個非常有標示性的定位,尤其是在智力產業爆發的中國當下,雖然這款林肯大陸的高配車型在中國被翻譯成了不尷不尬的“總統版”,然而人家在美國的名稱是“BLACK LABEL”,是尊貴的“黑標”身份。
與其他豪車品牌“粗暴”加長車身不同,林肯大陸在長軸距的同時,從設計就以50:50考慮中國和美國消費者需求。
林肯的內部設計師Soo Kang女士是為數不多的在西方汽車設計界做到頂尖的亞裔女性,她在領導設計新一代大陸的四年時間內曾多次來到中國“考察情況”,“旁邊的車都是走走停停”的狀態讓她對中國車主的實際需求“一目了然”。
(圖為林肯內飾設計總監Soo Kang女士)
針對中國中產階級的情況,她給林肯大陸引入了30向調節座椅。具體來說,如果你有一天真的累了,想在座椅上歪一下,你可以讓你的左腿托板比右腿稍稍抬高兩厘米,讓頭枕向前探出之后再向右移動兩厘米,肩頸枕緩緩升起托住上半身,再按下按摩鍵舒緩你的后背。
這是林肯員工自發組成的“林肯熱情小組”的設計,也是史上可調節向最多的轎車座椅。
作為勤勞的亞裔,Soo Kang自己也是早早起來上班,晚上很晚下班,兩個時段的精神狀態差異很大,所以讓自己舒服就格外重要。
林肯大陸雖然有2.0T到3.0T的多種選擇,但是在這款車面前,你永遠也不需要去爭分奪秒。你只需要去和隱藏式門柄“握一下手”,隨著迎賓感應系統自動亮起的氛圍燈,陷進蘇格蘭的Venetian真皮中,打開哈曼卡頓旗下的Revel音響,去享受30項調節座椅帶給你的舒適。
美式豪華的底盤調校本來就偏軟,再加上根據路況自動改變阻尼的CCD連續可調的懸掛系統,在實際駕駛過程中遇到一些小的溝坎你甚至只聽得到輕微的咔噠聲,卻感覺不到震動。
更多的誠意在全車的雙層夾膠玻璃和ANC主動噪音控制系統上。即使當3.0T發動機暴躁起來的時候,你也只能聽到類似來自深井的聲音,發動機的轟鳴和路上的喧囂都被隔絕在車外。
當今的汽車行業越來越強調汽車作為“第二空間”價值。然而在汽車空間的私密性和舒適性上考慮這么深的車型確實并不多見。
林肯大陸的車名意其實取字于“歐陸風情”。
早年,福特公司的少東家去歐洲旅行得到的靈感,彼時的歐洲大陸正是新世界向往的文明之巔。雖然后來經歷了殘酷的戰火,卻有一家汽車公司在大洋彼岸將歐陸的風情傳承了下來。
在歷史上,林肯大陸也曾經是夢露、伊麗莎白泰勒、紀梵希、基辛格等名流的座駕,新舊世紀的“創意精英”在一款車上做一次精舍連接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體驗。
說了這么多,其實無非是要中國車主們用自己的真實體驗去做出決定。你需要撕掉自己身上那些模棱兩可的標簽,去樹立自己的主見。
畢竟,只有真正看清自己,才會看透自己的需求。如果沒有,來一次“第三類接觸”是不錯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