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智能手機來說,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鋰電池,不少科學家也都是在積極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現在,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們就帶來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未來進展,其展示了一種克服了一些當前設計限制的新型固態電池結構。這些被稱為固態電池的實驗裝置通過大幅提高電池內部的能量密度來極大地延長電動汽車和移動設備的使用壽命。
發表在《Trends in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目前鋰電池的陽極由銅和石墨混合制成,但如果它由純鋰制成則可能能打破當前鋰離子化學的能量密度瓶頸。該團隊開發了一種被叫做混合離子-電子導體(MIEC)和電子和鋰離子絕緣體(ELI)的固體材料組合。它們被打造成一個三維蜂窩狀結構,而由MIEC制成的納米管構成了這個謎題的關鍵部分。
這些管被注入固體鋰金屬形成的電池陽極。由于每個管子內部都有額外的空間,所以鋰金屬在充放電的時候能有多余的空間來進行膨脹和收縮。通過這種方式,這種材料在固體和液體材料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并且移動方式非常像液體。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蜂窩結構的陽極內,ELI則被涂在管壁上充當其跟固體電解質之間的粘合劑。這意味著當電池充電時,鋰金屬的波動尺寸完全包含在結構內部,其外部尺寸則保持不變。
未來,這項技術將可能會制造出重量約為當前設計1/4但存儲容量相同的陽極。這一團隊表示,通過跟其他先進的陰極設計相結合,未來將可以生產出重量和尺寸跟現在相同但只需隔三天充一次電的智能手機。
責任編輯:wv
-
固態電池
+關注
關注
10文章
728瀏覽量
2876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Wolfspeed與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加強教育研究合作
偉創力與麻省理工學院 (MIT) 就其全新的“新制造倡議”(INM) 達成戰略合作
麻省理工學院香港校友會代表團到訪華沿機器人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量子傳感技術可實現粒子時空高精度探測
佐治亞理工學院:毛囊級傳感器!研發可運動無感佩戴的AR控制傳感器

江蘇理工學院蒞臨漢得利BESTAR公司考察交流
固態電池電極與界面研究新進展:固態大牛最新Chem. Rev.綜述

魔角石墨烯,超流剛度首次測得

麻省理工學院對光子集成的量子發射器的光譜特性研究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全新納米級3D晶體管,突破性能極限
麻省理工學院推出新型機器人訓練模型
24M開發出新隔離膜可降低電動汽車電池火災風險
VILA與其他模型在提供邊緣AI 2.0方面的表現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一行蒞臨達實智能調研
貴州理工學院采購南京大展的DZ-STA200同步熱分析儀

評論