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記錄 LoRa 技術在中國成長的點滴歷程,讓我們共同期待 LoRa 產業百花盛開的樣子。
物聯網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各從業人員的堅持與努力,作為物聯網行業的深度觀察者和研究者,物聯網智庫致力于從物聯網整個行業中挖掘出有價值、有深度、有共鳴的內容,特推出【物深度】專欄以饗讀者。本文是【物深度】專欄第 003 篇文章,主角為低功耗廣域網領域非授權頻譜陣營中的代表——LoRa。
在低功耗廣域物聯網(LPWAN)領域內,分立著兩大陣營:授權頻譜陣營中以 NB-IoT 技術為首,其在國內外運營商、設備商、模組和芯片廠商等產業生態的力推之下風風火火的進行,并入主 “東宮”成為 5G 的一部分;非授權頻譜陣營中以 LoRa 技術馬首是瞻,它的發展歷程則像是灰姑娘的逆襲,在國內的發展幾經坎坷之后,在全球生態伙伴的努力下最終發展成為全球的事實標準。
“我做 LoRa 這么多年,也觀察這么多年,在中國,在世界,聽過也見過很多非常優秀的 LoRa 應用,很多合作伙伴在用 LoRa 做有意義的事情——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或改善了社會的基建,大家受益良多。但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認為 LoRa 已經全面爆發了,相反,我認為 LoRa 還處于一個初期階段,它遲早會全面的爆發,但不是現在,它還需要時間,還需要過程。”
Semtech 中國區銷售副總裁黃旭東對 LoRa 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盼。
LoRa 是一種線性調頻擴頻調制技術,它的全稱為遠距離無線電(Long Range Radio),因其傳輸距離遠、低功耗、組網靈活等諸多優勢特性都與物聯網碎片化、低成本、大連接的需求不謀而合,故而被廣泛應用于物聯網各個垂直行業中。
而發現并在全球推廣 LoRa 技術的正是一家美國半導體企業 Semtech 公司。
時間回到 2012 年,這對當時的 Semtech 來說,是其發展史上一個關鍵的節點。在這之前,Semtech 已經是低功耗無線網領域舉足輕重的企業,憑借在 FSK 技術上的優勢,其業務范圍已經涉及工業、電子抄表等諸多領域。
但是,一時的成敗并不能代表什么,一家企業活得長久的秘籍在于不斷地創新,帶給用戶差異化的服務,這種精神也一直存在于 Semtech 的骨子里。
彼時,FSK 調制應用在業界實現落地的時間較早,憑借部署簡單、抗噪聲與抗衰減的性能較好、傳輸速率較高以及成本較低等特點,備受無線傳輸用戶的青睞。但是,就像當時移動寬帶網領域中 3G 與 4G 的時代交替一樣,新技術帶來的優越性不僅是滿足當時的需求,更因為它能憑借創新的技術帶來更多的商業價值。
黃旭東進一步解釋道,在物聯網中一直以來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軟件層的瓶頸,另外一個是硬件層的瓶頸。軟件層的瓶頸隨著云數據平臺的演進而慢慢得到解決,而硬件層的瓶頸卻卡在了性能和成本上。
技術迭代一直是通信領域不變的常態,而這些需求的正是促成 LoRa 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昂揚生長的開始……
緣起美國,邂逅瑞士,情歸法國
這一切,都要從 8 年前一樁看似普通的收購案開始……
1960 年成立的 Semtech 一開始主營業務專注在研發高可靠的電源產品上,但在接下來的 50 年里,Semtech 仿佛開了掛一樣,通過一系列的并購,逐漸形成了自身核心的四大產品線,包括信號完整性產品、安全保護類產品、無線和傳感類產品以及電源管理和高可靠性產品,成為一家規模較大的半導體巨頭。
不過,Semtech 似乎并不滿足于此,10 多年前,Semtech 收購了一家專注于射頻技術的廠商。從此,這家模擬和混合信號半導體廠商開始涉足無線通信領域,并開啟了對物聯網領域的布局。
倘若就此打住,Semtech 公司在主流芯片企業中可能并不起眼,但彼時的 Semtech 已經看到了物聯網整體“云網融合”的發展趨勢,云數據平臺經過數年的沉淀,解決了很多大數據分析中的問題,數據上云似乎也已經成為定勢。
這一切讓 Semtech 更加迫切地想要創新出更好的技術去擴展對客戶的服務。
因緣際會,Semtech 公司的某個團隊在瑞士結識了一家法國的創業公司 Cycleo,并初識了 LoRa 技術。
LoRa 網絡架構
相比當時 Semtech 所使用的 FSK 調制技術,LoRa 在通信距離、芯片兼容性、性能和功耗、成本以及組網方面有著更顯著的優勢。可以說,只因“一眼”,Semtech 便開始“鐘情”于 LoRa 了。
不過,當時面對這么好的新技術,任誰也想把這塊“奶酪”占為己有,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不少 Semtech 在行業中的“老對手”。然而,最終 Semtech 還是以一場教科書級別的“閃電戰”完成了對 Cycleo 的收購。
2012 年,Semtech 僅用了短短一個季度的時間便將 Cycleo 收入麾下,憑借其技術開發的 LoRa 芯片一時間閃耀整個物聯網行業。由此,Semtech 開始在物聯網領域逐漸樹立話語權,也開啟了其在物聯網領域的新紀元。
另外,雖然 Cycleo 收購案的具體相關細節我們并不清楚,但從黃旭東口中得知,相同的理念驅使著兩家公司一拍即合,完成“聯姻”的關鍵。
浪漫一直是法國的代名詞,畢竟法國浪漫主義一詞就起源于中世紀法語中的“Romance”,同樣“羅曼蒂克”也是由此轉化而來。所以我們會本能的為法國人打上浪漫的標簽,但其實浪漫的法國人也有另一面——面對創新時的執著與固執。
黃旭東和他的團隊曾多次目睹兩位 LoRa 技術的發明者幾乎徹夜探討技術上的問題,他說,“有些人將創新放在表面,把投機取巧也稱為‘創新’,但他們兩個絕對不是這樣。他們的創新來自辯論,彼此取長補短。”
無論如何,不管是當時 Semtech 與 Cycleo 彼此心心相印,還是 Semtech 競購戰術更高一籌,最終 Semtech 憑借一貫作風,通過并購成為“小而美”的行業領頭羊。這場收購之后,對 Semtech 影響深遠的是 Cycleo 公司的長距離半導體技術 IP(即 LoRa 技術前身)完美補充了其射頻產品線平臺。
當時,Semtech 公司 CEO Mohan Maheswaran 曾對外宣布,得到 Cycleo 的 IP 完整了公司的產品路線圖,它與 Semtech 公司高靈敏度、低功耗射頻收發器技術的融合,能夠形成創新型的技術和產品,在更長距離的應用中將大大降低基礎設施投資的成本,尤其在能源管控、安全、資產管理等領域的應用。
幾年之后,Maheswaran 的期望也如愿以償。
攻城略地,成為全球事實標準
2013 年 8 月,Semtech 面向業界正式發布了一款名為 LoRa 的新型 Sub-1GHz 頻譜的擴頻通信芯片,最高接收靈敏度可達 -148dBm,與其他傳統的 Sub-1GHz 芯片相比,LoRa 芯片的最高接收靈敏度提高了 20-25dB,體現于應用上則是 10 倍左右傳輸距離的提升。
該款芯片工作在全球各地的非授權頻譜上,主攻超遠距離的低功耗廣域物聯網無線通信市場。
但是,僅憑一款小小的芯片顯然還不足以顛覆物聯網行業,要想撼動整個物聯網市場,Semtech 收購 Cycleo 公司以及發布 LoRa 芯片只是開始。要知道,在 LoRa 之前并非沒有基于非授權頻譜的低功耗廣域網技術。
2013 年之前,包括法國的另一家明星創業企業 Sigfox、擁有超豪華董事會團隊的 Ingenu、非營利性組織 Weightless SIG,以及 M2COMM 在內的公司都推出了各自基于非授權頻譜的低功耗廣域網技術及標準。而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最終卻只有 Semtech 的 LoRa 技術跑在了前面,這就要完全歸功于 Semtech 在 LoRa 推廣上的后續運營策略了。
“物聯網市場這么大,不乏想象空間,Semtech 沒把握說自己一家去撼動,所以我們需要與合作伙伴共同去努力,這不光是我們自己的心愿,因為開放、合作是 LoRa 發展的唯一途徑。”黃旭東謙虛地說道。
的確,生態化運營是一項技術從少數人使用變為得到廣泛認同的重要途經,尤其在科技領域,技術需要被廣泛的認可才有生存的價值,否則只會被時代所淘汰。就像當年由英特爾帶領的創業公司團隊所推出的 WiMax 一樣,強行推行的后果不只是用戶不買賬,甚至可能賠上一些公司的“身家性命”。
足夠幸運的是,Semtech 深諳生態之道,并最終獲得了成功。在黃旭東看來,一項技術成為全球共識無非三步,第一是認識它,第二是接受它,第三是利用它。
2015 年 3 月,是 Semtech 讓世界了解 LoRa 這一項新技術的開始。在巴塞羅那舉辦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Semtech 公司聯合 Actility、思科、IBM、Orange 等企業共同成立 LoRa 聯盟(LoRa Alliance),聯盟的一個最重要的使命便是推動 LoRaWAN 規范在全球的普及。
毫無疑問這是一箭雙雕的好事。LoRa 技術是一種線性擴頻調頻技術,在當時作為一種私有技術核心而言,它屬于 Semtech 公司所獨有。而 LoRaWAN 協議則定義了使用 LoRa 技術的端到端標準規范以及網絡的系統架構,是一種開放性的標準規范,包括聯盟成員 Semtech、Actility、思科、IBM 等眾多廠商及運營商的技術專家都是 LoRaWAN 協議標準的建立者。
這種以產業生態的方式將標準公開并進行推廣的策略,一方面保證了 Semtech 公司私有技術和產品的商業利益,另一方面也打開了潛在的全球低功耗廣域物聯網無線通信市場。隨著市場的演進和聯盟的發展壯大,Semtech 在近兩年也將 LoRa 芯片設計作為一種半導體知識產權(IP),授權給了法國的意法半導體以及中國的阿里巴巴投資企業遨捷科技(ASR),用以設計制造不同的形態的 LoRa 系統級芯片(SoC),為更大的 LoRa 生態和應用市場提供多源化的硬件支撐。
截止到今天,LoRa 聯盟不負眾望已經成為全球運營最為成功的物聯網聯盟之一,擁有成員已達 500 多家。此外,LoRa 聯盟推出的基于 LoRa 技術的 LoRaWAN 這一開放性協議在全球各個國家得到了大量廠商的支持。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京東三大互聯網巨頭相繼以 Sponsor 會員的身份加入 LoRa 聯盟,這在當時震驚業內,同樣也體現了 LoRa 在中國的發展之道。
在國內,也有一個基于 LoRa 技術發起的中國 LoRa 應用聯盟(CLAA)。LoRa 技術面世之后幾乎以星火燎原之勢遍地開花,2016 年中興通訊與 Semtech 在深圳總部簽署協議,聯合發起成立中國 LoRa 應用聯盟,用以規范行業標準,確保聯盟成員之間設備可以互聯互通。
隨著 LoRa 技術在全球的成功推廣,Semtech 公司的股價也開始水漲船高——尤其在 2015 年 9 月后,Semtech 公司的股價出現了明顯的持續攀升。LoRa 讓 Semtech 不僅成為了一家新興的物聯網企業,更使其在物聯網市場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果把 LoRa 技術在全球的擴展比喻為一場燎原之勢的大火,那么 Semtech 公司也僅僅算作是一個點火的人,或者是一顆微小的火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關鍵就在于外部環境對火勢造成的影響。
根據 GSMA、華泰證券研究所等公開資料顯示,未來低速率、高時延市場占據物聯網連接的 60%,這部分市場目前大多還處于空白狀態,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應用場景也十分豐富,可謂低功耗廣域網的主要市場。
在低功耗廣域物聯網中,授權頻譜陣營中以 NB-IoT 為“一哥”,而 LoRa 在非授權頻譜陣營中一馬當先,雖然在外界來看兩者之間是直接對手,但從市場反饋來看,即便是在近年 NB-IoT 風風火火大肆圈地的階段,LoRa 仍然保持著強勢的增長勁頭。
就芯片出貨量來看,近兩年 LoRa 芯片一直保持著 40%-50%的增長速度。目前,LoRa 芯片全球市場的出貨量還超過了 1 億顆,其中僅國內市場的占比就接近 50%。
而取得這些成績的背后離不開 LoRa 聯盟的生態之策。不同于 NB-IoT 的建設多依靠主流電信運營商、設備商,LoRa 網絡由于部署靈活,同時基于非授權頻譜,讓網絡運營變得不再是傳統電信運營商獨有的“專利”。
要知道,相比以前,無論是 2G、3G、4G 以及接下來面向萬物互聯時代的 5G 網絡建設,都以運營商為主體,投入大量的資金去部署網絡設備,達到覆蓋絕大多數的人口的目的。同時,運營商也需要專門付出巨大的代價去競購專用頻譜,再由政府專門發布電信營業牌照,這也形成了運營商固有的壁壘。
而基于非授權頻譜的 LoRa 網絡本身成本很低,且無須競購頻譜和獲取電信業經營牌照,這讓“新型運營商”入行的門檻降到了最低。在 LoRa 聯盟的快速推動下,傳統的電信運營商和新型網絡運營商均能參與其中,而目前全球也已經有超過 157 個國家和 137 個運營商部署了基于 LoRaWAN 的網絡。
比如在國外,韓國 SK 電信在 2016 年 7 月 4 日就宣布已經在韓國完成了 LoRaWAN 網絡的搭建部署,并宣布了針對物聯網服務和未來網絡規劃的定價,以及在未來一年的時間中,SK 電信投資 1000 億韓元(約 890 億美元)用于網絡、平臺、APP 開發等項目的計劃。
在歐洲,同樣是主流電信運營商,比如 Orange 早在 2015 年就向外界宣布了 LoRaWAN 的部署方案,此外另一家法國電信 Bouygues、荷蘭的 KPN 電信集團、瑞士的 Swisscom 電信等等,均在早期就表現出對 LoRa 濃厚的興趣。
在中國,由于我國電信運營商的頻段來自于政府的行政劃分,因而主流的三大電信運營商在低功耗廣域物聯網中選擇了 NB-IoT 技術。這并未影響 LoRa 技術在國內的推廣,LoRa 技術反而以一種別樣的姿態在國內開枝散葉,它的身影出現在智慧園區、智慧校園、智慧景區……運營商也從主流電信運營商變成了互聯網公司、通信廠商等。
2018 年,騰訊、阿里巴巴、京東三大國內互聯網巨頭以最高會員身份加相繼入 LoRa 聯盟,甚是提振 LoRa 業界。
就以騰訊而言,Semtech 公司大中華區銷售副總裁黃旭東說,LoRa 和云是絕配。那么騰訊云和 LoRa 聯盟的聯姻也應該是絕配。
騰訊云物聯網的定位在于堅持做全鏈路物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者,形成云、管、邊、端的總體物聯網產品布局,LoRa 作為重要的無線接入技術之一,自然而然受到騰訊的關注。LoRa 按需組網的方式,也讓騰訊看到了那些網絡覆蓋不到的偏遠地區對于靈活、低成本建網的需求。
自 2018 年加入 LoRa 聯盟后,騰訊率先在深圳部署數百個 LoRa 基站,試水物聯網行業應用,此舉大幅降低了部署 LoRa 應用的成本和使用門檻。
不僅如此,去年 5 月份騰訊云還與全球最大的 LoRa 開放社區 The Things Network(TTN)成為“戰友”,建立適合中國發展的物聯網開放社區,為國內的物聯網開發者、集成商、行業用戶提供開放的網絡接入服務和豐富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可見,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已經將 LoRa 技術推向了一個有利位置,中國地區正式加入 LoRa 的全球生態當中,并在各大中小企業星火燎原之勢的推動下,LoRa 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別樣的“中國式”風格。
應用迸發,百花齊放
在強大的生態體系運營下,LoRa 技術的發展就像插了翅膀一樣。全球超過一億顆 LoRa 芯片的出貨量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基于 LoRa 技術的創新應用在 300 多個垂直市場開花結果,超 600 多個應用案例在全球各地釋放價值……
2018 年 9 月,騰訊進行了一場備受業界矚目的“930 變革”,在這場組織架構升級中,騰訊新成立了云和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全面負責公司云平臺和智能產業關聯業務的發展,依托騰訊云、智慧零售、安全、騰訊地圖、優圖等核心業務,推進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為零售、工業、教育、醫療、交通、政務等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行業解決方案。
隨著數字化進程向縱深拓展,數字技術跟垂直行業領域越來越深度地融合在一起。在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領域,騰訊云已經將科技應用到實際場景中。
在中山市小欖鎮,用戶尋找空閑的戶外停車位就絲毫不費力氣,騰訊云的團隊所打造的智慧停車解決方案,通過在戶外停車位安裝 LoRaWAN 地磁傳感器,實現了車位的實時監控。
就連騰訊公司里也有一套智慧化的行政辦公解決方案,員工能夠利用基于 LoRa 的人員探測器識別會議室的空閑狀態,達到及時釋放會議室資源,提升會議室利用率的目的。同樣的道理,LoRa 技術還被用到了“智能尋坑”上,幫助辦公樓里的員工定位空閑的洗手間“坑位”。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以“科技抗疫”為主題的產品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得益于騰訊物聯網生態的持續豐富,以騰訊連連為核心騰訊云物聯網正在為產業提供全套 B2B2C 的開放平臺服務。基于自身在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平臺化能力,通過打通硬件、云平臺、小程序以及健康碼等環節,幫助各類企業打造全鏈路的智能防疫體系。
比如,騰訊云物聯網團隊基于物聯網開發平臺 IoT Explorer,以“騰訊連連”小程序為載體,聯合業內的門磁設備廠商推出的基于 LoRa WANLoRaWAN 的物聯網“云封條”,就徹底貫徹了“非接觸式”防疫的原則,不僅提升了效率,還極大降低了人員接觸風險。
顯而易見的是,騰訊也深入貫徹了 LoRa 的生態之道,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 年騰訊云 IoT 創新大賽依然成功吸引 344 個參賽團隊的參賽,并有 117 個 LoRaWAN 公開社區網關在國內各個城市中落地,眾多來自企業及大學的開發者基于騰訊云 IoT Explorer 平臺完成了創新性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
大企業的大擔當,這大概就是騰訊云的物聯網之道。
與騰訊的厚積薄發不同,門思科技和利爾達作為最早一批投身于 LoRa 技術的企業,更多是來自于年輕人的熱血與初見新技術時的渴望。
2013 年 Semtech 公司對 LoRa 技術的推廣剛剛起步時,在國網的辦公大樓里做了一些測試,從 2005 年就開始悶頭從事無線產品研發的趙明飛馬上意識到,LoRa 這項技術的誕生是革命性的。隨后幾個年輕人一商量,“我們還年輕,要不然就干一干!”
幾個月后,北京門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當時的第一目標群體是抄表。2014 年,門思科技幾乎做了全球最大的 LoRa 項目,僅在電表這一個應用中,門思科技單一項目的出貨量就達到了 25 萬。快速成長起來的小企業很快吸引到了 Semtech 的注意,也是在這之后,門思科技順利加入 LoRa 聯盟。
2018 年,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門思科技和阿里云牽線成功。入局抄表領域讓門思科技“一炮走紅”,對于智慧城市、智慧園區的深刻見解也讓其看到了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在阿里云的菜鳥物流園區中隨處可見門思科技的杰作。
菜鳥園區是阿里云定義的一個未來園區,一個智慧化的園區。在門思科技看來,交付不僅是產品的交付,還是一種服務能力的交付。門思科技的競爭對手由于交付不力,曾在凜凜冬日里挨家挨戶敲門,只是為升級自己的設備,而門思科技因為打造了底層系統,只需遠程升級即可。雖然是一件小事,卻足以看到門思科技在這數年的中沉淀。
“我還很年輕,為什么不去闖一闖”和“看準了就去做”便是門思科技的信仰。
無獨有偶,2013 年,重點投入無線領域的利爾達發現,在 FSK 之外還有一種名為 LoRa 的技術更讓人著迷。LoRa 組網靈活,穩定性強,而且,在他們的測試中發現,LoRa 技術的單點傳輸距離可達五公里以上。
技術上的優勢讓利爾達決定了投入到 LoRa 中去。目前利爾達在 LoRa 領域中布局了模組、LoRaWAN 系統以及基于 LoRa 的應用。因為早期深耕于表計行業的緣故,在 LoRa 的布局上,利爾達也選擇了率先切入這條熟悉的賽道,隨后又拓展至煙感、地磁等應用。
而未來,利爾達還將目光放到了電力、智慧園區、智慧農業、智慧家居等領域。在電力方面,利爾達已經聯手 Semtech 與國家電網開始了相關項目的洽談工作;在智慧園區方面,利爾達從 2017 年至今先后承接了無錫鴻山小鎮、阿里巴巴智慧園區、杭州夢想小鎮等數十個物聯網項目,除了表計類應用,還有車輛管理、環境檢測等不同應用。
在今年疫情期間,基于 NB-IoT 技術的門磁名聲大震,而基于 LoRa 技術的門磁雖然較為低調,卻也“屢立戰功”。由于 NB-IoT 受限于運營商的基站覆蓋,所以某些地區、園區可能無法使用 NB-IoT 網絡,而 LoRa 靈活組網的方式自然而然就成為 NB-IoT 網絡的一種補充方式。看到疫情期間的特殊需求,利爾達也是主動出擊,盡量滿足市場所需。
低調和務實,在需求中渴望創造價值,這便是你看到的利爾達。
而在行業之中,還有一批企業憑借多年無線產品研發經驗和行業積累,即便是遲幾步發展,卻也能很快追趕上的企業,比如紫光旗下新華三集團。
2016 年才開始布局物聯網的新華三,大有后來者居上的氣勢,是自大?非也,新華三從 IT 基礎設施到物聯網,多年深耕于無線領域的經驗早已為其發展物聯網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向客戶培訓時,將 NB-IoT 比作 4G 網絡,將 LoRa 比作 WiFi 就是最好的證明。
新華三在產業鏈中的定位也十分清晰,從服務園區客戶出身,做好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是本分。與上述部分企業不同的是,新華三在策略上聚焦基于 LoRaWAN 標準的網絡產品和物聯網平臺,很少涉及應用層,但由于對于學校的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目前在校園場景的智能門鎖、智慧消防、能耗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場景化方案均有涉獵。
新華三物聯網解決方案經理杜利征說,對于 LoRa 整個產業的發展而言,優先選擇行業頭部客戶實現應用落地,因為行業更相信榜樣的力量。
不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模組廠商亦或者是應用廠商,毫無疑問的是,LoRa 產業鏈上的所有參與者都在致力于 LoRa 技術的繁榮。
而從市場推動的結果來看,就生態而言,LoRa 生態圈的開放讓參與者更加多樣化;就應用而言,行業場景突破單一應用的限制,正以最快速度迸發出更多應用;就趨勢而言,LoRa 技術在低功耗廣域物聯網非授權頻譜中的角色越加明顯,未來前景也越發明朗。
七年長跑,正待花開
2017 年 12 月 14 日,工信部一則名為《微功率短距離無線電發射設備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的發布,徹底將 LoRa 技術推上了風口浪尖。這則征求意見稿中的某些條款直接影響到低功耗物聯網的組網和連接問題,可能導致非授權頻譜 LoRa、Sigfox、ZETA、Weightless 等通信技術受到重挫,甚至有行業人士將其解讀“為 NB-IoT 發展掃清障礙之舉”。
而幸運的是,在兩年時間里,通過 LoRa 產業上下游百余家企業的“自救”,工信部最終平衡各方訴求,在最新的《征求意見稿》中,刪除了對低功耗廣域網產業發展限制最嚴的規定,針對微功率設備監管制度的“靴子”終于落地。(詳請可見文章:百花齊放的物聯網產業曾差點“跌倒”在爆發之前……丨物深度 002)
2019 年 11 月 28 日發布的新版《征求意見稿》最終為 LoRa 產業的發展剔除了一切疑慮,不過,業界對于 NB-IoT 和 LoRa 的低功耗廣域網頭名之爭卻依然爭執不下。
而就這個問題,筆者所接觸的受訪者幾乎都給出了一致的答案:“市場需求仍然是驅動技術成長的重要因素,LoRa 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NB-IoT 與 LoRa 雖然對立,卻也并無沖突。”
從對立面來看,NB-IoT 與 LoRa 的競爭關系主要存在于應用領域,比如較為典型的表計類應用,但在某些領域中,兩種技術已經積累了各自的應用場景。而且就前利爾達 LoRa 產品線經理(現泰科興業副總裁)徐海所言,技術制式不同一般不會成為客戶選擇解決方案的直接原因,反而完整有效的解決方案才是關鍵。
從技術層面講,NB-IoT 與 LoRa 原本就是互相補充的兩種通信制式,套用杜利征的話,NB-IoT 是 4G,LoRa 是 WiFi。就生活中的場景而言,移動網和 WiFi 兩種網絡模式的無縫切換是支撐起一個人在聯網的時代里工作、學習、娛樂的保證,置于產業場景下,NB-IoT 與 LoRa 亦是同理。
從市場層面講,NB-IoT 與 LoRa 有各自合適的需求場景,NB-IoT 基于電信運營商的公網,無需企業自建網絡;LoRa 組網靈活,且能滿足對于數據安全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的需求。
所以,無需對 NB-IoT 與 LoRa 的關系進行臆想,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就像國內運營商在實際物聯網網絡部署中,也在用 LoRa 等非授權頻譜方案來補充和完善其網絡。
結語
一棵樹從種子落地,到破土而出,再到枝繁葉茂,中間所經歷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而好的土壤就是保證這棵樹存活下來,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根本。從 Semtech 公司播下種子開始,到阿里云、騰訊云、門思科技、利爾達、新華三、中興克拉、IBM、思科、博世、SK 電信、Orange、國內運營商……等 LoRa 生態的滋養,LoRa 在國內、在世界的開枝散葉肉眼可見。
LoRa 還沒有爆發。走過了“萌芽期”,正在經歷“成長期”的 LoRa,相信很快將能迎來“碩果期”,讓我們拭目以待。
? ? ? ?責任編輯:pj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