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31日下午就人工智能(AI) 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在主持學習時圍繞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發表的重要講話在國內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引發強烈關注。針對講話中的要點與亮點,《環球時報》記者1日專訪了多位國內知名人工智能專家。
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在講話中提到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1 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人工智能未來將是對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深刻變革的關鍵技術,這個技術將像水和電一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場景中無所不在,社會正從“互聯網+”發展到“人工智能+”時代。
國內知名AI領域專家楊靜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個“頭雁”效應,不僅是指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要成為引領中國產業革命和經濟結構躍遷的“頭雁”,也是指中國在人工智能學術和產業的發展上,要成為全球技術研發前沿領飛的“頭雁”。中國過去在超級計算、腦科學等領域已有全球領先的技術成果和巨大突破,未來要以人工智能、人機融合等關鍵核心技術作為主攻方向,夯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
對于講話中鼓勵科學家勇闖“無人區”,楊靜認為,這是因為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算法數十年來缺乏根本性突破,在通用人工智能、類腦智能、認知智能等領域,現有的人工智能科技還遠未在基礎理論方面取得實質進展。同時,一些人工智能應用還處于尷尬的“人工智障”或者“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的低水平發展階段。中國在對抗生成網絡、強化學習、量子計算等領域還處于跟隨和學習階段,特別是在神經網絡芯片、自動化機器學習、無人駕駛和深度學習開源算法等關鍵核心領域,還處于相對邊緣和落后的位置,我們的科學家和人工智能實驗室必須擺脫過去慣性的“應用至上”思維,以“頭雁”的視角來思考,勇敢地向“無人區”進發。
講話提出人工智能下一步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等新特征。
劉慶峰表示,這既是未來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是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的社會倫理和人文需要。一定要讓每個人通過人機協同的模式站在人工智能時代的肩膀之上,使得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增強,都能夠分享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紅利。
講話明確提出在短板上抓緊布局等一系列推動中國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重要論斷。
那中國目前的AI發展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呢?楊靜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里存在“腳重頭輕”癥狀,具體表現就是基礎算法、硬件系統和開源框架無人問津,但計算機視覺等領域扎堆出現了全世界最多的獨角獸和計算機視覺領域競賽冠軍,在國際上也出現了中國論文扎堆獲獎,數量占優但質量堪憂的狀況。但如果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占據主導權,就會面臨被卡脖子、生態系統無法閉環的總體落后局面。而且,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一旦出現大的突破,我們原有的整個技術布局就會面臨被全面超越甚至淘汰的危險。
要想做到講話中提出的確保我國在人工智能的理論研究走在前面、關鍵核心技術占領制高點,需要從哪些目前被人“卡脖子”的領域進行突圍呢?
楊靜表示,人工智能產業的未來離不開AI云的強大生態系統。而AI云必須由新一代神經網絡芯片、超級計算系統和深度學習開源生態,軟硬結合,三位一體打造。中國目前的情況是芯片和生態都剛剛起步,所以就必須加快布局。在AI生態構建中,云的能力很重要,全球排名前5的科技公司,如亞馬遜、谷歌、微軟等,都正在轉型成AI云公司。對中國企業而言,由于底層的軟件開發框架和計算芯片領域都沒有出現世界級產品,中國人工智能科技這棵大樹是沒有“根”的,這是劣勢但同時也是機遇,需要中國戰略決策層達成共識,企業層面也加大基礎研發投入。余承東今年曾表示,華為未來幾年將成為全球研發投入最大的企業,而華為和阿里、百度也分別推出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計算模擬器,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積極信號。希望這些領導型企業堅持在原發創新的路上探索人工智能前沿的“無人區”。
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從核心技術研究到產業應用落地,都不是一蹴而就,都必須要堅持長期心態,我們覺得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源頭創新以及創新成果應用過程中都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所以社會各界一定要有更大的決心和耐力去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
-
AI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5099瀏覽量
279539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6文章
49008瀏覽量
249321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61瀏覽量
122789
原文標題:中國AI如何成為“頭雁”?聽專家怎么說
文章出處:【微信號:AI_era,微信公眾號:新智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