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電源 受益逆變器需求擴大
逆變器為光伏發電產業鏈中組件構成系統環節中負責交直流轉換的部件,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將明顯增加對逆變器的需求。A股上市公司中,陽光電源主營光伏逆變器,由于該部件與上游多晶硅、電池片等并無直接的聯系,下游市場的擴大將直接拉動逆變器的市場需求。
公司近期公告,與振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逆變器供貨合同,合同金額共計1.08億元,占2011年收入的12.36%,若合同得到順利履行,將對公司2012年度及2013年度經營業績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公告顯示,振發新能源去年收入22億元,對應的項目總量預計約為220MW。東方證券分析師表示,此次1.08億元逆變器訂單幾乎是振發新能源全年逆變器采購的總量。
公司近期還在官網上披露,在其480臺15KW光伏逆變器產品向IBC Solar交貨并受認可后,公司光伏逆變器產品正式進入歐洲領先的IBC Solar的產品組合陣線,并開啟全面合作,為歐洲客戶提供更廣泛、更高品質的光伏逆變器產品。此外,IBC Solar還將提供一個培訓計劃,向德國相關的高級別合作伙伴和一些歐洲國家客戶全面系統地介紹陽光電源的逆變器產品。
東方證券的報告認為,歐美的“雙反”都是針對電池和組件的,并不對逆變器構成影響,但國內的刺激政策卻是刺激了整個產業鏈的需求。即使未來每年國內帶來10GW的需求,組件企業仍面臨著歐美20GW的市場萎縮,但對于逆變器卻完全是新增市場,因此刺激政策真正刺激的是國內逆變器的需求。
不過,逆變器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價格報價走低。今年二季度,業內份額靠前的埃莫森等公司主動開打價格戰,報價首先開始低于0.6元/W,價格下降幅度比較大,對公司下半年的盈利造成壓力。
陽光電源近期發布前三季度業績預告稱,預計公司凈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約40%-50%,上年同期凈利潤為11094.03萬元。業績下降原因主要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造成公司產品銷售價格及毛利率呈下降趨勢。同時,公司目前處于擴張期,費用投入同比較高。
據悉,公司一方面通過電站開發戰略增加逆變器的銷售,同時也致力于提高轉換效率,爭取在兩年內從98%提升到99%,達到國際水準。
中利科技 光伏電站成利潤增長點
通過收購騰暉電力51%股權,中利科技邁入光伏領域。今年上半年,中利科技光伏業務的營業收入占比為36.04%,僅比通信業務占比少不到3個百分點。公司通過轉讓意大利光伏電站項目,形成了光伏電池、組件、光伏電站建設、光伏電站轉讓的新的產業鏈經營模式,光伏電站開發將成公司未來利潤增長點。
中利科技與招商新能源、中廣核、中電投等央企電力投資集團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合作,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同時,公司也加快了海外擴張的步伐。公司日前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中利騰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孫公司騰暉電力美國有限公司分別與三家外企簽訂合同。其中,美國騰暉擬收購SilveradoPower,LLC擁有的一座132.6MW電站建設指標,交易金額約合1.93億元。
公司積極布局美國電站建設市場,也為其開拓海外光伏電站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澳洲Source Co.Ltd預計將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之間向中利騰暉采購光伏組件共計25MW,估算交易金額不低于人民幣1.5億元;Powerark Solar Pty Ltd預計將于2012年至2015年期間向中利騰暉采購光伏組件共計73MW,估算交易金額不低于人民幣3.5億元。分析人士表示,在歐美等地對國內電池片組件企業“雙反”的情況下,公司此次訂單沖出重圍,積極開拓歐美“雙反”區域以外的澳洲市場,是國內打開澳洲市場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之一。此兩個訂單實施后,保守預計為公司帶來約1000-2000萬元利潤。
公司預計今年前三季度將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172萬元至18,965萬元,同比增長20%至50%。2011年前三季度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6億元。公司表示,業績增長,除了公司特種電纜業務預計實現平穩增長外,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利騰暉銷售業績及利潤增長也帶動公司整體業績提升。目前中利騰暉除正常光伏電池片、組件銷售外,還在全力拓展光伏電站建設業務,隨著光伏電站的逐步建成及轉讓,公司盈利水平將保持較快增長。
航天機電 光伏業務重心下移
航天機電近期公告稱,擬轉讓旗下虧損的神舟硅業股權,以擺脫神舟硅業巨虧的影響。與此同時,公司還表示,將發展重心轉向光伏電站開發及中下游制造業環節,特別是加快拓展終端需求市場,以增強業務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航天機電公告表示,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擬通過國有產權公開掛牌方式轉讓神舟硅業25.13%和4.57%的股權,合計29.7%。交易完成后,航天機電對神舟硅業的合并持股比例將由之前的49.33%下降至19.63%,神舟硅業成為航天機電的參股公司,公司將因此擺脫神舟硅業虧損的巨大影響。
近年來多晶硅產業已從稀缺轉向產能過剩,神舟硅業連續出現虧損,嚴重拖累了航天機電的經營業績。根據航天機電的公告,2010年度、2011年度、2012年1-4月神舟硅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9億元、1.76億元和1.8億元,但其凈利潤分別為-1.51億元、-2.44億元、-2.16億元。
公司表示,受光伏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影響,公司多晶硅成本倒掛,電池片組件環節毛利較低,而公司光伏電站項目大部分處于籌備期、建設期和待售期,尚未形成收益,導致光伏產業出現較大幅度虧損。公司高端汽配產業和新材料應用產業業務收益尚不能彌補光伏產業的虧損,預計前三季度公司累計凈利潤將出現較大幅度虧損。 為了扭轉虧損局面,公司將光伏業務重心轉向光伏電站建設。公司表示,作為光伏市場的消費終端,其建設和發展將有效帶動光伏制造業的發展,且光伏電站具備技術、市場、資金等幾大優勢,處于產業盈利高點。為此,航天機電將做出經營策略的調整,把發展重心轉向光伏電站開發及中下游制造業環節。而此次轉讓神舟硅業所回籠的資金,也將有助于公司進行電站建設,從而改善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
事實上,航天機電早已在光伏電站建設上加碼。公司此前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招商局簽訂了600MW電站項目戰略框架協議;在甘肅省投資建設的150MW光伏電站項目按計劃節點推進;與印尼能源礦產部下屬可再生能源司簽署200MW合作備忘錄。
編輯手記:
68個公章的尷尬現實
在上海市閔行區山花路的一幢高樓里,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趙春江建起了一座家用式太陽能光伏電站,如今,這個電站已運行了近6年,年發電量超過3000度,度電成本接近1元。如果以該發電站全運行周期25年計,刨去設備折舊及系統維護費用,平攤下來度電成本甚至可低于目前國內普通火電廠水平。
但這個家庭式光伏電站從動工第一天起就磕磕絆絆。據了解,這個電站從遞交申請材料到最終拿到核準批文,一路上歷經無數部門多達68個公章的審核,其中一半以上都來自于電網部門。建成運行后,趙春江發現這個電站特別是光照條件好的時候發出的電滿足家用綽綽有余,急需輸入當地電網。但一涉及多余電量上網,碰到的問題更大:我國電力部門使用的是單向電表,無論是流進還是流出的電量,都累計用電度數。也就是說,趙春江除正常交電費外,他每年還得為自己生產的電額外上交1250元錢。 “我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發展綠色電力,到頭來還要倒貼錢,還弄得電網部門不高興,這讓人十分不解。”趙春江如是說。
趙春江的遭遇可謂光伏發電在國內發展所遇困境的一個縮影,類似的遭遇已成為普遍現象。中國證券報此前曾報道過,位于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家大型光伏企業2010年曾建起當地第一個示范性的屋頂光伏電站,但運行至今,每天所發電量被電網要求“不得超過企業單月平均用電量的30%”,否則不予并網。如今,“30%發電量上限”已成為眾多有志于發展分布式光伏電站的企業的“魔咒”。
過去幾年,西部大型電站及中東部“金太陽”示范工程成為國內光伏發電發展的主要形式,但到2011年底300萬千瓦裝機中大部分在“并網”問題上卡了殼。據中國證券報筆者調查了解,西部電站在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出臺固定上網電價政策的推動下迎來一股裝機潮,但“車(電站)多路(并網通道)少”的現實下,很多電站建成后都不能如期拿到電網部門的并網許可證。一時間,“并網許可證”奇貨可居,不少企業甚至出高價四處求購。
而在“金太陽”工程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在金太陽工程批復項目主體工程完成并網的106個項目中,實質被國家電網認可和許可情況下進入電網系統發電的項目不超過10個,90%甚至更多的項目如今都躺在屋頂上“曬太陽”。
按照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白建華的解釋,太陽能同風能一樣,由于存在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弊端,并入電網后將影響電網的穩定運行,此前酒泉風電大面積脫網事故已引起電網警惕,因此在吸納風電和光伏發電方面電網更加謹慎。
對于此說法,上海太陽能學會理事洪崇恩對中國證券報筆者表示,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集中大規模并網可能確實存在對電網安全運行的不利因素,但化整為零且在用戶側并網的分布式發電則完全可規避這一問題。
“目前國內家庭光伏電站發出的直流電,經過逆變器轉化為220V、50HZ的電流,正負不超過0.5Hz,穩定性甚至超過大電網正負1HZ的不穩定偏離值,怎么會影響電網安全運行?”“技術上不成問題,從運行經驗上來看,歐美國家已給我們提供了鏡鑒。到目前,德國分布式光伏裝機已占光伏發電總裝機的90%以上,美國甚至達到95%,卻未聽說出現多大問題。為什么國內就不行?”洪崇恩對筆者拋出一連串反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告訴中國證券報筆者,國內光伏發電市場一直不能大規模啟動的根源在于“并網難”問題,而這一問題的實質則在于“用電戶每多自發自用一度電,則意味著電網減少一度電的收入,這顯然觸及電網的核心利益。”這是業內心照不宣的秘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