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又出事了。
1月22日晚,一篇題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在朋友圈被刷屏。文章控訴了百度作為中國人最為常用的搜索引擎已經“墮落”為百度自家的“站內搜索”——當用戶在百度上搜索一個關鍵詞,結果全部都是百度自己經營的自媒體平臺“百家號”,其次是“百度百科”、“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百度經驗”……——翻了好幾頁居然一條“百度家族”外的有用的數據和信息都沒有。作者指出,百度這種“飲鴆止渴”的策略正在把自己從一個搜索引擎變為“營銷號平臺”,“把希望來搜索內容的人全都變為自家的流量,然后變現”。
第二天,美股百度股價下跌了6%,有人把這樣的跌幅和這篇文章聯系在了一起,百度予以否認,并且回應:“目前百度搜索結果中,百家號內容全站占比小于10%”。作者也說:“我的文章沒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但同時回懟百度:“全站比例沒有太多意義,大家搜索一般只看前兩頁。如果能給出第一頁的結果占比會更有說服力”。
其實,此時此刻,我們去糾結百度跌了百分之幾或者“百家號”占了網頁百分之幾意義已經不大。這篇文章在朋友圈瘋傳并且引發這么大的輿論,背后的信息其實很明確:大家對于百度搜索引擎的用戶體驗并不怎么好。推而廣之來說,其實這種“流量壟斷”給用戶帶來不便的又豈止百度這一家巨頭呢?從百度到微博,從微信朋友圈到今日頭條,互聯網公司用AI“貼心”地為我們“私人訂制”我們喜歡的內容,但往往看什么,不看什么并由不得我們自己。
一直以來,我們都滿懷希望地憧憬和感知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便利而美好的生活。在移動互聯網在中國遍地開花后,這樣的生活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內容APP能夠根據我們的搜索習慣為我們訂制內容,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大V;共享單車APP可以幫你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外賣APP可以把一日三餐送到家,甚至幫我們買菜購物;網約車APP讓傳統模式的出租車幾乎退出了歷史舞臺……
生活看似確實因為這些APP而更加輕松,但是逐漸暴露出來的問題讓每一個用戶逐漸輕松不起來了。被這些“便民APP”環繞的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中,我們的個人信息不僅毫無隱私可言,而且成為了壟斷企業“如何精準賺取你每一分錢”的工具。而作為個人,我們卻失去了對自己信息的控制權。
就在去年,某網約車平臺涉嫌“大數據殺熟”的新聞引發了全民的熱議乃至恐慌。同樣的距離同樣的地點,不同的賬號生成的賬單費用是不一樣的。有網友猜測,該企業通過用戶的大數據分析給不同用戶“畫像”,經常在固定兩點間打車的,被判斷為“剛需用戶”,既然沒得選收費就更高,反之,那些需要“籠絡”的新客戶就可以享受更低的優惠價。這條消息傳開后也有網友反映某些外賣軟件也涉嫌同樣的操作——低價拉攏新客,對吃慣了的老用戶則要多收1、2塊錢。
雖然,所有涉及的平臺都在第一時間否認了傳言,并聲稱他們的大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都只用于“通過信息個性化,讓用戶能更快找到需要的產品,提供更多可具選擇性的產品”。但這樣的解釋很難平息用戶的不安,因為這只能說明,這樣的利用個人信息“割韭菜”的行為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至于用不用只在于企業的道德操守。而同時有專家表示:“反壟斷法中對價格歧視的認定門檻非常高,首先要求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其次要‘沒有正當理由’。而互聯網企業自主定價,完全可以辯稱所謂‘殺熟’是正當的定價策略,所以依據目前法律,很難進行直接有效的規范”——技術沒有障礙、法律無法規范、利潤空間巨大,消費者恐怕很難單純地相信資本家僅靠道德自覺就可以“放著錢不賺”。
李彥宏曾經公開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更加開放,或者說沒有那么敏感,如果要用隱私來交換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話,很多情況下中國用戶是愿意這么做的。”
李彥宏在說這番話時是帶著一點自豪的,他認為中國在互聯網產業上發展得如此之快和中國用戶對于個人信息的“大度”和“不敏感”成就的——言下之意“效率”和“隱私”顧此就會失彼。
作為用戶的我們心里不免泛起一絲苦澀:不是我們不在乎,實在是我們沒得選啊。
當你第一次打開所有的APP,面對《用戶隱私協議》,我們一旦選擇“不同意”就自動退出了。但我們注冊每一個賬號,面對綁定手機的要求,選擇不綁定同樣也是一個自動退出。“同意”還是“不同意”,其實只有“同意”,除非你和互聯網徹底說再見。
互聯網公司不僅不會節制使用我們的信息,相反他們渴望更多、更全的用戶信息。因為,在激烈的競爭中,誰擁有了用戶,誰就擁有了流量,誰控制了流量,誰就主宰了一切。“流量為王”已經是一個公認的“真理”,在這個“真理”的指引下,已經擁有巨量資源的巨頭們開始繼續做大做強,整合布局、全面開花——幾個“包羅萬象”的“互聯網帝國”已經悄然誕生。在他們的“陰影”籠罩下,很多在互聯網誕生之初推動著網絡世界前進的力量此刻顯得無比渺小。
比如說網民。在互聯網誕生之初,用戶作為個體在網絡上自豪地發出聲音,網絡消弭著世界的等級和精英話語權,人人可以發聲,人人可以制造熱點,人人可以改變世界。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人人都在被“暗中觀察”。
2018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阿里巴巴可能比你媽更了解你”。這話其實一點也沒有錯,因為你花出去的每一筆錢,花在了什么地方,阿里巴巴都在忠實地記錄著。從中反映出你的人生軌跡、生老病死、社會階層、消費能力。不僅如此,你聽的每一首音樂、每個月看了幾次電影、讀的什么書、去哪里旅了游,“阿里帝國”的相關產品都可以無死角地把這些信息搜集到位,從而精準地分析出“你需要什么且有能力為此付出多少錢”。也許我們應該稍稍更正前面的話,阿里巴巴也許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需要什么。它會“善意”地提醒你“該買這個了”,然后瞬間為你列好了清單。
曾經不止一次在網上看到有人驚呼“馬云會讀心術嗎?”“馬云竊聽我的電話了嗎?”原來他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發誓絕沒有在淘寶上搜索,甚至沒有動用搜索引擎,僅僅是和朋友提了一下或是心中默默想,打開淘寶時卻看到了推薦——兄弟,也許是你聊天用的輸入法出賣了你。
失去“尊嚴”的還有互聯網中的創新公司和中小企業。流量已經被“三大巨頭”瓜分殆盡,無論你的產品多么受歡迎,多么有競爭力,你都不可能成為第二個馬云、馬化騰或者李彥宏,相反,他們三個會笑著問你:“你選擇被死亡還是被吞并?”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共享單車的創業公司,獲得了投資打造了幾十萬輛單車投放市場。即使你把租用的價格定到白菜價,也不得不向新用戶收取押金以維持資金周轉并且保證用戶的信譽。但是一旦阿里這樣的巨頭也入局了共享單車,可以瞬間將新用戶與本人的支付寶賬戶關聯,用支付寶信用代替押金,做到“0元騎車”。一邊是繁瑣的注冊程序和100元左右的押金,一邊是瞬間關聯賬號免押金,消費者會如何選擇不言而喻。
如果你是一個已經有一定規模的音樂或者視頻網站,還在版權時代的轉型中苦苦掙扎,費盡心思地說服消費者“你的30塊錢會員包月物有所值”,這邊阿里直接告訴用戶:“注冊我旗下的視頻/音樂會員吧,你的淘寶積分可以抵扣會員費”——這些網站在新時代都得擺脫自由身投身新東家了。
同樣,作為一個創業者,當你還在為了APP用戶而在寒風中苦苦哀求別人掃二維碼時,騰訊旗下的任何社交性質的軟件都可以一秒自動關注你的微信好友,并且向他們都發出“一起來玩吧”的邀請——當然,對于他們來說,一秒復制你的APP也不是啥難事。
過去當人們提及互聯網產業的優越性時有一個概念叫“長尾效應”,是指過去在實體世界中,如果把一個行業的公司按照知名度進行排名,曲線下降往往很快,排到 100 名左右的公司可能已規模非常小且很難生存。但在互聯網領域,曲線的下降則十分緩慢。并非所有人都集中受雇于幾個最有名的網站,而是可能分散在一些中等規模的公司。各式各樣的公司各有其生存空間。
很明顯,如今“長尾已死”,不光是這次風口浪尖上的百度,中國的互聯網三巨頭BAT都已經實質上實現了這種“流量壟斷”。中國之外,我們熟知的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這幾年來也都在瘋狂并購中實現了各自壟斷。這些代表著互聯網前進方向的弄潮兒們運用最先進的技術上演著最“小農經濟”的故事——肥水不流外人田。
然而,互聯網真的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嗎?這種被資本控制了一舉一動的“便利”就是互聯網為我們勾畫的“美好生活”?
有一個重量級人物站出來說了“不”,不僅如此他還呼吁要將互聯網徹底顛覆和推翻。這個聲稱要推翻互聯網的人正是互聯網的發明者——萬維網之父、2016 年圖靈獎獲獎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博納斯·李(Tim Berners-Lee)。
博納斯·李在 2019 年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的演講指出,互聯網已經喪失最初的精神,長尾效應已經失效,現在許多大型社交網站決定了用戶看到什么、甚至決定了他們怎么思考、怎么行動。
他還帶來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宣示要用新推出的項目開源去中心化網絡平臺 Solid顛覆自己曾一手開創出來的互聯網世界。
Solid的核心概念是一個個人數據存儲系統 Solid POD,用戶可以把個人信息儲存在自己的Solid POD里,隨時授權和取消給他人讀取或寫入數據。也就是說,所有的數據始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用戶不再需要以犧牲個人隱私、犧牲個人數據自主權的方式,來交換互聯網公司提供的免費服務。
更重要的是,Solid的協議是任何 APP 都應該和任何的途徑相兼容。當開發者開發自己的 APP 時,編程所使用的是全球通用的 Solid API,它是一個標準化的東西。只要 API 可以兼容,那么開發者一打造應用時候就會發現已經有成千上百個人在使用你的 APP 了。這就從技術角度打破了資本巨頭的壟斷,為所有的APP開發者,無論大小、不論實力,都提供了平等的用戶資源使用權,而每一個用戶個人始終都牢牢掌握著自己信息的授權。
毫無疑問,如果Solid可以成功,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互聯網革命”。它將顛覆眾多巨頭花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權力秩序”,鼓勵更多的新鮮力量注入互聯網產業,從而實現博納斯·李在發明互聯網時的初衷:一個人人自由的開放社群。
的確,博納斯·李就是一個這樣的人,1991 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并成功實現 http 客戶端與服務器的第一次通訊。我們每天打開電腦瀏覽網頁所輸入的 www,就是當年 博納斯·李 所發明的 World Wide Web。30年前,他放棄了專利帶來的天文數字的財富,30年來,這位現年 63 歲的爵士未曾試圖從他這一改變人類的革命性發明中獲取任何商業利益。
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這個值得我們普通用戶歡呼的革命性技術將靠什么付諸實現呢?顯然已經“權勢滔天”的互聯網資本巨頭不會同意自己苦心經營并且投資甚巨打下的江山被一項技術顛覆,而目前博納斯·李所能提出的方案也僅僅是“請求數十億計的互聯網用戶加入他的行列”。這樣的“巨大請求”能否實現,多久能實現,靠什么實現,都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連博納斯·李自己都坦言“你不能同時要求更多東西了”。
我們明白,沒有一場革命可以通過“請求”來實現。而在這場可能會顛覆互聯網的“革命”中,中國也許具有某種與眾不同的“天賦”。
這種天賦不是李彥宏所說的“愿意犧牲”,而是我們擁有具有協調管理、統一調度能力的政府來主導這場解放互聯網生產力的改革。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討厭政府“手伸得太長”,覺得政府干預會使自己不那么自由,而覺得資本提供產品是服務自己的。但往往當互聯網企業開始利用壟斷的便利為所欲為,而自己莫名其妙被“割韭菜”了,便都抱怨“政府怎么不管管”。
其實,在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狂飆突進、取得一項項令世界羨慕的成就背后,政府的支撐和保障功不可沒。這里體現的不僅是幫消費者維權,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用強勢的影響力來破除企業間因為壟斷利益而不愿意打破的壁壘,協調各方利益,用管理者的大局觀指明一個前進的總方向。
比如我們引以為傲的“移動支付”:在中國,手機支付幾乎已經代替了錢包的功能,隨處可見、無所不能的二維碼確實讓很多外國人羨慕。然而移動支付這一先進事物在中國迅速普及卻在歐美發達國家進展緩慢。并非因為他們在技術方面的落后,而是他們的眾多各自獨立的私有銀行不愿意放棄各自的利益、共享用戶資源、打破壁壘,導致作為新技術的支付軟件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媒體反而在反復提醒消費者:“刷卡其實挺好”;而中國的“銀聯”是政府統一管理的國有企業,在支付寶擴張之初,各大商業銀行不愿意分享這塊前景光明的“大蛋糕”,導致支付寶無法綁定銀行卡、支付額度超過限額自動跳轉銀行APP等等障礙。關鍵時刻央行出面協調了移動支付企業和銀聯之間的利益問題,將移動支付統一納入國家金融體系的管理之下,同時為銀行卡多平臺的快捷支付提供了便利,這才有了微信支付寶二維碼在短短一年間從城市到鄉村的全面普及。同時,隨著移動支付實踐的深入和問題的涌現,國家也把這些經營互聯網金融的私有平臺統一“收編”于“網聯”的管理之下,改變了支付平臺和各個銀行的單獨對接,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金融風險。
在這次百度的事件中,百度副總裁沈抖提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各個APP使得整個用戶體驗是割裂的。百度推出百家號和百度小程序,就是希望互聯網應該是互聯互通、平等的局面。”的確,用戶的割裂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平等與互聯互通是我們對互聯網的美好愿景,但是顯然這中間的實現過程靠百度的一系列產品“內部消化”是不太可能的。
有了互聯網金融的成功案例,中國政府需要有信心和決心在“大數據時代”突破流量壁壘和用戶壟斷的這場革命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高效有為的政府是中國在全球互聯網競爭中無可比擬的優勢,它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最先克服資本壟斷帶來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站得高才能走得遠。
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之父所呼吁的這場顛覆互聯網的“革命”,說不定能在我們這個“后起之秀”的手中實現。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5文章
11249瀏覽量
106357 -
百度
+關注
關注
9文章
2335瀏覽量
92189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959瀏覽量
140152
原文標題:百家號背后:“壟斷紀元”來臨 誰可以“打倒互聯網”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百度地圖重磅發布地圖AI開放平臺
百度搜索全量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
百度搜索全量上線DeepSeek滿血版
百度搜索全量上線DeepSeek滿血版,開啟AI搜索新體驗
百度搜索與文心智能體平臺接入DeepSeek及文心大模型深度搜索
阿里國際推出全球首個B2B AI搜索引擎Accio
阿里國際推出B2B領域AI搜索引擎Accio
Meta開發新搜索引擎,減少對谷歌和必應的依賴
阿里百度參投地平線股票發行交易
百度百舸AI計算平臺4.0震撼發布
月訪問量超2億,增速113%!360AI搜索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AI搜索引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