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芯片萬萬不能。”在2019世界半導體會議期間,SEMI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居龍這樣形容芯片的重要性。
不過,在這一關鍵領域,中國人才的儲備卻遠遠跟不上行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在建集成電路生產線25條以上,《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指出,到2020年前后,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左右,而我國現有人才存量40萬人,人才缺口將達32萬人。
巨大的缺口直接導致企業搶人大戰。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徐偉指出,由于產業迅速發展,人才缺口巨大,國內企業想方設法吸引人才,特別是制造業,造成惡意競爭現象,并導致企業用人成本急劇攀升。
“現在互相挖人的情況很嚴重,所以我們這個行業同類型的技術人員成本實際上比海外成本高。” 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于燮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也提出了這樣的擔憂。
集成電路產業不僅覆蓋設計、制造、封測上下產業鏈,還有EDA軟件、設備和材料等產業。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國在芯片人才方面的儲備太少了,各行業全面短缺。
地平線芯片一位負責人曾對記者表示,做芯片等硬件太苦,收益不高,不少優秀學生畢業后選擇去從事金融和互聯網,“即使是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畢業的學生都會轉金融或從事互聯網。我覺得其實國內最近十幾年,掙錢的機會太多了,做芯片很辛苦,但是來錢沒那么容易。”
他指出,目前一個普通的芯片設計公司做SoC芯片,大概一個項目需要1000萬美元,“一旦市場定位不準,這些錢全部打水漂。”
“做芯片的人有兩種,要么聰明絕頂(掉發),要么白頭到老(白發)”。芯盟科技總經理、艾新教育創始人謝志峰在世界半導體大會一個論壇上這樣描述芯片從業人員。
賽迪研究院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韓曉敏也曾對記者表示,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芯片等硬件行業有擠出效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半導體專業是中國***地區最優秀的人就讀的專業,而目前大陸最好的學生都在經管學院和計算機學院,“大電子類其實還算好,還是排名靠前的專業,但相對來講這個行業提供不了有市場競爭力的崗位,面臨的就是人員的整體素質不夠,甚至就是人員短缺的問題。”
徐偉表示,我國集成電路專業的畢業生人數在20萬左右,但是只有不足3萬人進入集成電路行業從業。雖然有計算機、物理、自動化等專業的畢業生流向集成電路行業,但單純依托高校培養和輸送人才無法滿足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集成電路專業的招生人數已經迫在眉睫。
但是,另一方面,對于芯片企業來說,大學的優等生并不等于真正的優秀人才。此前,一位集成電路投資人對記者表示,企業需要的優秀人才是能夠直接上手的,而剛畢業的學生需要大量的培訓,兩者相差甚遠。
在如何培養人才方面,徐偉認為,應當從高校培養、企業自主培養和社會培訓等方面有機集合,從加大高校培養力度,開展大規模職業教育培訓,推行集成電路人才優惠政策,加強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和構建集成電路相關領域創新創業的生態體系等多方面努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席教授連勇指出,日本高中就會提供集成電路的普及教育。他認為,在高校教育方面,應當普及集成電路設計課程和EDA設計工具,并設立為大學教育服務的MPW(多項目晶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企業也應該擺脫原來的思維。“別想短平快,與國際企業合作方面,你該買技術買技術,該付專利費付專利費,該請專家就付費請過來。“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對記者說。
而在培養本土人才方面,徐偉指出,企業應當幫助員工學習、提升與工作相關的綜合能力,以適應崗位的需要、改善員工和公司績效并保證公司生產、質量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及安全、環境管理等體系的有效運行,推動公司戰略發展目標、經營目標和信息安全目標的實現。
“不要一下子想花好多錢把人才引進來了,人待了一年又跑了,這有什么意思?”于燮康表示。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423文章
12041瀏覽量
368336 -
中國芯
+關注
關注
19文章
280瀏覽量
32964
原文標題:芯片困境之根本原因:人才缺失!做硬件太苦、收益低,人才缺口超30萬!
文章出處:【微信號:xinlun99,微信公眾號:芯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炬芯科技榮登“2025中國集成電路創新百強企業”
中國集成電路大全 接口集成電路
芯原股份出席集成電路行業投資并購論壇
集成電路產業新地標 集成電路設計園二期推動產業創新能級提升
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額創新高
VPS600超大規模無透鏡顯微成像芯片獲“中國芯”芯火新銳產品獎

音響集成電路是數字集成電路嗎
行芯亮相2024上海新質生產力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大會
聚焦2024中國(深圳)集成電路峰會
集成電路產業狂飆,企業如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燦芯半導體加入蘇州工業園區集成電路生態合作計劃
2024中國(深圳)集成電路峰會將于8月16日盛大開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