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原理
導線覆冰在線監測裝置通過實時采集導線狀態和環境參數,結合算法模型評估覆冰厚度及風險,其核心工作流程如下:
1.傳感器數據采集
l力學傳感器:監測導線拉力、傾角變化,通過張力變化推算覆冰重量。
l氣象傳感器:實時采集環境溫度、濕度、風速、降水等數據,分析覆冰形成條件。
l圖像/視頻傳感器:拍攝導線表面圖像,通過視覺算法識別覆冰形態。
l微氣象監測:局部氣象站提供導線周邊微環境數據(如空氣濕度驟升、低溫持續)。
2.覆冰厚度計算
l力學模型:基于導線張力變化和傾角數據,結合導線參數(直徑、長度、材質),利用力學公式(如懸鏈線方程)計算等效覆冰厚度。
l多源數據融合:綜合氣象數據(如濕度和溫度低于0℃時可能結冰)與圖像識別結果,修正力學模型誤差,提升精度。
3.數據傳輸與預警
l通過無線通信(4G/5G、LoRa)將數據實時傳輸至監控中心。
l內置算法分析覆冰增長趨勢,當厚度超過閾值或增速異常時觸發多級預警(聲光報警、短信推送、平臺彈窗)。
4.能源供應
l裝置通常采用太陽能+蓄電池供電,極端天氣下可切換至導線感應取電模式,確保持續運行。
二、技術優勢
1.高精度與實時性
l相比人工巡檢(周期數天)、無人機巡查(依賴天氣),在線監測可每秒更新數據,精度達±1mm,及時發現覆冰風險。
2.多維風險預判
l不僅監測當前覆冰厚度,還能通過氣象趨勢預測未來6-12小時覆冰增長,結合風速計算導線舞動風險。
3.抗干擾設計
l采用溫度補償算法消除晝夜溫差導致的金屬形變誤差;圖像傳感器配備除霧加熱模塊,確保雨雪天氣成像清晰。
4.低運維成本
l裝置壽命長達8-10年,支持遠程固件升級,減少現場維護頻次。單套設備可覆蓋1-3公里線路,成本僅為人工巡檢的1/5。
5.智能決策支持
l歷史數據可訓練AI模型,優化不同區域覆冰預測算法,并為融冰裝置(如直流融冰)提供啟停決策依據。
三、應用場景
l重冰區電網:云貴高原、川藏線等易覆冰區域,提前預警防止倒塔。
l輸電通道防災:與氣象災害預警系統聯動,在凍雨暴雪天氣前啟動應急預案。
l新能源場站:保障風電葉片、光伏支架的覆冰監測,減少發電量損失。
審核編輯 黃宇
-
監測裝置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3瀏覽量
900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架空線路“冰甲守護者”:拉力導線覆冰裝置如何破解電網寒冬困局?

“觀冰精靈”上線:輸電線路覆冰智能識別裝置如何守護電網安全




模擬導線覆冰輸電線路在線監測裝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