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聽戴設備(Hearables)是佩戴在人耳附近的可穿戴類電子設備(如無線耳機、助聽器、人工耳蝸等),主要用于音樂和語音服務、醫療監測、健身跟蹤、導航等一系列服務。可聽戴設備體現的是“普適計算”概念。本報告旨在全面介紹可聽戴設備行業狀況,涵蓋各種產品類型,并闡述其中的關鍵技術。
本報告研究的可聽戴設備產品類型
可聽戴設備正式作為一種可穿戴產品分類,出現于2014年。當時,自德國的“Bragi”聲稱要實現世界上第一個無線性能跟蹤耳機,在Kickstarter上籌集了三百多萬美元。此外,2014年英國《衛報》報告了蘋果(Apple)公司開始進入可聽戴設備市場。同年,蘋果公司收購了備受贊譽的流媒體音樂訂閱服務提供商Beats Music和廣受歡迎的Beats耳機、揚聲器和音頻軟件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在助聽器領域,領先的5家企業占據了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并隨著新的創新誕生而增加市場份額。
助聽器領域的5家領先企業
隨后幾年,可聽戴設備行業的關注度和營收都有所上升。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2016年蘋果公司新款產品AirPods的發布,從根本上改變了市場對于真無線立體聲(TWS)耳機的看法和態度,引發了無線耳機行業大變革,眾多耳機及智能手機廠商蜂擁而至開發自己的TWS耳機。在助聽器領域,Bose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提出了申請,游說通過了《非處方助聽器法案》,為規范的非處方助聽器的存在鋪平了道路,并使人們能夠在無需聽診的情況下購買它們。該法案于2017年簽署成為法律,這為Bose推出助聽器提供了進一步的空間。
TWS耳機產品發布情況
上述行業發展是通過基礎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而實現的,從“信息處理”到“通信方法”,再從“傳感器(如健康監測)”到“供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技術包括Bluetooth 5.2規范中的Bluetooth LE Audio,它使用全新的高音質、低功耗音頻編解碼器:LC3,具有在低數據速率條件下也能提供高音質的特性,將為開發者提供巨大的靈活性,使其在產品設計時能夠更好地在音質和功耗等關鍵產品屬性之間進行權衡。此外,Bluetooth LE Audio支持多重串流音頻、廣播音頻功能,并為助聽器提供更強大的支持。本報告在專門的章節中介紹這些創新技術,并評估各種新興技術的發展潛力。
但是,所有這些重要的發展都給可聽戴設備行業的未來留下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本報告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和支持性證據,包括但不限于:
(1)美國《非處方助聽器法案》的實施對助聽器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傳統助聽器廠商和其它潛在的競爭廠商各將如何應對?
(2)經過三年瘋狂發展的TWS耳機行業還能持續多久?有誰能挑戰蘋果公司的霸主地位?
(3)能夠通過可聽戴設備進行健康監測的新技術和現有技術對該行業整個產品生態系統(在健康/保健和醫療方面)有何影響?
(4)哪些技術領域最有可能成功塑造下一代可聽戴設備?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報告相應的章節中找到。此外,本報告還包含針對每個特定可聽戴設備產品類別(包括耳機(真無線、無線、有線)、助聽器、OTC助聽器、PSAP(個人聲音放大產品)、其它可聽戴和人工耳蝸)行業發展機遇介紹。最后,還將分析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包括處理器和通信組件、傳感器(運動傳感器、光學心率傳感器、血壓傳感器、接近傳感器和MEMS麥克風等)、能源(一次性電池、可充電電池、以及無線充電和能量采集)等。
可聽戴設備在各領域的機遇
本報告是歷時兩年多的研究結果,包括20多位重要訪談對象,涉及可聽戴設備產品和技術的各個方面,囊括企業從Bose、Starkey、Widex、Oticon和Sonova等大型企業,到Valencell、Well Being Digital和RelaJet等領先的技術企業,再到Nuhera、Olive Union等知名的初創企業。
可聽戴設備市場數據和預測是本報告的關鍵部分。本報告提供2010年至2019年可聽戴設備的9個不同產品領域的歷史營收數據。這些數據,再加上多年研究經驗和見解,用于進行2020年至2030年期間的市場預測。
2010~2030年可聽戴設備市場數據(樣刊模糊化)
這份可聽戴設備報告也基于近十年來IDTechEx在可穿戴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積累。這些技術和產品經驗以及市場數據,為本報告的撰寫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責任編輯:pj
-
助聽器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9瀏覽量
40947 -
無線
+關注
關注
31文章
5555瀏覽量
176012 -
可穿戴
+關注
關注
4文章
773瀏覽量
8620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下一代高速芯片晶體管解制造問題解決了!
下一代PX5 RTOS具有哪些優勢
羅德與施瓦茨和高通合作加速下一代無線通信發展
納米壓印技術:開創下一代光刻的新篇章

使用下一代GaNFast和GeneSiC Power實現電氣化我們的世界

下一代主流SiC IGBT模塊封裝技術研發趨勢——環氧灌封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