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產業向新四化轉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快車道,作為汽車供應鏈體系中核心存在的零部件企業面臨著自主創新和轉型發展,已經成為是否能夠實現汽車強國的關鍵。2020年9月16日-17日,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在南京召開。本屆峰會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億歐汽車作為大會深度合作媒體受邀參加,并為您帶來最新內容分享。其中,百人會群訪交流中,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就中國汽車發展規劃做了重要演講。
以下為演講內容精選,由億歐汽車編輯,主要觀點有:
王秉綱教授表示,中國未來15年的規劃發展中,新能源汽車與節能汽車將并舉發展。首先,中國復雜的環境和能源結構決定了多元化的汽車技術更能保障國家安全;其次,節能汽車需要實現混動化,而混合動力技術能全面有效的減少汽車的燃料消耗;而要實現如此目標,全面電驅動化能消除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技術體系的界限,構筑中國汽車產業新的整體的技術架構和產業鏈布局,有助于形成中國發展汽車工業的整體思路和布局。
同時,他明確表示,中國將繼續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不動搖,并且已經取得了領先世界的發展成就。當前,新能源汽車將走出培育期,迎接快速發展期。雖然今年疫情影響了發展進度,但這個困難時期一過,新能源汽車將迎來快速發展期。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和節能汽車預計各占50%。即將到來的快速發展對產業鏈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談到未來發展,王秉綱教授認為中國汽車產業要深耕基礎技術。當前汽車產業技術存在大量短板,并且這些短板是“卡脖子”的。希望產業界通過全球汽車產業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把中國汽車產業做強,不僅把整車做強,而且一定要把基礎做強。
以下為演講實錄(有刪改):
前一階段我參加了汽車工程學會組織的2.0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的制定工作,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節點。新能源汽車走了將近10年,今后15年怎么走是整個國家都非常關注的事情,最近相關的文件都在闡述這些內容。國務院目前在制定發展規劃,從技術發展的角度做描述,這段時間參加的專家有1000人左右,總共9個小組、1個總體組。經過廣泛地討論、反復地斟酌,專家們把過去10年走的路整理一下,再展望未來15年的技術發展。
上個月2.0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通過了專家的評審,正在做文字工作,估計很快正式發行。今天這個會的宗旨是講產業鏈,所以我想緊密結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以及產業鏈相關的技術路線,結合國務院制定的路線圖,跟大家做交流。
第一,中國新能源汽車與節能汽車應該并舉發展。無論是發展規劃也好、路線圖的預測也好,到2035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比例大概各占一半。到那個時候汽車產業應該能夠實現電動化轉型,所以大家一致認為我們同時要重視傳統汽車的轉型。專家組不建議把傳統汽車撇掉,就是說我們不建議制定禁燃的時間表,不主張在中國提出禁燃的口號。原因是:一,中國地域廣闊,地理、氣候、道路、使用環境很復雜,多元化的汽車技術和多元化的能源結構可能對中國更加適合;二,我國是能源消耗大國,中國的交通能源只有多元化才更加安全,僅僅靠電是不安全的,僅僅靠石油也是不安全的;三,中國的電力以煤炭發電為主,到2035年煤炭還是要占一半左右,而煤炭除了作為能源,還是珍貴的材料資源,也要珍惜它,而世界上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可以被利用。所以從這幾點理由,今后15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應該并舉發展。
第二,節能汽車要實現混動化。節能汽車數量巨大,消耗的能源非常多,中國石油進口比例也非常大,很大一部分讓汽車消耗掉了,所以傳統汽車的節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另外,我們在國際上二氧化碳減排的承諾,要努力的把傳統汽車的能耗降下來。而傳統汽車能耗降下來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混合動力。我有一個文章里說過,現在很多研究機構或者企業在努力的提高內燃機的效率,但更多的是學術上的價值,工程的價值并不是那么顯著,它只是在發動機一個點的效率,但是混合動力技術是全面有效的減少汽車的燃料消耗。所以專家組認為,今后15年中國的傳統汽車要全面向混合動力去轉變。所以我們提出來,是不是可以用全面電驅動化的計劃,就是今后中國所有的車,包括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都有電機、都有電驅動,代替禁燃時間表這個提法,可能更加符合國情。
第三,全面電驅動化。全面電驅動化將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產業鏈高度的融合,我們現在很明顯的存在著兩種產業鏈,一個是傳統汽車的產業鏈,一個是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如果我們把電驅動化作為整個汽車發展總的思考,整個汽車工業的產業鏈是融合交錯在一起的,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不在車的品種上去細分產業鏈。在路線圖里對節能汽車整理出來的六項核心技術:混合動力、集成技術、專用發動機技術、專用動力耦合技術、高性能電機技術、高水平功率型電池技術(電控系統技術)。插電式混合動力跟混合動力大量是重復的,從這點大家可以看到,傳統汽車如果走向混動化,就會跟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大量重復。所以,全面電驅動化能消除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技術體系的界限,構筑中國汽車產業新的整體的技術架構和產業鏈布局,有助于形成中國發展汽車工業的整體思路和布局。
第四,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不動搖。剛才講了傳統汽車跟新能源汽車的關聯,但是要明確提出來,這幾年中國堅持一個重要的戰略,就是在國務院定的規劃里提出來的純電驅動是主要的戰略取向。中國的純電驅動現在發展全世界最好,純電驅動帶來的電控技術中,我們取得了非常好的發展,而且對全球電動汽車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和引導的作用。回過頭來看,我們國家的純電驅動為主的戰略思想是正確的,在今后15年還是應該堅持不動搖。
第五,我國新能源汽車將走出培育期,迎接快速發展期,產業鏈要做好部署,莫錯過機會。經過近十年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在政府政策激勵為導向的培育期,逐步走出來了。新能源汽車已經到了典型的新興產業的S型曲線的的轉折點,要從以政府激勵政策為主進入市場導向為主的時期,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要進入到快速發展期。雖然今年疫情的影響發展有點影響,但這個困難時期一過要有思想準備,新能源汽車會迎來一個快速發展期。在規劃路線圖里,都對未來產量做了發展目標,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和節能汽車估計各占50%。大家想想看,這樣的快速發展對產業鏈帶來的影響應該是巨大的。現在的市場準備還很不充分,很多投資者和企業家的眼光看到整車廠,但是沒有看到整車后面巨大的產業鏈,這是發展非常大的機會。
第六,動力電池的產業鏈布局要兼顧技術進步與市場需要。任何一種車,只要電驅動就少不了動力電池跟電機,動力電池是核心,動力電池應該怎么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討論電池技術的時候專家組有很大的變化,過去編路線都是能量密度為主線考慮,比如300、400、500 瓦時每千克,最開始考慮2035年的技術路線圖就是這么一個思路。但是經過專家組反復討論,認為這個思路還是要調整、要改變。動力電池技術要考慮,一個是多樣性,包括能量型、能量功率型、能量功率兼顧型。功率型要兼顧,混合動力是功率型,一旦混合動力大量發展的時候,功率型電池需求量有非常大,但我們現在大家做的比較多的是能量型。考慮市場需求,路線圖提出來的,這是很不一樣的思路,就是說我們提出來三類電池:普及型、商用型、高端型三種電池,對性能的要求、壽命的要求、成本的要求,都是有所區別。電池不是一種技術模式、一種技術特征,應該根據車輛發展的需求來確定什么樣的電池。
第七,電驅動系統是未來汽車工業產業鏈的重中之重。按照前面的思路來講,傳統汽車跟新能源汽車都融合變成電驅動,實現全面的電驅動化,電驅動系統就是未來整個汽車工業一個核心的技術。這個圖構思了一下電驅動系統主要的過程。大量的發展各種類型的電驅動系統,是后邊非常重要的任務。比如混合動力的機電耦合系統就是現在的大弱點,混合動力汽車發展不起來,很大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好的混合動力機電耦合系統技術。
第八,從新能源汽車使用特點與市場需求出發建設充換電基礎設施。過去我們一般不會把加油站列到汽車產業鏈中來,對新能源汽車和對未來的汽車來講,基礎設施應該是汽車產業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保證新能源汽車使用推廣關鍵的因素。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基礎設施的布局、建設、經營管理都要加以認真的考慮,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在構思基礎設施的技術路線圖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并不是單一的,比如有人說基礎設施發展方向要從慢充到快充、從分散到集中等等,專家組認為不是這樣,中國的基礎設施一定是多樣化的,各類車型要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圖中有私人的、分散的,像這類的基礎設施應該怎么做、應該做哪些技術,有集中的公共的充電系統,還有現在大家正在討論的換電。談到這個,有的人認為以后都要從充電變成換電,專家組認為也不是這樣,換電是非常好的一種基礎設施模式,但是它是其中一種,它對某些車型可能是很適合的,但也不見得適合所有的車型,應該是多種基礎設施的形式在中國都有發展的可能,我們要尊重市場的需求。在這種市場需求上把它做好,做得更加安全、更加經濟、更加方便,戰略發展,電動車隨著發展以后,電動車和電網的互動,也是基礎設施中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九,智能網聯技術是整個汽車產業鏈發展的新機遇。智能網聯技術也是這次會議的重要議題,專家組認為,智能網聯技術是涉及到所有類型的汽車,不僅僅是新能源汽車,所以我們也不主張要列一個智能網聯汽車,有的人提出我們是不是要列一個類型智能網聯汽車,這種肯定是有問題的。實際上智能網聯汽車還是從傳統汽車開始的,智能網聯技術覆蓋了所有的汽車,這點認識大家應該是取得一致的,不會再去單獨提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網聯技術是汽車技術、信息通信技術、交通設施技術等多領域技術的融合,這點也很重要。智能網聯汽車不是汽車行業自己一家的事情,肯定跟同行業關系密切,還有跟交通基礎設施的行業緊密相關,絕不是汽車行業一家能做的事情,在智能網聯這章里構筑了一個矩陣。專家組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將會帶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變革與機遇,同時它絕不是汽車產業獨家能夠實現的任務,中國汽車工業要與信息產業和交通系統密切合作,加強溝通,才能夠建設一個自主的產業鏈體系。
第十,突破共性基礎技術。剛剛講制定路線圖分了9個小組,每個小組最后都是列出一個很詳細的短板,短板列出來以后大家都感到很震驚,所以說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我們基礎是不牢的。大量的短板,而且這些短板又是“卡脖子”的,這些短板多半在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中,不在中國企業中。當然,發展中國汽車工業應該是開放的態度,應該是讓全球汽車產業都在中國發揮他們的作用,把中國的市場作為全球競爭的場地,但是競爭場地不能說中國人很弱,我們希望通過競爭把中國汽車產業做強,做強不是光看整車,一定要把基礎做強。今天我們是產業鏈為主題的會議,我在講臺上呼吁,希望投資者或者產業界把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到產業鏈基礎上。
責任編輯:tzh
-
動力電池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4600瀏覽量
79427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983瀏覽量
102618 -
智能網聯汽車
+關注
關注
9文章
1157瀏覽量
3152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