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體檢,便捷高效,卻不應該成為擁擠、潦草的代名詞。
2020年11月底的一天,在北京海淀區某體檢機構預約了一套體檢服務的李梅早上8:20到達體檢地點時,看到20米以上的取號排隊隊伍和體檢大廳里如同火車站一樣人山人海的狀況時驚呆了。
今年因疫情,單位暫時取消了常規的團隊體檢,她便和朋友一起團購了一個原價兩千多優惠折扣后不到七百元的體檢項目,預約時發現,環境較好的一家朝陽區體檢機構2個月以內已經預約滿,為了不拖太久,她和朋友就選擇了海淀區這家離家不遠的體檢中心。
不同于她以前經歷過的團檢環境,這個體檢中心在一座大廈的地下一層,本來就密不透風的環境里,密密麻麻好多人,因存放衣物的柜子早已存滿,大家都抓著衣服背著包,坐著站著排著隊。
抽血區一共5個窗口每個窗口都排了至少10個人,耗時最長的彩超室男賓區有3個、女賓區有4個、VIP區有一個,但因人數太多,座位也早已坐滿,站著排隊的人也越來越多。
李梅和朋友的體檢包含常規項目、血檢、胸部CT、腫瘤標志物檢測、各臟器彩超、女性TCT+HPV、動脈硬化等,因為不像以往團檢時每個門口液晶提示牌顯示姓名或者號碼,很多項目需要人力排隊,期間不能走開不方便上廁所,李梅和朋友感到極為不便,她們商量了各自排隊做不同項目的方法,以便于自己的某個檢驗項目完成時可以臨時頂替對方在隊伍里的位置讓她離開一會兒,去喝水憋尿或者趕緊做一項排隊人少的項目。
幾個小時后,已接近午后13點,李梅和朋友已經疲憊不堪,但其中一個朋友的彩照和胸部CT還沒排到,一些等候彩超的女賓被挪到了VIP區等候,盡管那里的醫生已經出去吃飯。
周圍不少人開始煩躁,頻頻問導診護士,為什么這么多人預約在這一天,排隊時間太長了。
護士無奈地說,這個中心本來就難以容納350人以上,但現在一天的預約量甚至達到450人,護士和體檢醫生也很累,“但是沒辦法,這是公司的設計,估計老板也是為了多盈利唄,不過我們確實也太累了。”
01
流程之惑
“你為什么不去公立醫院呢?”
聽到了李梅后來的抱怨,有朋友這樣問她。可是上一次李梅帶著父母在公立醫院體檢時,也是被各科室分散、消耗體力,且各種報告出結果時間不同,需要再次掛號等醫生解讀等過程所累。
而且趁著年輕,她覺得專業機構的常規體檢也可以反映出身體大致問題,“總比不檢強”。
只是這一次,她不僅對流程感到很累,也對不少項目尤其是腹部彩超過程中醫生的快速完成感到有點擔憂。
果然,她后續收到的體檢報告令她有點疑惑:
子宮左附件區未見明顯異常,右附件顯示不清。
為什么是顯示不清?她回想當時,應醫生要求兩次補充喝水,憋尿到快憋不住了才去做的子宮及附件彩超,而醫生只快速給腹部的一側來回推了幾下B超頭,另一側沒做。
“醫生是專業的,可能是從一側就能看出全部吧?”她當時是這么想的。
事后,她決定再去三甲醫院做一下子宮及附件彩超。
事實上,購買了體檢套餐去體檢機構的很多人,都和李梅有著類似的心理:雖然體檢機構的一些設備比不上醫院,檢查也不那么仔細和深入,但勝在不用來回跑,基本一個上午就能完成,檢總比不檢強。有些個別項目需要醫院復檢的話,那就再去醫院掛號檢查。
這樣的心理需求也帶來了專業體檢機構數量的暴漲。
2016年之前,公立體檢中心還占據著國內體檢行業80%以上的市場份額,民營體檢機構所占的市場份額不到20%。但隨著多元化、個性化體檢需求的迅猛增加,國內民營體檢機構所占市場份額正在逐年上升。
企查查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體檢市場規模已達到1700億,雖然諸如欠薪、誤診、盲目夸張等負面消息也時常見諸報端,但不影響體檢機構的快速擴張。目前我國共有1.96萬家體檢相關企業,2017年以來,行業經歷了一輪爆發式增長,2019年新注冊量已達到5665家,同比增長52%。2020年前三季度數據有所下滑,新注冊企業也達到了2064家。
來源:企查查
從易觀的一份2019年中國體檢行業圖譜上也可以看到,體檢行業已經從公立醫院+專業機構,演變為資源提供方、體檢機構、健康管理工具、第三方服務提供方形成的體檢產業大生態局面。
按理說,這樣一個非常健全的生態圈,帶來的應該是體檢服務的全面升級,但現實卻不是這樣。
結合互聯網平臺的發達,在各家專業體檢機構的APP上,以及微信平臺、平安好醫生等各種平臺上,想體檢的民眾都可以方便快捷查詢到所在地可供體檢的醫院和機構,以及各類包含不同項目的套餐。
例如身在北京的民眾從微信平臺上搜索“體檢”,就可看到60多個可供選擇的體檢機構,包含公立三甲醫院13家,公立醫院8家,民營醫院5家,專業機構35家。
在平安好醫生等平臺上也可以選擇體檢套餐和查詢體檢機構,在一款1550元的白領高端體檢套餐里,可供選擇的體檢22家,基本以專業機構為主。
但在體檢這個市場大盤子里,從業企業數量遠遠超過了人們的形象,企查查數據顯示,僅北京地區共有關鍵詞為“體檢”的相關在業存續企業就有563家。雖然2015年來年注冊量在遞減,但總體數量規模在擴大。
在2020年疫情高風險時段過去后,復工復產的各城市迎來體檢高峰,文章開頭時李梅見到的“人山人海”式局面,是否是疫情后人們扎堆體檢的一個典型現象,還尚難定論。
筆者在相關采訪中也收到很多對體檢流程不滿的反饋,顯然,很多體檢中心的流程機制并未在2018年時形成的“工業流水線式”上有所改善。
來源:艾媒咨詢
無論是團檢還是個人散檢,在預約好日期到機構前臺拿號然后手持體檢流程單依次去各檢查室排隊完成檢查依然是最普遍的流程。
這樣的流程下,一些過敏史、用藥史、手術史、免疫史以及身體各個部位是否有不適或異常,還難以通過一個調查問卷或者一個綜合科室來事先溝通清楚。同時,以文字方式為主的體檢報告,缺乏影像圖片的留存查看功能,且數字和術語呈現較多,也是普遍現象。如需進一步解讀報告,很多APP就會彈出需要付費的“專家解讀報告”頁面。
而付費后,專家在線上解讀電子報告是否足夠準確和合理,不少體檢用戶也在心里打著問號。
02
服務之困
雖然中國近些年來體檢行業快速發展,但是相比與發達國家,中國的體檢覆蓋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的體檢覆蓋率。
按照2019年中國體檢人次5.52億(易觀數據)、覆蓋率39.4%來看,仍遠低于2016年時發達國家的體檢覆蓋率(德國96.6%,美國74.2%,日本73.4%,2017年艾媒咨詢數據)。
2012年我國的健康體檢人次據統計是3.71億(《2013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從2013年到2019年,這個數字從3.9億攀升至5.52億。(艾媒咨詢數據+易觀數據)
同時,這幾年國內相關市場規模也在迅速攀升,從2012年到2019年,中國健康體檢市場規模從1204億元上漲到3345.9億元,并有望在2020年突破3743億元。(易觀數據)
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下,從民眾的自身體驗上看,本該依托發達的互聯網和大數據實現的“數字化手段賦能體檢服務全流程”似乎還未真正實現,在體檢套餐多樣化、體檢設備全面升級、體檢結果更加精準的趨勢下,民眾感到體檢報告晦澀難懂,個性化的健康干預方案還并不完善,相關機構難以跟蹤記錄并評估健康管理效果等,仍是目前體檢流程在檢后服務環節的缺失。
而檢前、檢中的服務體驗,也頻頻考驗著專業機構利用互聯網平臺廣泛營銷下具體服務能力是否專業和到位。
李梅和她的朋友,甚至體檢中心的護士,感到的擁擠、勞累,背后是專業機構近幾年極速擴張下對服務細節的忽視。
一位體檢行業人士對筆者表示,一些知名專業體檢機構近幾年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購擴張以及廣告營銷,相比之下在設備硬件更新和服務提升上的效果,就很難達到理想,一些營銷的套餐折扣力度很大,也是為了吸引民眾買單,而高端套餐以項目多、環境好、人少,與普通套餐拉開了服務差距。
另一位三甲醫院的醫生則表示,一些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一般都是和本部的門診分開,單獨設立檢查區。大夫們也基本是本院的大夫,輪班到體檢中心工作。尤其三甲醫院的大夫,比較“愛惜自己的羽毛”,所以對體檢過程和結果都會謹慎對待,且會主動分析一些體檢數據,交代一些注意事項。“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推薦去三甲醫院的體檢機構進行體檢”。
不過對于在哪類體檢機構體檢或購買哪類套餐,民眾已經依托網絡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知。
互聯網時代的體檢,便捷高效,卻不應該成為擁擠、潦草的代名詞。
理想中的科技賦能大健康,具體落實到體檢產業,如何全面賦能檢前咨詢、檢中服務、檢后的數據跟蹤和健康干預,落實每一個細節并真正實現智慧化,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除了走得快,我們更希望走得穩。
責任編輯:xj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5文章
11249瀏覽量
106378 -
智能醫療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388瀏覽量
7510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研華科技亮相2025工業互聯網大會
IPv4 向 IPv6 升級體現了互聯網架構的先進、開放、包容與安全

智造未來,工業互聯網mes系統開啟“工業4.0”新篇章

官網下載的stm32cubemx無法連接互聯網,WiFi有一條斜杠,怎么解決?
IPv6是新質互聯網時代,AI 賦能下的網絡基石

云互聯網是什么意思
鶴壁智慧城市建設成績斐然
Cloudflare發布2024年度互聯網流量趨勢報告
Coremail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

IP在線代理:打破地域限制,暢享全球互聯網
恒訊科技介紹:互聯網專線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優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