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有內幕消息稱小米已確定造車,并視其為戰略級決策,或將由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親自帶隊,引發業界廣泛關注。緊接著,小米回應稱:“等等看看,暫時沒有”。 2月21日,小米再度回應:“就電動汽車制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但同時又說:“小米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發展,并就相關行業態勢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
這起羅生門事件讓小米股價一路狂飆,漲幅曾一度超過10%,達到32.7港元,市值重回8000億港元大關。即使在小米以模棱兩可的公關話術否認造車后,股價有所回落,但單日漲幅仍然達到了6.42%,資本市場對小米造車故事的濃厚興趣可窺一斑。
小米造車勝算幾何?
雖然“人不在江湖”,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小米是有實力跨入汽車智造領域的。首先從生態層面來看,小米已經建立起以手機、智能硬件和 IoT 平臺為核心的完整生態鏈,在品牌聲譽、營銷渠道等方面擁有深厚積累。智能化的汽車可以被看作大號的智能硬件,同時也是5G全場景智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鏈的加持作用下,小米進入智能車領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資深行業專家孟永輝認為,小米戰略布局是圍繞著物聯網這個核心來構建的。所謂的“物聯網”,就是通過“物”將人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全部串聯起來。造車既是對小米生態的拓展與補充,也是對其“5G+AIoT”戰略的一次很好的詮釋。
從資本層面來看,根據小米財報,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資金儲備為559億元。2020年底,小米又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籌集了近40億美元資金。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認為,小米資金充足,“隨著汽車的科技屬性越來越強,未來科技公司在汽車行業的涉足會越來越深”。中信證券分析師則指出,隨著小米在智能手機業務逐漸觸及天花板,估值跟著受限,必然要尋找在智能領域全新的增長點。而從目前的市場情形來看,新能源智能汽車無疑是未來發展的主要風口之一,同時也契合小米“萬物互聯”的理念。
從技術層面來看,小米在汽車智造領域的基因和能力并存。小米主營的手機、智能硬件業務在供應鏈管理、工業設計等方面表現不俗,擁有先天基因。另外,公開數據顯示,小米與汽車有關的專利已達834件,領域集中在無線通信網絡與電數字數據處理等領域。業內人士還指出,車載AI標配是高通820芯片,與高通合作密切的小米在調校和磨合方面比別人更具優勢。且高通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時間長達18年,主要涉及車聯網、智能座艙數字平臺、ADAS和自動駕駛、云設備管理。小米若下場造車,高通可為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小米還在等什么?
既然汽車智造浪潮已然襲來,那么小米還在等什么?業內人士認為,對切入路徑的選擇讓小米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來說,從零開始進行整車制造并非完全沒有可能,但是難度太大。在2020 年 9 月正式實施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要求整車企業仍需具備汽車生產能力,小米在此方面尚未布局。如果采用資本收購的方式來獲取汽車生產能力,從調研、收購到融合,再到正式投產、量產,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金成本。
相較之下,采用“代工模式”選擇一家整車企業合作,快速實現產品量產與投放,似乎是一條捷徑。然而,代工并不是簡單尋找一家傳統車企那么簡單。既要考慮與其他友商的差異化問題,又要考慮與傳統整車企業之間的競合關系。業內人士表示,代工車企除了利潤方面的考慮外,還得衡量代工對于自身品牌的影響與核心技術的掌控權,而跨界企業往往并不希望和傳統車企分享自己的核心技術。另外,數據也是雙方合作敏感點。一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資源中心人員表示,車企核心優勢在于長期以來通過研發、生產、營銷等各環節積累起來的數據資源池,自然不愿拱手相讓。而對于科技公司而言,數據同樣是燃料,是其提供智能網聯服務乃至自動駕駛涉及繞不開的前提。如果處理不好這種競合關系,雙方合作很難持久。
除此之外,像華為一樣,只為汽車廠商提供硬件或軟件服務,而不是親自下場造車也是一條出路。這樣做的好處是成本較低,也能充分發揮自身在智能化方面的優勢。但業內人士指出,汽車行業的技術壁壘很高,基于操作系統之上獨立開發的軟件程序,是各家差異化競爭的焦點之一。小米的汽車相關技術專利主要還是集中在5G和物網聯應用方面,涉及“新四化”的核心技術較少,且尚未推出獲得市場認可的成熟軟件產品。因此,小米想做汽車軟件供應商需要面臨的挑戰并不少。
同時,造車成本問題也是小米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智能汽車賽道資金投入成本大、盈利周期長,對資金鏈穩定性要求極高。如果說手機的投入是以十億元為單位計,那汽車則是以百億元為單位來計算。業內專家指出,從概念提出、技術研發到生產交付,實現規模化,再到實現盈利,漫長的周期中伴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參考特斯拉,成立15年后才首次實現盈利,這些年燒掉的錢超過50億美元;蔚來4年間燒掉約220億元。盡管小米現階段并不缺錢,但一旦涉足造車,將面臨不小的資金壓力。
在擁擠的智車賽道中,造什么車是破局的關鍵。有觀點認為,小米選擇切入高端新能源市場的可能性不大,高性價比或許是其破局汽車市場的關鍵。“為發燒友而生”的小米極擅長用相對成熟的技術打造高性價比產品,從而占領市場。這一模式已經在手機、電視、空調、冰箱以及手環等領域得到了驗證。但也有專家指出,需要注意的是,高性價比背后是對供應鏈和渠道的極致把控。相較于手機,汽車產業鏈更為復雜冗長,且對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極高,“小米模式”能否成功復制還是一個未知數。還有觀點認為,小米正在積極向高端化方向轉型,如何平衡品牌與性價比的關系需要更多的思考。
根據IHS Markit發布的數據報告,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的智能汽車滲透率僅為45%,預計2025年中國市場將達到75%。另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藍海,想分一杯羹的企業不在少數。
除了傳統車企之外,前有蔚來、理想和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快速崛起,后有百度、阿里、蘋果、華為等互聯網公司實力角逐,小米若下場造車必將面臨重重挑戰。值得關注的是,相關信息顯示,阿里聯合上汽集團和浦東新區打造的智己汽車首款車型將于今年4月展開預約,年底發售。而華為與北汽合作的智能汽車據傳也將在今年4月亮相交付。可以預見,一場“腥風血雨”即將在智車江湖中掀起。
責任編輯:tzh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435瀏覽量
234705 -
芯片
+關注
關注
460文章
52566瀏覽量
441844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474瀏覽量
147523 -
5G
+關注
關注
1360文章
48827瀏覽量
57441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納芯微在汽車智能化浪潮下MCU+產品的致勝之道

SS12A1T汽車連接器現貨供應,助力汽車電氣化升級
人民網評小米芯片即將問世 十年造芯路 一朝天下聞
雷軍官宣小米造芯 雷軍宣布小米芯片進展 手機SoC芯片玄戒O1于5月下旬發布
小米汽車端到端智駕技術介紹

東風汽車旗下多個品牌亮相“車谷造”品牌群
小米汽車與蔚來汽車攜手合作,共享充電補能網絡
小米汽車與小鵬汽車攜手,共建充電補能網絡
芯聯動力獲小米智造基金等18家機構入股

EPSON車規晶振智能電動小汽車市場的新浪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